从文化传递模式角度解构大学英语课堂沉默现象
2011-08-15顾斌
顾 斌
从文化传递模式角度解构大学英语课堂沉默现象
顾 斌
大学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消极沉默现象已经严重影响到英语教学。本文从文化传递模式角度,分别从前喻文化、同喻文化和后喻文化三个方面对课堂沉默现象产生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并对课堂教学的重构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一、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的现状
为了适应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形势,深化教学改革,大学英语教学将目标定位在培养学生英语综合应用的能力上,特别强调了听说能力的培养。然而许多学生在课堂参与活动中缺乏主动性,教师们经常抱怨课堂过于沉默,得不到学生的配合和反馈,尤其在高校扩招后的大班分层英语教学中,情况尤为严重。教师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感觉有些力不从心,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得不到提高,长期以往,必将影响大学英语课程改革的深化。近几年,外语界对英语课堂沉默现象及形成的因素做了大量的研究。这些研究主要将大学英语课堂的沉默归咎为学生在外语课堂中的焦虑以及面子理论,并对此做了大量的阐述以及实证研究。本论文将从文化传递模式角度对大学生在英语课堂上保持沉默的各种因素进行分析,希望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文化传递模式是由美国文化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Mead, M. ) 在《文化与承诺》一书中提出,他从人类文化传递方式的差异出发,将人类的文化传递模式概括为三个范畴:前喻文化、并喻文化和后喻文化。深入地研究三种文化传播形式在大学英语课堂上的表现,将对课堂教学的重建有着积极的意义。
二、三种文化传递模式对和大学英语课堂沉默的解构
(一)前喻文化在目前英语教学课堂中的体现
米德认为在典型的前喻文化中,长辈的过去就是新生一代的未来,下一代以重复过去文化为使命,具有世代性。因此,缺乏疑问和自我意识是前喻文化得以保障的关键因素,其基本特点就是稳定的认同感。他们的习得模式是固有的,没有变化的。这种文化的传递方式,排除了一切变化可能,也排除了下一代对上一代生活和思维方式反叛的可能。前喻文化在目前教师占主导地位的传统的课堂上得到充分地体现。前喻文化可以从下面两个方面解读英语课堂学生沉默:
1.在前喻文化中教师的绝对权威性
师道尊严贯穿于中国的文化。教师既是人类知识的传授者, 又是言传身教的教育者,担负着传承文化、培育人才的责任, 教师在教学中处于心理上的绝对优势。比起经验不足的学生,教师具有知识经验方面的绝对优越性,因此,传统教学强调学生对教师权威的绝对服从。教师作为知识经验的拥有者,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渠道。由于学生很少质疑教师的讲解,从而导致他们缺乏独立意识和创新精神,学生能动性和开创性的发挥严重不足。同时,“教师作为人类文化传承中介, 被现有的教育制度预先赋予了一种法定的权威性,他们常常借助于指示、命令, 借助于手中掌握的可支配的教育资源, 如奖励、惩罚、座位安排、表扬、批评等来显示自己的权威, 来维系教育教学秩序和提高效率将教师与学生双方明确置于人格、资历、学识不对等的悬殊地位之上。”
2.前喻文化导致了学生对于教材的盲目崇拜
在传统社会, 由于社会的相对封闭, 信息技术落后,人们的文化传承依赖于书面文字代代相传。在学生看来,教材是本领域权威的智慧结晶,他们对教科书是完全认同和绝对服从,很少有学生亲自验证过教科书所述信息是否片面或错误。 同时,在以知识为中心的课程观的影响下,传统教材追求知识的精确与理论的完备,忽视教材的人文性与生命性;强调教材教育知识的权威性,而忽视教育知识的对话性与互动性。学生和教材的互动只限于教师评价体系中所要求的考核内容。在外语教材学习中,学生学习主要体现在读、写、背等了解信息阶段,很少和教材互动,对教材进行讨论反思。总而言之,学生对教材是盲从的,只是单向的线性活动。在前喻文化模式影响下的课堂教学过分强调稳定性和文化的延续性,这导致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地输入,他们没有质疑,没有反思,没有创新,这直接导致了课堂沉默现象的产生。
(二)并喻文化在英语课堂中体现
并喻文化又称同喻文化。并喻文化的特点是全体社会成员以目前流行的行为模式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在并喻文化中,由于社会的变革,祖辈和父辈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年青一代的需要,新的一代必须按照时代的要求和切身的经验创造出新的生活方式,使之成为同辈人学习的楷模。在我国改革开放以后,人们意识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开始强调学生之间的文化传承。并喻文化在课堂教学中主要体现在学生之间在课堂活动中以及任务完成过程中的互动性上。它的特点在于重视学生之间的互助学习以及教材和学生的适应性。
目前,基于计算机和课堂的英语教学模式已经成为新的教学要求。本模式强调个性化的学习,学生结合教师的课堂讲解,根据自己的特点和时间,选择合适的学习内容和方法。教师的面授辅导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同时,根据学生的自评和互评表对进行评估。我国的教育更加科学化和人性化,然而,教育效果并未达到最佳状态,课堂沉默现象愈演愈烈。原因主要在如下两个方面:
1.分层教学为并喻文化的充分进行设置了障碍
