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勃拉姆斯狂想曲》op.79 no.1钢琴演奏探究
2011-08-15邹瑾
邹 瑾
约翰奈斯·勃拉姆斯(Johannes Brahms 1833.5.7 - 1897.4.3)是一位古典主义后期的德国作曲家。1833年出生于德国汉堡的市民家庭里,勃拉姆斯童年跟随父亲学习音乐,极富天赋的他在十几岁时就能够创作一些小型音乐作品。
在探讨这首狂想曲的演奏问题之前,我们需要对作曲家的风格、历史背景和乐曲的结构做一下简单的了解,这些东西的掌握可以帮助我们在弹奏过程中更好地进行二度创作并且不至于偏离作曲家本意太远。
勃拉姆斯少年师从戈赛尔、马克逊学习钢琴,之后又结交了匈牙利小提琴家约·阿希姆马克逊和舒曼夫妇,尤其是与舒曼夫人克拉拉的友谊维持了四十年之久,这段深厚的友情不断地给勃拉姆斯的音乐创作注入灵感与营养。他的音乐沉稳厚实,集古典的严谨与浪漫的抒情与一身,很好的继承了巴赫,贝多芬等人的德奥古典音乐传统。
《狂想曲》op.79之一创作于1879年,是勃拉姆斯为挚友伊丽莎白所作。这部作品具有A—B—A的三部性特征,是勃拉姆斯最喜爱的创作形式,显示了他对古典式作品均衡特点的秉承。
OP.79之一b小调狂想曲由四个部分组成,呈示部、中间部分、再现部和尾声。作品超越了古典奏鸣曲规范,是双主题的三部性结构,同时具有复三部、奏鸣曲式的特征。呈示部由A、B、A三个乐段组成。A段(1-29小节)是一个类似再现单三的结构,开始的“Agitato”说明了乐曲此部分的情绪是激动昂扬地。B段(30-66小节)从d小调开始,安静的情绪与A段的激进形成了一个鲜明的对比。之后用A断的主题发展,用左右手不断模进追逐的音型将乐曲推向一个小的高潮,再接A断的再现(67-93小节)。再现结束后的中间部(94-128小节)分从B大调开始,以B段的材料展开发展下去,声部饱满,情绪富有幻想性,神圣安静。紧接着再现呈示部,除了结尾处稍有变化外都是完全再现呈示部。最后的Coda(219-233小节)使用的还是B段的材料,主题一直保持在左手,使整个情绪逐渐平静下来,黯然结束全曲。
乐曲A段声部明确,织体丰富,主题在左右手之间交替出现,犹如千军万马般。第1小节右手的八度加三连音的演奏音型正好符合了乐曲开始的“Agitato”。难点在于右手的三连音由3、4、5指来演奏,尤其是4、5指天生就比较弱,而整首乐曲以这个句子为动机出现了多次,所以将这组三连音弹清楚是非常重要也是比较难的。再在练习开始要注意慢练,因为前面有一个强奏的八度音,所以在弹奏这里的时候容易用上手臂的力量而让声音粘连不清晰,因此手臂和手腕的放松是非常关键的,能让力量通畅常的从肩膀传到指尖,用掌关节带动手指弹奏。要求这三个手指平均、独立、强化,充分利用手腕的松弛,手指第一关节要抓住琴键,声音要有弹性,不要把声音压死。1-4小节声部在右手,4小节之后声部转到左手,第5小节的左手弹奏方法如右手第1小节。11小节右手的大和弦力量要通到底,手腕要放松起到减震的作用声音才会通透、集中。16-21小节左右手交叉弹奏的时候,左手的音乐不能断,将每个旋律音弹清晰,不要将这些和弦时值弹得太短。同时事要掌握力度变化,两个声部要分开弹,学会用耳朵去听每一个声部才能够将层次弹出来。22-29小节整体为弱,前面激昂的情绪渐渐平静下来为B部做铺垫,弹奏时要注意手指的触键问题,指尖柔和而牢固的触键,声音沉静而稳重。四个声部要有主次,突出最高的旋律声部,中间两个声部要平均朦胧。不要因为弱而飘,琴键都要弹到底声音才不会虚,要充分利用指肚去控制音量和音色。速度和节奏保持,不能因为渐弱而渐慢。
