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文化活动的基本规律
2011-08-15□尹敬
□尹 敬
人类社会群众文化活动熙熙而来,攘攘而往,形式繁多,新潮迭出,似乎变幻无常,其实,有其自身的规律。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过程的反映,是事物本质的内外联系。群众文化活动作为一种极其复杂的社会生活现象,与社会各个领域和方面有着多层次的联系,而基本规律所要探寻的是其内在的必然的本质联系。群众文化活动普遍的基本的规律,一是作为内部规律的群众文化需要同群众文化活动相互制约的规律;一是作为外部规律的群众文化活动社会客观条件相互制约的规律。它们都是在群众文化活动这一社会现象中的辩证统一的客观存在。
一、群众文化活动的内部联系
群众文化需要和群众文化活动的存在和变化,都是以对方的存在和变化为条件的。它们相互作用,相互制约,是辩证的统一。群众文化需要与群众文化活动相互制约的规律,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群众文化需要对群众文化活动具有决定作用。群众文化需要即人对精神文化生活的一种欲望和要求。群众文化活动的主体心理行为机制告诉我们,一切真正意义上的客观存在的群众文化活动行为,都源自活动主体的精神需要,即决定于活动主体的以群众文化为内容的精神需要。这一群众文化活动的形成原理,又决定了需要与活动之间的这样一些规律性现象。一般说来,人们的群众文化需求量总是先于群众文化活动的进行而递增,具有无限性,不能达到完全满足欲求的状态。这种需要的差异导致群众文化活动的动机、兴趣的差异,并由此决定了其所进行的群众文化活动也具有一致的差异性。群众文化活动的内容与形式的丰富多样性和活动与主体意愿的一致性,就是这些内部规律的表现。
第二,活动对需要的反作用。群众文化需要对群众文化活动具有决定作用,反过来,活动的开展又会作用于主体的群众文化需要。首先,主体心理行为在需要和动机作用下产生群众文化活动,而需要随其活动的实现获得一定期望程度的满足之后,接着又会产生新的群众文化需要。新的群众文化需要不仅是表现为量的再次需求,而且是质的欲求的提高。从宏观上说,群众文化活动的发展是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结果;而从微观上说,在群众文化活动中不断激发出来的新需要,是推动群众文化活动不断发展的直接动力。其次,群众文化活动的一次次进行,可以使主体不断提高群众文化活动的能力,形成良性循环。一定的群众文化活动能力,是主体的群众文化需要成为行为的必要条件;而这种能力的绝大部分往往只能在群众文化的实践中获得提高,提高了的活动能力又会作用于主体的群众文化需要以及动机、兴趣,刺激着主体的群众文化活动水平的上升。
二、群众文化活动的外部联系
群众文化活动和社会客观条件相互制约的规律,是具有相对性的外部规律。作为展开群众文化活动所必备的社会客观条件,从广义上讲是指社会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总和所形成的群众文化活动的社会环境与物质载体,从狭义上讲单指社会的物质条件。这里仅就后者加以论述。群众文化活动和社会客观条件的相互制约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社会物质生产为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提供条件。从总体上看,人们从事的文化活动是在物质生产的基础上进行的,若无一定的物质载体条件的保障,文化活动的开展简直无从谈起,这是显而易见的事。群众文化活动越发展,对物质条件的要求越高。群众文化活动发展主要表现为活动形式的创新和活动的普及化,而新活动形式的诞生和活动的普及都离不开新的科技开发和物质生产。
社会物质生产对于群众文化活动的作用,还表现在由它转化而提供的活动必需的时间条件上。当人们必须以全副精力投入物质生产劳动时是无法进行文化活动的,只有在生存必要的物质生产之外有较多的余暇时,才有文化活动展开的自由。社会的物质生活水平越高,用于生存所必需的物质生产时间就越少,而可用于群众文化活动的时间就越多。所以说,社会的物质生产为群众文化活动提供了时间条件。此外,社会的物质生活状况也制约着群众文化活动的水平。一般地说,群众文化活动的水平即它的质与量,总是与社会物质生活水平成正比发展的,贫困、温饱、小康等不同的物质生活水平,决定着享有不同等次的群众文化生活。
然而,社会物质生产对群众文化活动的制约并不是绝对的,群众文化活动还有自己的相对独立性。其原因,一是群众文化活动有极强的适应性和历史的承传性;二是群众文化活动与道德、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其他意识形态相关联,它们以不同方式对群众文化活动的发展起着作用,特别是由于群众文化活动的主要内容是以文学艺术为主的。另一方面,群众文化活动也反作用于社会物质生产。群众文化活动具有调剂精神、强身健体、宣传教化、普及文化科学知识和团结凝聚等功能作用。不难理解,这种从群众文化活动的进行过程中释放出来的功能,归根结蒂都作用于活动主体,即作用于全体人民群众自己。作用的结果是使人们的思想文化素质不断得以提高,然后又作用于社会的物质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