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况味·费隐斋篇什④

2011-08-15

青年文学 2011年24期
关键词:桃花源山村

金 锦

桃花源里人家

东晋那个不愿为五斗米折腰的古怪县令弃官归隐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也就罢了,不知怎么弄出来个《桃花源记》,把个没有剥削压迫人人自由平等的桃源世界,描绘得真真切切,引得世世代代多少人神魂颠倒,四处寻觅。不仅当时南阳刘子骥追寻未果,郁郁而终,即便后世相继不断的探访者,也都是乘兴而去,败兴而归,不是迷不得路,就是探非所在。于是,人们终于明白了,那个环境清幽安定和谐的田园乐土,不过是子虚乌有凭空杜撰而已,不足为外人道矣。

我在中学接触这篇课文时,老师就是作为神话故事介绍的,因而世外桃源、虚构幻想的概念在脑海里先入为主,根深蒂固。虽然如此,潜意识里总还潜伏着一种向往和期待,说不定世界上真有这么个地方,只是隐藏得很远,很深,很奇巧,世人难以发现罢了。

今年四月初,正是桃花盛开的时节,我与赵、丁诸君一行五人,因参加会议去了黄山。坐了一夜的火车,清晨出得站来,迎面一道高大的宣传牌赫然耸立,画面上桃花灼灼,芳草萋萋,曲水环绕,云雾弥漫,在朝暾辉映下,恍若仙境。“桃花源里人家”六个鲜红大字格外抢眼。画面下方标有“黟县西递,千年古村落,中国十佳魅力古镇,世界文化遗产。”并特别提醒:游黄山不游西递,枉此一行。这些新奇诱人的字眼,把我们一行人的神经撩拨得高度兴奋起来。我过去只知道黄山秀甲天下,奇贯天下,却不知道黄山怀抱里还隐藏着这么一个迷人的古村落,一时竟有点自愧寡闻了。

与其说西递的古村形貌引起了我的兴趣,莫如说这种原始形貌与桃花源的关系更激起了我的好奇。那个踏破铁鞋无觅处的神秘世界,难道真的近在咫尺吗?突然而至的惊喜,让我有些亢奋。正巧,当天上午没有会务安排,我们便见缝插针,乘兴去了西递。

乘中巴车从屯溪出发,沿黟黄公路前行,到西递村不过52公里。一路上穿山越涧,始终在群山环抱中曲线行驶。刚下过一场小雨,覆盖山体的树木草卉葳蕤繁茂,稠密如毯,扑面而来的是铺天盖地的青葱翠绿,让人目不暇接,心旷神怡。由于寻访桃花源的蓄念久藏心头,眼前总是不自觉地浮现出晋代那个武陵渔人缘溪泛舟的身影,耳畔也似乎响起诗仙李白苍老古远的声音:“黟县小桃源,烟霞百里间,地多灵草木,人尚古衣冠。”诗人晚年游历黄山,即兴所吟诵的,兴许就是今天要去的这个地方吧?我不时下意识地四处张望,重峦叠嶂中,隐约可以看到山脚下潺潺流动的溪水,宛若飘荡的玉带,但却始终没有看到“夹岸数百步”的桃花林,也没有看到武陵人当年舍船而入的那个狭窄的洞口。

行至西递村头,下得车来,一位当地老者似乎看出了我的疑虑,极认真地告诉我,这里世称小桃源,过去进村都要翻山越岭,崎岖难行。唯一的通道就是走水路乘舟而上,在桃源洞前舍舟登岸,穿洞而过,还要七拐八折,才能找到村里。我这才知道,那个既隔绝又连通村庄与外界联系的神秘洞口,原来就在附近山边,我们因走的是陆路而没能见到。西递老人的这种说法,似乎正是我所期待的解释。

为我们导游的是一位娇小玲珑的南方姑娘,操一口并不标准的普通话。“我是西递旅游公司的导游,姓施,大家叫我西施好了。”一开口就幽默风趣,把同行的人都逗乐了。跟随“西施”逛西递,自然又生发了几分思古怀远的幽情。在导游引领下,我们通过那条狭窄的木制栈道,走进了这个古老的山村。脚下青石路上的斑驳履痕,记录着流逝的岁月和过往的烟云,西施姑娘很职业的讲解,引导我们撩开迷人的面纱,感触了古老村镇的天生丽质和无穷魅力。

