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中最美的珍藏——评大型原创情感话剧《我和我的同学》
2011-08-15郭玲玲
□郭玲玲
2011年9月3日——7日,大型原创情感话剧《我和我的同学》,在哈尔滨话剧院六百人剧场首演。该剧讲述了五位少年时代的同学历经三十年的浮沉磨砺、悲欢离合,虽在不尽相同的人生道路上各自行走,却仍不离不弃、相互包容、相互扶持的动人故事。
无奈的爱情 永恒的主题
故事以高中毕业后即将各赴前程的五个好同学在江边的告别聚会开始。已经被上海医科大学录取的刘东坤(坤儿)满怀对未来的憧憬等待着恋人肖怡然(怡然)的录取通知,当他迫不及待地抢过怡然手中的录取通知时,并没有留意到她眼中的痛楚。通知书上醒目的“哈尔滨xx大学”这几个字,在那一刻将他所有的梦想彻底击碎。为了家庭做出艰难抉择的怡然的解释,在坤儿那充满哀怨和愤怒的眼神中显得那么的无力。坤儿用力地拉扯那辆28自行车的后座,“啪、啪、啪”,每一声刺耳的响起,都好像有人用鞭子在抽打着,抽打着肖怡然脆弱的心,也抽打着坤儿那已然崩溃的神经。柏拉图说“人生最遗憾的,莫过于,轻易的放弃了不该放弃的,固执的坚持了不该坚持的。”爱情戛然而止,在它最美丽的时候陨落。这份凋零却不是因为爱已尽,而是那残酷而冰冷的现实让人连挣扎的勇气和力气都消失殆尽。
这便是第一幕就交代给观众的本剧的矛盾冲突所在:无奈的爱情悲剧和另一名同学泉子对怡然若隐若现的暗恋情愫,预示着这个故事未来的波折。观众在为两个人夭折的爱情揪心的同时,也对即将发生的历史变迁充满了疑惑和期待。话剧《我和我的同学》以简洁明快、亲切清新的表现形式,迅速将观众带入戏剧情境中,沿着剧情发展的主线铺陈开来。
深沉的友情 隽永的情怀
这是一部史诗式结构的话剧,以时间的推移和代表性的事件作为故事主线。话剧的第一幕交待了整部话剧远前史,从第二幕开始,老大结婚、泉子入狱、怡然出国等冲突一一呈现:第二幕,六年后老大婚礼的前夜,坤儿回到了哈尔滨,阔别多年的同学相见似乎有些陌生,但又是那么熟悉和亲切。而面对曾经的恋人肖怡然,坤儿更多的是对那段美好时光的留恋与怀念。错过了就再也回不去了,他深知这一点。但怡然现在的男友泉子,却视他为一个威胁。就这样,曾经的好同学却构成了本剧最为激烈的一对冲突。本剧第三幕,当因被人欺骗而锒铛入狱的泉子急需用钱渡过难关时,这些同学心照不宣纷纷伸出援手,并不富裕的老大拿出了全部积蓄、爽儿冒着生二胎的风险向老公承诺,而与其有最大矛盾的坤儿竟然为了20万的安家费不惜违背母亲的意愿,离开条件丰厚的上海而执意来到哈尔滨工作。同学之情,在这一刻,在这些不附加任何条件的慷慨之举下,显得从容而自然,也正因为这份无需多华丽的简单行为,让观众为之动容。即使彼此间曾有过嫌隙,即使彼此间曾懵懂的爱过,但“同学”,这个特殊的称谓却在岁月流转中被赋予了更深沉、更浓厚的感情,隽永如新。起承转合的第四幕,表现了泉子和怡然之间恩情更多于爱情的婚姻出现了不可调和的冲突,进而引发了怡然的出国和泉子对坤儿更大的不满。在这里,导演巧妙的设置了一次泉子和坤儿的隔空对话,两个男人真情流露、坦诚相待,坤儿释然了,泉子明白了。同学之间的理解让观众揪着的心也放下了,但又开始替泉子的婚姻捏汗了。第五幕中已人到中年的同学们不可避免地遇到了生活中的烦恼,躲避妻子唠叨的坤儿和不满丈夫酒桌应酬的爽儿不约而同都去了泉子家,老大则为了找他们两个也来了泉子家。四个同学在这里简短的相聚,倾诉各自的苦闷,是一种诉说,也是一种宣泄,就像是受了委屈的孩子回家寻求父母的安抚后,又重获力量去迎接生活中更多的烦恼和难事了。
