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加强城乡惠民文化工程建设
2011-08-15□李敏
□李 敏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是国家发展的重要支撑。刚刚闭幕的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高度,对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了研究部署,同时,也为我们新时期的文化工作者提出了一个更严峻的改革发展问题。新时期新形势下,我们如何加强城乡惠民文化工程建设,培养和造就文艺人才队伍,让人民群众享受最大的文化权益,成为我们工作的一个重点。
第一,积极开展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城乡群众文化生活
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满足广大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最大限度地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努力提高人民群众的文明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是时代赋予我们群众文化部门的艰巨任务。我们要扎实广泛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充分利用广场、展馆这一有利阵地,组织或参与组织各类文艺演出、广场活动、各种主题的书画展览、比赛、笔会等大型文艺活动,并不断创新活动的内容和形式,不断提升活动的层次和水平,极大程度地满足城乡广大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使群众在参与中享受美好生活、陶冶思想情操、升华道德境界、提高自身素质。
第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基础设施是广大群众享受基本文化服务的载体和平台,基础设施建设的好与坏直接影响广大群众享受文化服务的质量。必须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大力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使广大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得到了保障,达到文化惠民的目的。
第三,坚持基层文化服务,满足广大基层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文化发展水平已经成为衡量民生幸福的一个重要标志,文化建设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文化发展的状况还存在城乡的差异,一些农村的文化发展还相对滞后,广大农村群众有着对文化艺术的强烈渴求,满足他们的文化需求是实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必经之路。
第四,打造精品力作,扎实推进家乡特色文化建设
我们的文化建设必须立足本地,充分挖掘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资源,打造本地区的精品。在双城,在组织各种活动中,适时推出家乡特色文化品牌,像双城二人转、双城唢呐、东北大鼓等,都在黄金时间段安排演出,并重点推介,以达到更好的宣传效果。有的项目还以专场演出的形式出现,以达到更好的宣传目的和影响意义。对于能代表双城地域特色的文艺形式或艺术项目,还积极组织申报非遗项目,以促进其传承发展和开发利用。目前,双城已有双城皮影戏、二人转、民间故事、皮影镂刻技艺等五项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名录,其中双城皮影戏正在拟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同时,在文学艺术创作领域,为鼓励创作,激发广大文学艺术爱好者的创作热情,一方面我们积极选送优秀作品和优秀表演项目目参加各级各类比赛,让他们有展示、切磋的舞台和空间,一方面组织优秀创作稿件结集出版,方便文学创作者交流、提高。
第五,实行免费开放,全面提高文化服务的质量
国家一系列惠民文化设施的开展,也为广大人民提供了最大限度的享受文化权益的空间。实行免费开放就是近年来行之有效的重大举措。图书馆、博物馆免费开放,让广大人民群众享受免费的图书报刊阅览、历史文物的参观了解。文化馆主要是免费开放活动室,让广大文艺爱好者零门槛、无条件地进入参与活动,使他们更好地体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优越性,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这也是我们工作的目的所在。
第六,培养造就文艺人才,扶持业余文艺团队的健康有序发展
建设宏大文化人才队伍,为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有力人才支撑,是我们工作的一个最重要的基础。加强文化人才培养和引进,造就一支高素质文化人才队伍,是我们事业能否成功的关键所在。在日常的工作中,要既注重人才的发掘与培养,更要注重濒危文化资源传承人的保护。通过开展各种活动,注重从中发现人才,重点培养扶持,积极推荐参与上级艺术学习培训,参加各种省市级乃至国家级艺术赛事,促进文艺人才的全面提高。另一方面,要注重对民间老艺人的保护,帮助他们整理民间技艺,申报非遗,并争取资金,加大宣传力度,促进传统技艺的传承发展。
站在崭新的历史阶段,适逢国家文化政策的有力支撑,文化工作大有可为,文化工作者大有作为。作为新时期的文化工作者,我们必须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发挥作用,不遗余力,为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