走街串巷,让我们大开眼界的是它的建筑特色。这个只有300多户人家的村庄,却有120多幢保存完好的明清建筑。沿着环村石径走在街道或夹巷中,简直就像走进了富丽堂皇的古建筑博物馆。体现徽派艺术的建筑风格,别开生面。不仅整体看来飞檐斗拱,鳞次栉比,而且每个细部都经过了精心雕琢。在北方原本比较简单的屋墙,而这里却高矗带脊,两端封有斗式或雀尾式马头,错落有致,典雅大方。在北方原本比较单一的大门,而这里却是精巧别致的石库门,门上设有带飞檐的门罩门楼和雕花砖石额枋,大都刻有奇花异卉或祥禽瑞兽。即便是通风换气的小山窗,也都是砖雕石刻的漏窗,图案新颖别致,或楼台亭阁,或花鸟虫鱼,或人物戏文,形神酷肖,寓意深远。若登高而望,一片粉墙黛瓦和纵横交错的马头墙叠印在起伏的山峦间,加之炊烟袅袅,绿树葱葱,宛若一幅山乡风情画卷,淡雅朴素,赏心悦目。

随便走进一户人家的大门,又是另一番风景:高大的马头墙内隐藏着一个独立的世界。大都是中间厅堂两侧厢房,所有房子通连一起。室内四壁无窗,光线略显幽暗,只有一个小小的天井,作为通风采光的主要通道。关上大门,就是一个全封闭的空间,天井便成了一家人亲近自然感受天籁的重要窗口。有的还纵向扩展为二进三进院落,显得清幽深邃,充分体现了聚族而居、自给自足的家庭风貌。

走过全村,深感惊奇的是它的地理。村子古名西溪,后因村头设有递送邮件的驿站,才改名为西递。村因水而名,也因水而灵。有两条溪流抱村而过,从东北流向西南,在村南会源桥汇聚。街道也就沿溪而设,房屋也就顺势而建,街巷与民居紧密相连,错落有致,自然流畅,形成动静相宜的椭圆形格局,就像是一条停泊的帆船。流向山外的那条蜿蜒细长的清溪,恰如连接船头的缆绳,将山里日月与山外世界微妙地连通起来,使山村成为一个得天时地利、倚山灵水韵的不系之舟。无怪乎900多年前,远在江西婺源的胡姓始祖会独具慧眼,不惜跋山涉水,举家迁居于此。他看中的也许正是这种山环水绕、开合得势的自然环境。

纵观西递,给我们印象最深的还是它的人文内涵。凡有点规模和背景的古民居,都有一个相当儒雅的名称,诸如瑞玉庭,履福堂,笃敬堂,惇仁堂,大夫第,尚德堂,青云轩,等等,并特制匾额,由名家手书,高悬于门首或厅堂,反映了主人的文化涵养和人生追求。其实,吉祥幸福,安顺和谐,孝敬宽仁,慕贤尚德,正是华夏民族世代相传的理想和愿望。几乎每家厅堂的条案上,都无一例外地摆放着花瓶、镜子和自鸣钟,取“钟声瓶镜”的谐音,寓意为“终生平静”。山村人注重的是物质和精神上的双重需求。

西递村的家庭文化,是他们在继承传统和体察人生的过程中逐步总结提炼而成的。往往一种深刻的认识,背后都隐藏着一段生动有趣的故事。备受西递后人推崇的先辈胡文照,曾官至开封知府,履任之初即大刀阔斧地整肃吏治,竟被官绅所诬,遭逢官场危机。幸得绍兴师爷点拨,采取以退求进战略,方才稳住阵脚,最终击败对手。他对此经历刻骨铭心,衣锦还乡后,在村中十字街口兴建大夫第,专门把临路的楼角削为平面,意思是“让人三分”,并紧挨主楼修建双层阁楼,故意将前墙后移,意思为“退后一步”。阁楼门楣是一块镶嵌的黑色方石,自题篆书“作退一步想”,体现了主人谦恭礼让、以退为进的人生态度,也给后世诸多启示和联想。门额最醒目的地方,刻有隶书大字“桃花源里人家”,经年风雨侵袭,仍然熠熠生辉。西递人祖祖辈辈以此自诩,早就成了一种特有的精神资源。现在,雕梁画栋的通栏式阁楼,是游人登高观景和演绎古代闺秀抛彩择婿的场所。每当光彩照人的古装靓女凭栏而立,火红的绣球当空抛下,地面上立时便群情澎湃,人潮汹涌,那种拼命争抢的场面,真有些触目惊心。此时此刻,若有人作退一步想,避却主流,选择空档,说不定那标志幸运的彩球,会落在自己头上呢。

