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学发展观引领下主体性教育促进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探讨

2011-08-15张建平

大家 2011年12期
关键词:受教育者学生党员主体

张建平

科学发展观引领下主体性教育促进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探讨

张建平

高校学生党员是党员队伍中知识层次高、年龄层次轻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是未来国家建设的骨干力量,是党的建设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学生党员的有效教育,有助于学生党员始终牢记党的宗旨,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毕业进入社会后更好地履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由于长期以来对学生党员教育研究少,忽视学生党员的主体地位,致使教育内容脱离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实际,教育形式和方法单调,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使得教育效果不明显。本文就改革大学生党员教育,通过实施主体性教育,提高学生党员的党性修养水平,保持学生党员的先进性进行探讨。

一、实施主体性教育对党建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马克思在探讨人的本质时指出,主体性是人作为活动主体在对客体的作用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教育理论界有学者把哲学认识论中的“主体”、“客体”的概念引用到教育理论研究中来说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的地位、作用,确立了主体性教育理论。主体性教育,适应了教育现代化的要求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教育者通过启发、引导受教育者内在的教育需求,创设民主、宽松、和谐的教育氛围,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规范各种教育活动,从而使受教育者成为能够积极主动地、富于创造性地进行认识和实践活动的社会主体。德国教育家洪堡认为教育要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指出:“教育必须培养人的自我决定能力,不是培养人去适应传统世界,不是首先要去传播知识和技能,而是去‘唤醒’学生的力量,培养他们自我学习的主动性、抽象的归纳力和理解力,以便使他们在目前无法预料的种种未来局势中自我做出有意义的选择。”这一结论充分肯定了在教育过程中,尊重受教育者主体地位对增强教育效果的重要性。在学生党员教育中,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学生视为被改造的对象,而应肯定并充分发挥其主体地位。

二、当前大学生党员教育主体性缺乏的具体表现

(一)主体地位缺失

在传统的党内教育体系中,大学生党员是作为客体出现的,是教育对象,只是作为被动的思想改造者来对待,被动地接受党的理论、党的基本知识。在这种教育体系中,教师往往使用的是灌输式教学方法,这就使得大学生党员觉得非常的枯燥、乏味。此外,传统的党内教育对党员的教育都是统一教育、无差别教育。要么是集体的“公共课”,要么就是以娱乐为主的“集体活动”,很少有有针对性的、区别化的教育,而小型座谈、个别谈心谈话就更为少见,这就使得一些学生党员的思想问题得不到有效教育和及时帮助。

(二)主体意识淡化

党建工作一个主要的方面是树立党员主体意识,党员主体意识主要是指党员应当具有的党内主人翁的意识。学生党员的身份是学生,长期的学校教育给他们一种被动接受教育的一种惯性思维。许多学生党员简单地将党的组织作为党内政治生活的唯一主体,认为党内事务就是党组织的事,与学生党员关系不大,习惯于一切听从组织安排,凡事寄希望于党组织的认识、觉悟与推动,自己主动学习党的理论、知识的积极性不够,缺乏对党的事业负责任的主人翁意识。

(三)主体能力弱化

高校在对学生党员的教育往往是“三多三少”:交办任务多,教授方法少;布置工作多,检查工作少;要求期望多,总结提高少。特别是对个别学生党员中存在的问题和缺点,党组织给予的教育帮助不够及时,致使一些学生党员的错误得不到及时纠正,既给学生党员形象造成不良影响,又使学生党员思想得不到提高,能力得不到加强。

三、在大学生党员中实施主体性教育的具体措施和要求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在大学生中实施主体性教育,实质上就是以人为本的一个具体体现。即在教育过程中,通过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体自律能力,培养和提高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使得他们具有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完善的能力。实施大学生党员主体性教育,既是受教育者的内在需求,也是时代的呼唤、更是我国高等教育自我反思的结果。

(一)尊重学生党员的主体地位,开展形式多样的主体性教育活动。尊重学生党员主体地位,就是在党建教育工作过程中贯彻以人为本理念,牢固树立学生党员主体地位意识,把激发党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增强学生党员的主体意识,培养和提高学生党员在教育活动中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使他们具有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完善的能力,从而成为党员教育活动的主体和自我发展的主体。

随着以数字化、网络化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已经大学生生活、学习不可或缺的工具。高校党组织可以顺应现代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趋势,通过建立大学生党员主体性教育主题网站,按照大学生党员教育的方针和教学体系,开辟网上课堂,将教育内容电子化、网络化,将日常的党员教育内容延伸和拓展到网络课堂中。通过制作多媒体课件,延长教育内容的在线时间,扩大受众范围,通过网络多种表现形式增强教育内容的有效性②。同时,学生党员可以在网上形成多边的交互式教学交流,发表自己的见解。在这种交流中他们不再是被动地适应、顺从,跟在大家后面亦步亦趋地受教育,而是主动学习、主动探索、主动超越的学习者,这有利于学生党员学习需要中高层次需求——表现的需要、求知的需要和发展的需要获得满足,从而其主体性表现得更为明显。

(二)唤醒学生党员的主体意识,进行有针对性、分层次的思想教育。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可见,唤醒学生党员的自主意识是促进和提升学生党员主体性发展的一个不可或缺的先决条件,是学生党员主体性教育的基础。学生党员主体意识的强弱,在某种意义上决定着学生主体对自身发展的自知、自控、自主的程度,从而决定其主体性的发展水平。

学生党员自主意识越强,其学习兴趣越浓,在学习活动和促进自身发展中实现自己的本质力量的自觉性就愈大,也就愈能在教育活动中充分发挥主体自身的能动力量,不断地调整改善自身的知识结构、心理状态和行为方式,教育的效率和效果也随之越高。学生党员主体意识的觉醒,就意味着学生主动参与自身发展,以达到他们主体性充分发展的开始。

开展党员主体性教育,离不开良好的教育平台。高校党组织应从学生党员的实际情况出发,建立大学生党员社会实践基地。通过社会实践基地教育平台充分发挥学生党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形成学生党员参加社会实践,实现自主教育的长效机制,让学生党员走进社会,利用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服务社会,增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自觉性和密切联系群众的认同感和亲身体会,达到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的教育目的。

大学生党员主体性教育是高校党员教育的一个新课题,主体性教育理念应当成为大学生党员教育的一种新的教育思想,成为指导大学生党员教育实践的一种新思维。高校应在科学发展观的引领下,通过实施主体性教育,使广大学生党员在教育实践中自我反思、自我教育、自我激励,充分唤醒学生党员的主体意识,从而使之成为大学生党员教育中的真正主体。

[1]方建强,崔益虎,朱宝善.论大学生党员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J].南京工业大学学报,2003.3.

[2]傅修楠,江潮炳.对推进大学生党员主体性教育的几点思考[J].江西农业大学党报,2007.2.

[3]陈大柔.教育创新:主体性教育与教育信息化的协同建构[J].浙江大学学报,2004.2.

(张建平:桂林医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受教育者学生党员主体
浅论党风廉政教育实践中的隐性教育
论碳审计主体
何谓“主体间性”
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常用的导入活动及其有效性分析
新形式下加强高校学生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路径探析
略论意象间的主体构架
全面从严治党视角下的高校学生党员管理路径刍议
论高校学生党员模范作用发挥
论民办高校学生党员的培养理念及其价值研究
租赁房地产的多主体贝叶斯博弈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