戏剧的魅力就在于此,有那么一瞬,你似乎感觉剧中的那个人物就是自己。《我和我的同学》可以说选材并不特别,甚至只是生活中最为平常的同学之情,却恰恰以似曾相识的情节牵动了每一位观众的心,它让人们忽视了它的背景,是因为这种情感可以移植到任何时代,移植给任何人。本剧结构的“身”部分推进如行云流水,无比通畅,但多少让人感觉力度不够,像一杯白开水,清淡有余,醇厚不足。让人寄希望于本剧的“尾”。
刻骨的亲情 流动的人生
怡然母亲的病危和她的回国把本剧推向了高潮。如果说本剧“头”部分的冲突是坤儿和怡然之间的冲突,“身”部分的冲突是坤儿和泉子之间的冲突,那么到了“尾”部分的冲突则转化成怡然和泉子之间的冲突。第六幕以一个事件(怡然母亲病危)为契机,穿插了单间病房引起的两个矛盾(坤儿和爽儿、坤儿和院办公室主任),最终将五名同学聚在一起。送走母亲后,怡然没有选择与泉子破镜重圆,执意要回美国,而这个结尾不免让观众唏嘘。在这里导演高明的手法再次凸显:结尾处怡然那不舍的眼神和迟疑的脚步,在老大、爽儿、泉子、坤儿的共同呼唤中停留,五个好同学紧紧地拥抱在一起。导演更愿意让善良的人们相信怡然会为了这份情谊而留下,而聪明的观众则会参透其中更深的用意——我和我的同学,有爱情、有友情,但历经俗世间的种种后,那份情已然升华成为最珍贵的亲情。我的同学,已成为我生命的一部分,我们一起哭、一起笑,见证彼此的经历、彼此的成长。留下,抑或离开都已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无论身在何处,无论联络与否,这些人都已融入了血脉中,永不分开。
本剧剧情朴实、纯真,在人物刻画上真实而不造作,主要人物性格丰满,坤儿的斯文忧郁、怡然的温婉善良、泉子的粗线条都恰到好处,次要人物更增添了本剧的可看性,老大的沉稳成熟和爽儿的直爽幽默,相得益彰,对剧情发展推波助澜。而演员的表演无疑更是成功的,尤其是剧中人物坤儿的扮演者——曾主演过《士兵突击》、《我的团长我的团》等多部影视剧的家乡演员张译,过硬的表演功底让观众过足了瘾。这个人物前后变化最大,从最初穿海军衫的小伙子,到说一口上海话略显腼腆的大学生,从一身西装革履的海归人士,到满腹牢骚的中年男人,再到白服罩身的医院院长,人物每一次阶段性的变化都被他演绎得毫无破绽,换上不同服装的张译让台下的观众全然忘记了他本来的年龄,而只相信台上的那个他。而剧中同学们的演技也是可圈可点,无需赘述。
这部剧的编剧和导演,是曾在哈尔滨话剧院工作过的国家一级导演、上海戏剧学院教授韩雪松老师个人单独创作的第一部话剧。“用艺术的手段来提升作品的哲理性,让人们在享受艺术的同时更能思考沉甸甸的人生”,韩雪松老师的创作特点在这部戏中显露无遗。开场时那张印有青涩面孔、昂扬表情的泛黄老照片、剧中对雪花的诗意处理、结尾处用灯光从舞台后方投影出的红领巾、小书包和拐杖,无不彰显出她的艺术创意。
本剧并非没有缺憾。比如,戏剧冲突的淡化。三个人的感情纠葛引发的冲突,说到底并没有在高潮处解决,甚至没等故事推进到高潮处便自生自灭了。这也是让观众总觉得差点什么、不够过瘾的原因所在,如隔靴搔痒。再比如,结构稍显不恰当。从某种意义上讲,这部剧采用了“史诗式”结构,来表现同学们成长的历程。出发点是对的,但并没有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事件,即偏离了主线、忽视了冲突。使得剧情发展过于平白,缺少震撼人心的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