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说《达•芬奇密码》开放式结尾及其和谐性

2011-08-15武端理王秀银

大家 2011年12期
关键词:圣杯兰登建设性

武端理 王秀银

小说《达•芬奇密码》开放式结尾及其和谐性

武端理 王秀银

一、《达•芬奇密码》的成功及其特色

丹•布朗的小说《达•芬奇密码》2003年一出版就引起了读者的热捧,销售多达数千万册。但是这几年来,该小说被归于通俗小说而非严肃小说,因此其暗含的美学意义及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特色一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相比于逐渐失去读者群的当下严肃小说,“该小说成功之处在于作家为其作品注入了全新的创作理念,从而打破了严肃小说与通俗小说的界限。它不仅融合了诸多晚期后现代主义小说的特征,也兼具通俗小说的某些属性。”小说所展现的晚期后现代主义,或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特色是对的在20世纪后半叶盛行一时的早期后现代主义的突破。在有力的解构之后,早期后现代主义小说家并没有告诉我们解决的方法和解构的目的,而只留下了困惑和虚无。不断在技法上大胆创新的小说,似乎在主题和思想方面却变成了一种颓废艺术。一些悲观的批评家甚至预言小说将终结于20世纪。然而《达•芬奇密码》却以自己的成功展示了这个领域的一个新的流派——建设性后现代主义。格里芬等人基于他们对后现代主义批判和建构性的态度,倡导有机的统一和强调世界的和谐。“建构性后现代主义者积极寻求重建一个美好和谐的新世界。”这些新的理念都在小说,特别是小说的开放式结尾中得到了体现。

二、小说的开放式结尾

小说的结尾实际上包含了第一百零四,一百零五和尾声三章。其实宗教的阴谋被揭穿,而真相也通过玛丽•肖维尔的口含含糊糊地得到了阐释;夜幕之下,主人公兰登和索菲相吻在一起,并诺下相见的约定。这是传统的浪漫的结尾。但是丹•布朗却笔锋一转,采用了开放的方式,意在表明,这并不是一部关于探险的肤浅小说,也不是一部浪漫的爱情故事。

小说在尾声一章的开头中写到:“罗伯特突然惊醒过来,他方才一直在做梦。”这种接着,罗伯特•兰登带着灵感,径直走向卢浮宫。在那里,他最终明白了馆长生前所暗示的真正意图,破解了最后一个误读“Roslin”, 并猜到了圣杯的确切地点。通过调整时间来结尾是一种小说结尾技法:把尾声作为最后一章,涵盖了多日以后的故事或者给出一个暗示,来给小说人物一个历史性的期待。这是音符的休止,也是下一个音符开始的提示。就像舞台剧一样,落幕前的换景,表明的不是彻底的终结,而是新的开始。在这样一个开放的尾声中,小说延长了时间,并再次转换了空间,达到陌生化的效果,让观众把注意力从圣杯本身移向更深远的问题。“如果审美感觉的过程越长,文学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就越强。陌生化手段的实质就是要设法增加对艺术形式感受的难度,拉长审美欣赏的时间,从而达到延长审美过程的目的。”这样的结尾还有另外一个功能:把读者和小说带回到现实世界中来,让读者能够把问题带回现实去思考。读者对主人公身上可能发生的故事和未来的秘密发挥自由的想象,也对一切做全盘的思索。很难说这样的故事会不会在同样的或者类似的角色身上,在后继的小说中延续。而实际上这也是丹•布朗和《达•芬奇密码》相关的另外三部姊妹篇的内容。小说渐隐式的开放结尾也是对当下流行的轻小说的一种模仿。

正如帕特里夏•沃所说,“结尾就意味着可能没有终结,没有开始,没有原因也没有结果。”小说涉及到的是音律的意识,一部拥有理所当然圆满大结局的小说可能会以未尽的音律而结尾,就像的《荒凉山庄》的“期待”。《达•芬奇密码》的开放式结尾帮读者开启一扇门,让他们能够探索形似通俗的这部小说背后的真谛。从接受美学的角度讲,这就是唤起读者的思考和再创作意识,实现作者和读者更深刻的思想交流。

这种开放式结尾自然是一个充满哲理引人深思和遐想的结尾。小说在尾声的最后几句话中写道:

“圣杯在上,剑刃在下。

剑刃和圣杯一道看护着她的门外。

‘寻找圣杯之旅,就是希望能到抹大拉的玛利亚坟墓前跪拜的探索之旅,是想在这位被放逐者脚下祈祷的探索之旅。’罗伯特陡然升起了一股敬意,他不由自主地跪了下去。”

