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群众文化与大众文化的区别

2011-08-15王先宏

戏剧之家 2011年10期
关键词:大众文化美育主体

□王先宏

群众文化和大众文化是两种不同性质的文化。总体上讲,群众文化属于主文化,大众文化属于亚文化。

从文化主体看,群众文化与主文化具有文化主体的同一性,因为它是以马克思群众史观为指导的,尊重和承认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主体地位,这与人民群众在我国的社会地位是一致的。而大众文化却具有文化主体的异质性,因为大众文化的商业消费取向,决定了它关注的并非人民群众的本质需要而是对主体“量”的意义的覆盖和传播;从文化构成看,群众文化因起源于主体的社会实践而具有本源性。大众文化则为了对主体“量”的追求,在形式上充分利用各种文化资源,而非文化内涵深刻性的追求,所以文化构成上具有泛容性;从价值取向看,群众文化是通过文化艺术形式提高人民群众的素质,促进全面发展,具有明显的美育性。大众文化的利益最大化,是支配其市场运作机制的价值尺度,故具有商业性;从文化需求看,群众文化最大限度地反映出主体丰富的各个层次的精神生活需求,具有本质性特征。大众文化对感官刺激的诉求是寻求主体“量”的覆盖的必要手段,显示出非本质性;从活动方式看,群众文化强调主动参与而具主体性。大众文化中消费一方只是单纯的受众,失去了人对文化的“创造与享受”的统一,显示出单方向的受众性;从文化方向看,群众文化的传播以人的需要为前提,并不断调整对主文化的偏离,带有方向主导性的自觉。大众文化对流行、时尚的追赶存在盲目倾向,具有自在性;从文化传播看,群众文化具有人际交流和文化关怀的情感化的特点。大众文化则通过机器作为载体,是典型的人机交流;从文化目的看,群众文化以“社会效益”为最高准则,与主文化具有一致性。大众文化因为利益的追求,有什么样的市场就有什么样的文化目的,故表现出随意性。

群众文化就其本质、任务而言,主要是指社会美育文化,它已在人类现代化进程中确立了应有的社会地位。作为社会美育文化物质载体的公益性政府机构,世界各国、各地区都相当重视其基本体系的构建。这种机构在中国称为“文化馆”;在日本称为“文化会馆”或“公民馆”;在新加坡称为“民众联络所”:在香港特区称为“文化中心”或“艺术中心”或“社区文娱活动中心”;在台湾称为“文化中心”;在韩国称为“文化院”:在美国称为“社区文化中心”;在新西兰称之为“艺术馆”;在罗马尼亚称为“业余文化辅导中心”等等。由此可见,对社会美育文化的重视已无国界、地区之分,亦无经济发达与落后之分与社会意识形态之分了。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使社会审美文化的重视度,形成了这样的宏大图景?社会审美文化的现实意义到底何在?

近代教育家蔡元培认为:“纯粹之美育,所以陶养吾人之感情,使有高尚纯洁之习惯,而使人我之见,利己损人之思想,以渐消沮者也。”这些关于社会美育的思想理论,道出了社会美育的社会学意义,带有一定的功利主义。对于社会美育的本质揭示,是马克思唯物史观对人类的重大贡献。马克思认为:强制性的社会分工使人片面化或从属性,而社会文化实践对人的全面发展具有巨大意义。这是马克思美育观对人的主体价值在文化艺术方面的实现的真理揭示。

群众文化作为社会教育中的美育文化,主要是通过观念、制度、物质等层面的保障,组织辅导群众艺术活动,提高人们的审美趣味,规范人的价值观念,从而培养具有自身价值和社会价值、具有能动创造性的,完整而和谐的人。

群众文化因具有一定审美教育文化的规定性而不可替代。一是审美的形象实践性。群众文化的审美教育功能是通过对美的事物的鉴赏、实践来达到教育目的的。它靠形象思维,通过饱含情感的形象来显示真理、展示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二是审美实践的非专业性。群众文化不同于专业艺术文化,专业艺术文化的教育以“作品”为中心,通过作品发现“人的本质”。群众文化的审美教育则以“人”为中心,通过活动来实践对“人”的培养;三是审美实践的全民性。群众文化审美教育的实施对象有别于其他行业性的文化机构,如工人文化宫、青少年宫、老干部活动中心、厂矿俱乐部等实施针对性文化教育。群众文化之“群众”是一个哲学概念,指一切人,其对象是全体社会成员,因此,具有文化实践的全民性。

猜你喜欢

大众文化美育主体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中国当代大众文化的观察与反思
中国社会现代转型与大众文化的内在逻辑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当前大众文化审丑异化的批判性解读
美育教师
关于遗产保护主体的思考
气排球的大众文化属性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