B部由pp开始,30-38小节右手的旋律层要弹奏清新、干净,像初升的太阳般温和。左手的伴奏起到平衡右手音乐的作用,中间声部两手衔接要自然,不可以将连线断开。踏板踩得浅一些,换干净。平静的气氛在38小节出减弱减慢结束。39小节突然出现三个强奏得和弦紧接着衔接A部的主题。弹奏这三个和弦的时候,手的任何部分都不能疲倦,手的关节要稳安定,使出确实的力气,指尖要有爆发力,手腕柔软,每个和弦清晰明确并且平衡,将感觉透过手指传到键盘上。随后左手八度坚定而热情,39-42小节的情绪像是突然间爆发的感情,注意踏板的运用,不能让声音浑浊不清。情绪在43小节又突然收住,像是被压抑住了。右手的旋律全部用和弦填满,这是勃拉姆斯特有的作曲法之一。因此右手的3、4、5指要非常敏感的弹奏出旋律音,43-48小节整体是式渐强的,弹奏时要感觉有一种内在的张力,不能表现的太过,像暗流涌动一般。在49小节又出现主题,以强奏的形式从高音区左右手互相追逐着瀑布般倾泻而下,在53小节处又重新达到乐曲的一个小高潮,此处和弦密集,弹奏起来相当困难,弹奏时双手都要将身体的重量送入指尖,左手的八度音在琴键上来回大跳,要求手腕绝对的配合,右手在弹完一个和弦后,要立刻利用手腕和手臂的倾斜运动将各手指敏捷的移到下一和弦的位置上。双手的指尖要坚固,能够支撑住手臂的力量。60-61小节一定要将力量推上去,必要时加上身体的重量。62-65小节为两组快速音阶,弹奏时手臂要做水平式的运动以配合线条的方向性,这时的音乐正在热情高涨时,要保持一贯的奔流般的运动,大拇指要敏捷、平稳的穿指,练习时要先慢速,注意聆听自己的弹奏是否平均、流畅,等将每个音都弹实、弹清晰了再慢慢的加速度。
67-93小节是再现A部,在这里对于A部的再现起到了一个回归的效果,虽然是回归,但不要弹奏的与前面完全一致,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对乐句处理稍作变化。其中67-80小节与呈示部音型节奏都一致,弹奏方法一样。80-87小节是本曲的难点,左手一定要清晰的弹出每个和弦的最高音,也就是旋律音,为第一个和弦是波音而中断音乐的连贯性。在弹奏这个波音的和弦时,非常容易弹错音,手腕要带动手指迅速运动,将和弦内的每一个音都照顾到,不能漏音。83小节处的跳跃运动,手掌即要坚实的支撑,又要将力量集中在手指尖上,手腕手臂放松“像飘浮在空中”一样,轻巧的来回移动,手指第一关节挺住。八度跳音断奏要整齐,利用手臂调节气势,速度要保持好。
94-128小节是乐曲的中间部分B1,平静的圣咏般的情绪和前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三个声部的旋律线要清晰的浮现,将感情倾注在中声部,右手小指的高音不能弹奏的很尖锐,要想象远处教堂的钟声,飘在中声部上面。踏板又跟随着和声来踩,让音色混合起来。注意乐段里面的连线,运用非常从容的呼吸把乐句歌唱出来,可以用多种不同的触键变化弹出明暗不同的音色来,手腕要以充分的柔软弹得很圆滑,肩膀到指尖都要放松,使三部和声平静地流泻出来。
129-220小节基本是完全再现呈示部的内容,因此弹奏技巧如上。
221小节至最后是乐曲的尾声,此段的主旋律在左手中声部,左手要弹到底,拖住旋律,声部的处理也要用心,不要漂浮,努力表现出柔和的境界。右手手指在运动中要增加柔和感,水平的触键以柔美为主。 手指要保持附着于键盘上的状态,轻松地使指腹碰触键盘那样弹奏,触键要留意,越来越轻,仿佛逐渐消失一般。
勃拉姆斯擅长交响式作品的创作,这部作品整体感觉上气势磅礴,音乐变化丰富,激情处犹如洪水压倒之势,静谧处犹如春风拂过,清新透明。作品中的旋律在横向发展上,气息悠长,深情严谨。在纵向的和声分布上丰富厚重,层次分明,给人以饱满圆润之感。左右手的交叉节奏也随处可见,使音乐灵活多变。他将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二者的融合起来,他所寻找的是一条回归古典主义的道路,但这种回归不是倒退,不是复古,而是在浪漫主义中重建古典的精神,并寻找新的东西加以整合,被称作德国古典主义“最后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