瑞玉庭主人白手起家,经过几代人的艰辛努力,终靠经商致富。在走南闯北、惨淡经营的过程中,饱尝了人生的酸甜苦辣,对生活的甘苦和世态的炎凉感触颇深。在他家厅堂的廊柱上,挂有一幅行书对联:“快乐每从辛苦得,便宜多自吃亏来”。令人惊奇的是,这幅对联字里行间暗藏玄机。上联的“快”字左首少了一笔,“辛”字下部则多了一横,下联的“多”字上部少了一笔,繁体的“亏”字左首则多了一点。联外之意是,苦中有乐,多一份辛苦才能多一份收获,吃亏是福,但要吃在点子上。联意双关,耐人寻味,巧妙地反映了主人复杂的人生况味。

颇值得品味的,还有家喻户晓的耕读意识。山村人不满足于躬耕垄亩的自然经济,热衷于到山外的繁华世界去淘金,又安心于回到山中的闭关锁国颐养天年。但封建等级制度下残酷的社会现实,让他们体味了政治上没有地位的苦衷。于是,经商致富的西递人开始寄希望于供养子孙读书,以求入仕做官,光宗耀祖。古老封闭的山村庭院,悄然飘起翰墨书香。至今各家各户仍在厅堂悬挂的那些劝读倡学的楹联,既是一道亮丽的风景,也是一份珍贵的遗产。“二字箴言惟勤惟俭,两条正路曰读曰耕”;“几百年人家无非积善,第一等好事只是读书”;“书可读,田可耕,山中宰相;仰不愧,俯不怍,世上神仙”等等,都体现了耕读传家的意愿和读书经世的理想。有些观点现在看来需要分析取舍,但在当时特定的环境下,却是一种持家立业望子成龙的良好愿望。

耕读文化的传播和熏陶,使西递许多人家成为官宦和书香门第,有清一代考取功名的就不下十几位,从政有方治学有成的名宦硕儒代不乏人。作为西递村标志的那座巍然矗立的刺史牌坊,就是明代荆藩相胡文光的御敕功德坊。胡氏族人顶礼膜拜七哲祠,就是为了表示对经学名家胡怀谷等人的敬仰。这种长期形成的读书向学之风,也是当时徽州民情的一个缩影。整个皖南一带,好学勤读的氛围向来比较浓郁。与西递仅一山之隔的休宁县,就是闻名遐迩的状元县,历史上曾出过17位状元。与其毗邻的歙县、绩溪,也都是学风淳正、人才辈出的福地。近现代知名人物胡雪岩、陶行知、胡适、陈独秀等,都是这方水土培育而成的才俊。至今,休宁一中高考升学率一直在95%以上,仅升入北大、清华等名牌大学的每年都不下数百人,这在全国都是出类拔萃,凤毛麟角,足见一个地方的历史文脉渊源相承,源远流长。

另外,作为鼎盛时期徽商文化的代表,胡氏先人提出了许多对后世颇有影响的经商理念。腰缠万贯的惇仁堂主人胡贯三,就是个很注重修养的红顶商人。他所主张的以诚待人、以信处事、以义取利的商德,所弘扬的以善为本、以和为贵、以德为基的商理,所提倡的以商从文,以文入仕,以仕保商的商则,至今都有重要的传承价值,岁月的烟云并没有掩遮其理性的光泽。

千年古村落竟然保存得如此完美,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仔细想来,还是缘于它独特的地理位置。胡氏先祖当初聚居于斯,看好的就是山水相宜和与世隔绝。后代人不论经商还是入仕,功成名就,都心甘情愿地退身还乡,终老于斯,也是因为这个地方的隐蔽和安全。尽管阔可跑马的凌云阁和高耸如碑的刺史坊象征着胡氏家族的显赫地位及与封建皇朝官场的密切关系,但是,毕竟山隔水阻,天高皇帝远,早就成了“遂与外人间隔”的世外桃源。数百年来社会动荡,战乱频仍,却很少殃及这里。据说,当年曾国藩带兵在皖南征战,血光刀影并没有影响西递村大兴土木,营建华堂。即便是上个世纪60年代的那场浩劫,其势如疾风骤雨,迅猛异常,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摧枯拉朽,横扫千军如卷席,也仅仅触及到西递的皮毛,并没有伤筋动骨。长期以来,这里的人们处幽居深,安贫若素,已经习惯了这种平静和恬淡。