分层教学是根据学校按照学生知识和能力水平,分成三四个层次,组成A、B、C教学班。它的特点是教师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重新组织教学内容,确定与其基础相适应又可以达到的教学目标,因材施教,从而降低了差生的学习难度,又满足了优等生扩大知识面的需求。然而,在实际的教学中,分层教学有诸多弊端。一方面,学生丧失了归属感。从心理角度来说, 每个人都归属于某一群体,成长中最大的痛苦莫过于被孤立。分层考试将学生从自然班中按照考试成绩分配到各个分层班,他们往往在新班集体中找不到自己的位置。另一方面,分层教学违背了乐学原则。由于课堂时间有限,很多小组和同伴活动需要课外进行。但是,分层班的学生分属于不同的自然班,共处的时间并不多,小组活动组织艰难使学生对此缺乏兴趣。
2.群体化倾向加剧了课堂教学沉默
从Hofstede理论的个体化群体化倾向维度来分析, 在中国的文化中,人们集体归属意识较强, 有很强的群体意识和从众心理。在这种心理的作用下,人们往往会避免自己在公共场合锋芒毕露。中国学生喜欢在集体中活动, 一旦被老师叫起来回答问题而脱离集体的环境时,他们会觉得紧张和不安。学生在课堂上随大流,不愿意说出自己的见解和看法,在这种课堂氛围中,同辈之间的相互学习产生了负面影响。
(三)后喻文化和课堂沉默现象
学者周晓虹提出,所谓后喻文化实质上是人类社会文化传承中年长一辈向年青一代学习的社会文化现象,它也叫教育反哺。从社会学的观点来看,这种独特的现象实质上是反向社会化的过程。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大众文化蓬勃发展,特别是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新概念,新事物的出现使老一辈往往觉得束手无策,而作为时尚潮流领跑者的青少年,他们无疑是新文化的主要创造者和传播者,在新事物前,他们享有话语权,具有突出的反哺能力。
网络环境中师生关系的变化使后喻文化成为必然,教学主体呈现出多元性,师生关系更加民族平等。就交往的空间看,网络背景下师生交往突破了传统教学中只囿于课堂的时空的限制,网络的“在线空间”基本上使跨地域的同步交换信息或异步交换信息成为可能。
然而,这种积极的变化并没有彻底改变英语课堂教学的沉默。究其原因,目前由于我国高校近些年来的持续扩招,多数高校由于学生人数猛增师资紧缺而采用大班(合班)的授课方式,这使得大学英语教学在授课方式上依然采取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注入式教学方法。其次,传统的权力距离感也使教师不可能向学生不耻下问。
三、从文化传递模式角度对课堂教学进行重构
并喻文化和后喻文化是积极向上的,它们在教学中的充分使用将改变教育的价值取向,将引导我们学生从对课堂上的适应和克隆转化为创新和创造。
(一)强调并喻文化,倡导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指在教学上按照“组间同质,组内异质”原则,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合作和相互交流能力为目标,要求学生在明确任务后,分工合作,收集整理资料,共同完成同一任务。网络环境中语言不再作为唯一媒体,学生和学生之间交往的媒介体现了多样性,包括符号、图像、声频等,交往方式逐渐多样化, 如E-Mail、QQ、论坛、讨论组等。网络交往媒体与方式的丰富多样,使得学生之间交流更加自由,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
(二)合理利用前喻文化,转换教师角色
在后喻文化时代,在学生的心目中,教师的权威力量正在减弱,教师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成为教学的促进者和学生的指导者;从课程的执行者转变为课程的设计者、开发者和研究者;从以知识的单纯输出者转变为情感的引导者。教师和学生一起创建知识和文化。在和学生协作学习中,教师和学生平等沟通,从学生群体中获得信息和智慧,追寻体验学习的幸福。其次,在大班课堂教学中,教师掌握着课堂话语控制权,这更加导致沉默课堂的产生。为了营造互动性的课堂氛围,教师应把握话轮分配技巧。采用多种形式的师生互动,推进共同话题,以达到学习者理解接受的目的。通过频繁的话语轮换,可以在课堂上给更多学生话语权,这必将有助于打破课堂沉默。
(三)大力推进后喻文化建设,完善师生沟通渠道
在教学中,教师带有情感的一言一行都会激起学习者相应的情感体验,使学习者体验到愉快和振奋。然而,在网络学习中,教师和学生时空分离,学生的情绪很少在网络中体现,教师和学生愈来愈陌生。要使得师生之间的对话畅通,教师就必须关注学生,使学生在心灵上对教师产生认同感。在网络时代,教学必须建立起较为完善的交流的平台,如通过BBS,Email和QQ等经常与学生联系,跟踪学生的学习进度,发现学习者的情感问题并及时给予解决。只有通过这种方式,我们才能够增进师生感情,在潜移默化中感染学习者,使他们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四、结论
总之, 大学英语课堂上的沉默现象不利于学生英语听说能力的培养,也不符合现代英语教学所倡导的 以学生为中心的师生和生生互动的教学理念。充分重视并喻文化和后喻文化,为大学英语教学营造轻松活泼、人人参与的课堂氛围,提高大学英语的教学效率,彻底根除大学英语课堂的沉默现象。
[1]M•米德.周晓红,周怡译.文化与承诺:一项有关代沟问题的研究[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7.
[2]黄诗海. 小组合作学习与大学英语精读课堂的教学[J].科技文汇,2008.
[3]孙蕾.结合MI 和合作学习理论,优化大班英语教学[J].科技信息,2008.
[4]张臣.文化反哺视角下教师权威的分析[J]. 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6.
(顾斌:北方工业大学,讲师。研究方向:语言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