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情怀·京沪两篇③

2011-08-15董忠堂

青年文学 2011年24期
关键词:胡同上海北京

董忠堂

山东日照圣谷山茶场 绿茶/红茶 特约刊登

阳光京韵

去京城的路非常平坦,阳光异常灿烂。这是雪后第一个大晴天,早晨八点出发时,已经日出三竿,空中还弥漫着淡淡的雾,给沿途的冬野平添了几分朦胧。十点左右,薄雾在不知不觉中渐渐散尽,旷野只有明媚,天空只有湛蓝,感觉不像是在冬天,心中倒有了春光犹存或者秋高气爽的怡然。

令人纳闷的是,一路上车辆极少,这是京福高速少有的路况。是金融危机带来的经济萧条吗?是北京建设高峰期暂过一时吗?是季节入冬后进京人员减少的缘故吗?也许是,也许不是,一时无处考证,反正一路畅行,心气也自然顺畅起来。我很喜欢这样清静地远行,但也偶尔闪过一丝怀想,怀想往日那车水马龙的热闹景象。因为道路就像一个国家的血管,道路的繁忙与否,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出一个国家的经济水平状况,而京福高速堪称我国的交通主动脉。

四五年没去北京了,五年前,几乎每月都要去一次。从1994年到2004年,十年间,要么去开会,要么去有关部委申请项目或帮助工作,赴京不下百次,对北京的大街小巷,熟悉程度不亚于济南,对北京的了解,也比一般人多些。起初进京,总是怀有一种崇敬,有种朝圣的感觉,因为它是古今京城,是新中国的首都和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历史文化积淀十分深厚,自然人文景观极其丰富。后来,去得次数多了,就没有了神秘感,开始挑剔起它的缺点来,比如京城的交通拥挤,京人的骄傲和牢骚,差强人意的古建筑保护意识,等等。

近十年来,北京的塞车现象几乎成了公害,而且,随着私家车数量的激增,这个问题越来越严重。离家远点的人,驱车上班,来回要在路上耗上四五个小时,坐公交车或乘地铁虽然也不便捷,比开车还略好些。我一直在想,北京的城市交通在发展战略上是否出了问题?起码有两点值得商榷,一是应该大力发展公共交通,特别是地铁,以缓解流动人口激增问题,但是似乎发展得慢了一些;二是北京地上交通主要采取修建环形路的办法,已经修到了七环,六环早已通车。但是,不管环路再多,解决不了车辆进城的问题,目前三环、四环行车高峰期塞车相当严重。应该在环形路之间加修高架路。如果考虑北京情况特殊,修高架容易影响京城威严庄重的建筑风格,可以考虑只在新城区修建高架路,保护老城区的古朴和庄严。上海、广州等不少城市就是通过高架路解决了塞车的问题,解决得非常好。

其实,塞车是国际上大城市遇到的普遍难题。上世纪90年代初期我去泰国,发现泰国首都曼谷的车辆拥挤得比现在的北京要严重得多,从住处到机场要提前三四个小时,曼谷的青年为了解决自己的出行,不得不骑摩托车,成群的摩托在爬行的车辆之间纵横穿行,成为曼谷一景。日本东京的交通解决得就比较好,主要特点是开发地下,并且地下地上、城里城外,火车汽车地铁互相联动,功能互补,很少发生塞车现象。每个城市都应有适宜自己本土的交通发展战略,如果论证不好,势必会带来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

这次进京发现了许多新的变化,除了交通拥挤依然如故,其他多有焕然一新。看来奥运会和国庆60周年庆祝等大型活动,不仅促进了北京的城市建设,也刷新了北京的人文气象,京城的阳光更加明媚了。

从外观上看,大街小巷,古老建筑,都有了新意。大小道路铺设一新,平整如镜,走在这样的路上,无论开车还是坐车,感到的都是一种享受。小巷子和小胡同,枝枝蔓蔓都重新铺设了柏油,新旧房屋甚至棚户房也都做了得体的刷新。既能看出新意和整洁,又无特意雕饰之感,看上去顺眼顺心。前门、正阳门、天安门等主要古建筑,都刷了新彩。

