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评剧表演的“四化”

2011-08-15郭金焕

戏剧之家 2011年10期
关键词:评剧中国戏曲四化

□郭金焕

评剧是中国戏曲中重要的剧种之一。评剧的表演艺术是整个评剧的中心,是“角儿的艺术”的重要艺术手段。剧作家的剧本、导演的构思与计划,全都依靠演员的表演得以具体体现。没有表演艺术,评剧就没有真正的艺术生命。

那么,评剧表演艺术到底有哪些美学特征与艺术要求呢?根据笔者多年来评剧表演艺术的具体实践与理性思考,我认为主要是“四化”——歌舞化、流派化、生活化、创新化,本文就分层次谈一谈评剧表演的“四化”。

一、歌舞化

歌舞化是包括评剧表演艺术在内的所有中国戏曲表演艺术的重要的美学特征之一。清代国家大师王国维给戏曲下的定义就是:“戏曲者,谓以歌舞演故事也。”(《王国给戏曲文集》,中国戏剧出版社1984年版,第64页)

评剧表演的歌舞化,是与生俱来的,这种歌舞化,又具体体现评剧表演要素——“四功五法”上面。所谓“四功”,指的是唱、做、念、打;所谓“五法”,指的是手、眼、身、法、步。其中的“打”是一个内涵丰富的大概念,既包含“武打”,也包含“舞蹈”。也就是说,评剧的唱、做、念、打(舞)是紧密结合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最突出的特点,就是载歌载舞的歌舞化。即唱、做、念,完全在舞蹈中进行,形成“无舞不歌”、“无歌不舞”的形态。

由此可见,歌舞化的确是评剧表演艺术的首要审美特征与艺术手段。

二、流派化

同所有的中国戏曲表演艺术一样,评剧表演艺术也以流派化作为重要的美学特征与艺术手段。

流派是中国戏曲表演艺术的一个最主要的美学特征与艺术亮点,也是各个戏曲剧种艺术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

所谓“流派”,是“艺术流派”的简称,“是指在中外艺术发展的一定历史时期里,由一批思想倾向、美学主张、创作方法和表现风格方面相似或相近的艺术家所形成的艺术派别。”(彭吉象:《艺术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293页)

中国戏曲的流派,多以该流派创始人命名。例如评剧的“白(小白玉霜)派”、“新(凤霞)派”、“韩(少云)派”、“马(泰)派”、“魏(荣元)派”等等。

流派以师徒形式代代相传,不断丰富,不断发展。因此,评剧表演各行当,要达到成熟的高度,就必须宗法流派,所谓“无派不流,无派不传”,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例如“新派”,素以清新俏美的艺术风格著称于世,其传人有谷文月、刘秀荣、王向阳等人,代代相传,彰显出评剧表演艺术不断发展的美好前景。

三、生活化

生活化也是评剧表演艺术重要的美学特征与艺术手段。

所谓生活化,指的是贴近生活,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评剧表演艺术的生活化,与本剧种的总体风格的通俗浅显的美学特征相匹配。

众所周知,评剧发源于河北冀东,以莲花落、蹦蹦等民间曲艺与民间歌舞为母体,又吸收河北梆子、京剧等音乐和表演艺术发展而成,逐渐流行于北京、天津、华北、东北各省,成为北方的一个大剧种。但是,比起京、昆大戏来,评剧仍属于“民间小戏”范畴,并且“三大(小旦、小生、小丑)戏”为主要标志。其剧目也以反映平民百姓的生活为主,如《花为媒》、《刘巧儿》等等。因此,评剧表演艺术必须贴近生活,贴近百姓,不能走“曲高和寡”之路。

四、创新化

创新化也是评剧表演艺术的重要美学特征与艺术手段。

创新是包括评剧表演艺术在内的一切艺术的生命与灵魂。没有创新,便没有发展,艺术就会走向衰亡。即使“流派”的传承,也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已有的流派中创造新的流派。

创新要不断超越,既要超越前人,也要超越他人,更要超越自己。

猜你喜欢

评剧中国戏曲四化
评剧《女儿》
评剧《花为媒》
昭往彰来——《中国戏曲志》编纂出版工作纪实
“前海”与当代中国戏曲评论
从心所欲不逾矩——为中国戏曲研究院成立70周年作
评剧《新亭泪》重编之思考
评剧《大山里》剧照
中国戏曲为何形成多种声腔
河南省“四化”协调发展评价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