直到改革开放的春风春雨潜入山村,西递人久已干枯的心才得到了滋润。饱受商贾文化熏陶的山里人焕发了青春,他们怀揣承继祖业的豪情和再展鸿图的壮志,投身于市场经济的汪洋大海。有的人走进大城市探奇索珍,求利于天下,将外部世界的精彩和繁华带回乡村;有的人则立足开发本土资源,刨金于深山,足不出户即可财源广进。开放了的西递人过上了小康生活,与繁华都市的居民一样,尽享现代文明带来的舒适和安逸。科学技术的普及,让西递人身居老屋即可尽知天下大事,其生活质量和精神面貌,与过去不可同日而语。

也许是因缘巧合,上世纪80年代初,一批来自首都北京的清华大学师生,偶然发现了这颗藏在山中的明珠,即为山村原始的秀色美质所倾倒。专家教授们如获至宝般奔走呼号,引起了当地政府的高度重视。遗落山野的千年古村,由此声名鹊起,享誉中外。2000年被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同时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排在国内十佳魅力古镇前列。久藏深闺无人识的娇丽,很快成为世人争宠竞观的新秀。慕名而来一睹丰姿芳容的海内外宾客,趋之若鹜,络绎不绝。多少年来宁静沉寂的山村,突然间人气飙升,门庭若市。旅游经济给西递人带来无尚风光,也带来一笔很可观的收入。

穿山越岭的山间公路,打开了山村通向外部世界的大门。原来那条水路,已经辟为旅游景点,与桃花胜景相依相伴,每天迎来许多寻古探幽的客人。有兴趣的人还可以乘舟逆行,从桃源洞舍船而入,体验一下那种“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

多年来,人们已经习惯把桃花源作为理想王国的代名词,实际上,今天的西递,才是真正名副其实的桃花源里人家。

离开西递,先前关于寻找桃花源的心愿似乎有了一个满意的结果。尽管我也知道,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与西递建村的时间有些差距,可是,鬼使神差,我宁愿相信西递村就是那个让许多人苦苦寻觅的桃花源。原文描写与村庄的历史和现状竟然如此相似,每每让我扼腕长叹。叹惋之余,一个新的问题又萦绕心头,如果说原始的封闭才使山村得以保持完整和清纯的话,那么,一旦打破了这种封闭,这些保持了数百年的美好,还能继续保持吗?桃花源里人家还能像原来那样终生平静吗?一个四门洞开游人如蚁的桃花源,会让九泉之下的陶渊明作何感想?

由此我又联想到,古人隐居及三教静修之地,多选择山清水秀人迹罕至的深山老林,为的是避闹取静,离尘脱俗。现在,这些隐避了千百年寂静了千百年神圣了千百年的洞天福地,都成了世人蜂拥的旅游景点,不仅人满为患,世俗铜臭亦充溢其间。在这个世界上,似乎再也找不到一个真正的清静处所,再也寻不到一处纯粹的原始生态了。大千世界,朗朗乾坤,山依然清,水依然秀,而人迹却无所不至。这种看似热闹的现象,对当今或后世,是福还是祸呢?

陶渊明早已带着对桃花源“遂无人问津”的遗憾驾鹤归去,留下一个令后人魂牵神迷的桃花梦。堪可告慰的是,他当年凭借《桃花源记》所寄托的平等自由的社会理想,反映了千百年来人民群众的共同愿望。如今,构建和谐社会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和自觉行为,华夏民族正以崭新的风貌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成为现代意义上的桃花源里人家。

猜你喜欢

桃花源山村
“侨”见惠山:“云”游桃花源 同筑“根魂梦”
《四季桃花源》独幅版
我请大雁落山村
菊与星
山村之晨
《桃花源记》
山村晚归
你心中的桃花源
山村记忆
山村“老师”【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