北京的老胡同及胡同里的四合院,近年来保护得比较好。这次去看,有的像熟悉的老朋友,有的像刚见面的新朋友却又似曾相识。比如北京最窄的胡同钱市胡同,最长的胡同东西交民巷,最短的胡同贯通街,最悠久的胡同三庙胡同等。

不过,北京最具游览价值的胡同还要数什刹海胡同,是北京城一处历史文化风景区。包括前海、后海、西海三个湖泊,以及保存良好的恭王府。纵横交错的胡同小巷,与古老的钟楼、鼓楼遥相呼应。从鼓楼大街西侧进入什刹海地区,登上银锭桥驻足观望,能看到远山清晰的轮廓和近水平静的风姿。后海两岸有恭王府,郭沫若故居,宋庆龄故居,不远处就是鼓楼。胡同,海子,名人故居……置身其中,令人心旷神怡。

这些令人回味的胡同和胡同里的老建筑,蕴涵了北京人千年的梦想,凝聚了京城古朴庄重的文化风骨,看来已经得到了人们应有的尊重。

值得一提的是前门大街已经拆除,全部更建成仿古新楼。三至四层,风格一致而又各有迥异,深灰色的砖墙还透着古色,仿古门窗,有的店面做了彩绘,好像是仿明清的式样。实际上是一条步行商业街,百家店铺杂陈,街面铺设灰色石板,与墙面呼应协调。大街很长,步行要半个时辰。虽然少了原来老街的错落古旧之美,但也多了整洁现代之风韵。如此创作,自有其缘。

北京人也比以前热情平和了许多。见了问路者多能耐心指点,饭店茶馆等公共场所,讲话多是心平气和,少了以前的不耐烦情绪。我们去国家教育部、财政部、发改委及中直机关汇报工作,工作人员无论是否熟悉,大都态度和蔼,耐心细致。看来通过筹办奥运会和迎接国庆60周年等大型活动,北京人是满意的,不仅老百姓得到了实惠,全国人民尤其是北京人也受到了爱国主义教育,这种奥运精神和爱国文化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一点也许更重要,将会影响久远。

我们住在长安街上的一家酒店,离天安门不远。在京期间,数次去过天安门广场,瞻仰了毛主席遗容,观看了天安门和人民英雄纪念碑。与以前不一样的是,进入天安门广场,需要通过安检程序,这一方面说明国家的治安反恐意识有所增强,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当前的社会治安面临新的挑战。来到广场的游览者对此并未有太多的诧异,长龙般的队伍中,耐心是大家给予的最好的理解。一个充满阳光的城市,那里的人,内心也必定充满了阳光。

又去海上

我多次去上海,印象较深的,有三次。

第一次,是上世纪90年代初,浦东开发伊始,我去福建武夷山开会,途经上海转乘客轮,从农业专家公寓到码头,半个钟头的路程走了两个多小时,塞车相当严重。那时的上海不愧为全国商业中心,处处车水马龙,街巷一派喧闹。

第二次去上海,是在本世纪初年,我去参加农业部召开的全国农业科技开发会议。那时,浦东已经成为现代化新城区,陆家嘴高楼林立,国内外知名银行纷纷入驻,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已有雏形,交通拥挤问题也得到了较好的解决。

上海的交通问题解决得好,好在战略选择上。主要是发展高架路,内环和中环全部架起,东西各有一条主干道也被架起,地下加修地铁予以配合,形成了立体网络式的交通体系。同时,通过高价牌照有效控制车辆增长,较好地解决了交通拥挤问题,在全国乃至全球国际大都市中都是一个比较成功的范例。

最近一次去上海,便是我印象最深、感触最多的一次。

若干年没有坐火车了,这次乘坐和谐号动车,由济南赴沪,倒有几分新鲜感。车内几近空中客机的服务水平和乘坐环境,两百公里的时速,平稳而又平静的运行状态,使我似乎感觉到了大上海快速前进的步伐和兴奋律动的脉搏。下车后,由省政府驻沪办的同志接站,到入住的大酒店要途经两个区,沿途被顺畅的道路、多彩的霓虹和森林般的大楼所吸引,我立即感觉到,今天的上海已经远不是本世纪初的上海了,更不是上世纪90年代初的上海了。繁华而不喧嚣,丰满而不拥挤,一种国际大都市的成熟之美扑面而来。