他在祈祷什么,随着充满哲理的那些诗句的再次出现,我们可以强烈的感受到一种开放的,和谐的声音在耳边余音绕梁。

三、开放式结尾中的和谐性

凭借广泛地提及历史人物和文献,凭借开放式的结尾,布朗把读者带入了他创造的国度,引导他们去发现并重建早已存在于历史,性别,宗教,种族,文化和人生当中的和谐性。在对小说结尾回味中,你会感受到,所有的问题依然没有答案,却难得有一种余音绕梁的感觉。而这种余音绕梁实际上也是人类多年来思考和探求的体现。

小说的关键元素就是圣杯,而这个关键因素在结尾中得到了强化。卢浮宫的倒金字塔就是圣杯,底部的小金字塔就是刀剑,圣杯就是女性,刀剑就是男性。一切的秘密都藏身于男女和谐之中。而圣杯的意象,再一次唤起读者对于小说中出现的符号象征的思考— —蒙娜丽莎,五角型,黄金分割,阴阳,维特鲁人,正方十字形,岗道尔夫堡,大卫星,从而唤起了人们对圣杯的思考,对小说所展示的两性,历史与现实,正统天主教与其他宗教的共存,真实与虚构,不同文化关系的思考。小说至始至终都是在追寻圣杯,但是圣杯的含义却在不断丰富:圣杯就是抹大拉的玛利亚的尸骨,圣杯就是原始的女神崇拜,圣杯就是能让人永生的餐杯,圣杯就是失落的文献和鲜为人知的历史,圣杯就是遥不可及的珍宝,一种伟大的思想——和谐。在结尾中,通过索菲的奶奶玛丽•肖维尔的话,我们终于明白,追寻圣杯的历程,就是追寻和谐的历程。

兰登顶住了威胁,为了隐修会,也为广大信徒和社会,赢得了和谐。这是建设性后现代主义所倡导的,脱离狭隘个人利益,更高层次的和谐。但是这种和谐不是静止的。对兰登而言,他无法回到他先前无忧无虑的生活。从更广的角度讲,时间改变,关系就会改变,平衡不可能在不做调整的情况下永远维持不变,因为和谐本身就是动态的。小说开放式结尾所倡导的其实就是一种不断调整,永无止境的动态和谐观。在小说的第105章,兰登和玛丽•肖维尔之间的对话就表明了这一点:

“她停了片刻,‘你跟我说过你在写一本有关神圣女性象征的作品是不是?’

……

‘兰登先生,那你就把它写完,继续吟唱赞美她的歌谣,我们的世界需要当代的吟游诗人。’”

兰登会继续有关宗教符号与圣杯的研究,去探寻宗教和历史中的和谐,而秘密也或许会在合适的时候公开,开放式结尾与和谐型相映生辉。

四、小结

《达•芬奇密码》尾声给我们留下的是无形而广袤的反思空间和关于和谐的开放式课题。全球的危机让建设性后现代主义寻求重建一个和谐的社会。他们让人们看到的是希望,而不是绝望,这或许是应对危机的一种选择。重建和谐,这种建设性后现代主义对后现代的新突破,尤其是在今天,在各种矛盾交织,整个世界都向往平等幸福的背景下,反映了当今人们的普遍心理追求。正是建设性后现代主义和谐性的体现,让小说获得了空前的读者肯定,这或许也预示了21世纪小说创作的趋势。

[1] 朱振武,周元晓: 《达•芬奇密码》: 雅俗合流的成功范例[J].当代外国文学,2004.4.

[2] 王红梅: 论建构性后现代主义的和谐思想[J]. 西安: 西安外事学院学报, 2007.3.

[3] [美]丹•布朗,《达•芬奇密码》[M],朱振武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本文系:校级科研项目论文。

(武端理:三峡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美小说与戏剧,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王秀银:三峡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副院长。研究方向:英美小说,英语教学法。)

猜你喜欢

圣杯兰登建设性
古特雷斯联合国改革议程与中国的建设性角色*
如果被无端指责,该咋办
以建设性新闻理念推动广电媒体转型
让听众“秒睡”的有声书
论科马克·麦卡锡《路》的“寻找圣杯”书写
言论
耶稣用过的神秘圣杯
“杀手”也有名字
废墟里的爱
论生态女性主义视野中的生态人之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