上海的成熟首先体现在硬件建设上。浦东新区的建设面积已经与浦西相当,等于20年再造了一个新上海。新区合理的楼群布局,高水平的道路建设和管理,远远超过了世界高水平的大城市。我去过欧洲的伦敦和巴黎,去过美国的纽约和洛杉矶,去过日本的东京和京都,与这些一流的国际大都市相比,上海毫不逊色,或者说更有水准和特色。目前,上海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国际商贸中心和金融中心,近年来又在着力打造国际航运中心。

上海因为海滩地质原因,一直无法建设深水港。可是,这么一个国际化的大都市,没有深水港怎么能行呢?上海人并不服输,猛然间来了一个大手笔,向海里修建了一座35公里长的大桥,名曰东海大桥,这头是南惠区,那头连着嵊泗列岛,把几个小小的岛屿削平,在洋山脚下建起了深水港,名曰洋山港。毫无疑问,洋山港将成为世界一流的深水港,有趣的是,东海大桥和洋山港已经伸入到了浙江境地,距宁波港只有30公里。这项重大决策充分显示了沪、浙两省市的惊人魄力和超凡远见。

站在洋山上观看东海大桥和洋山港,感到浩瀚东海正在自由地飞翔,让人视野开阔,心潮澎湃。同行者啧声连连,而我忍不住即兴赋诗一首:

从上海到海上

一片汪洋

从南惠区到嵊泗列岛

就这样长出了翅膀

于是 东海在飞翔

……

上海的软件建设也充分彰显了上海的成熟。30年改革开放的锻造,古今中外多元文化的历史淘洗,浦东开发的全面带动,百年世博的巨大促进,极大地提升了上海的城市建设、管理水平和综合文化素质。漫步在多伦多文化名人街上,寻找不到大拆大建的痕迹,有的只是古朴文雅带来的那份宁静。走在南京路、四川路这些古老的商业步行街上,再也听不到嘈杂的叫卖声和招揽生意的声嘶力竭的歌声,商家大多平静和气,充满自信,让人不禁要问,在这大城市的闹市区,如此幽静的气度从何而来?

登上100层的国际金融大厦顶层,放眼黄浦江对面的外滩,寻找过去的十里洋场,依稀还可以找到旧时模样。尤其晚上,坐在黄浦江东岸的临江饭馆里,依水小酌,与同事朋友共赏美景,便可发现如今的外滩虽然穿上了新衣,但骨子里的那种历史厚重感依然如是。找出上世纪30年代和当下外滩、南京路等老街的照片加以比较,不难发现,其主体骨架并没有大太的变化,说明上海这座飞速发展的城市,给历史文化留足了尊严。不像有些城市,把城市建设理解为屠宰场的业务,大肆拆毁古旧建筑,毫不手软地干到面目皆非。

江底任意穿行

江上谁人领航

在为上海写下的另一首诗中,我曾这样描述过,这样问寻过。而发展中的上海,已经给出了答案。

去上海就像读一本厚重的史书,每次都有新的感受。不管怎样,上海留给我的印象是真实的,是有震撼力的,是令人骄傲的。我所接触到的上海人和在上海工作的山东人,对上海都有着深深的好感,从他们的言谈话语和眼神里,我读到了这座城市的呵护与自豪。因此,我想说,感谢上海,感谢日新月异而又不失中国襟抱的上海风度,它有一个叫做上海的名字,成就的却是一种堪比海上的事业:能以自身的传奇越过东海而与太平洋对话,除了上海,只有上海。

猜你喜欢

胡同上海北京
北京,离幸福通勤还有多远?
北京春暖花开
北京的河
最不像胡同的胡同
北京,北京
Preserving and Honoring Beijing’s Hutongs
胡同凶案
欢乐上海迪士尼
东明胡同
2014上海服务业50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