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体验式采访的作用
2011-08-15江雪梅
□江雪梅
各级各类媒体为什么高度重视体验式采访?众多记者为什么如此推崇和热心于体验式采访?概言之,是因为体验式采访最符合新闻报道求真、求新、求实的基本规律,与一般性采访相比,有着许多独特作用。
一、可以最大限度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
实行“三贴近”,是党中央对新闻报道提出的总体要求。贴近实际,就是要不断研究和探索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出现的种种新情况、新问题,使新闻报道贴近我国的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实际;贴近树立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的实际。贴近生活,就是要密切关注政治、经济、文化、科教等社会领域中的热点、难点问题,通过正确的舆论引导,推动各种新矛盾的解决,促进物质、精神、文化等生活质量的全面提高;贴近群众,就是站位下移,报道重心下移,把版面留给基层,把镜头让给群众,多反映人民群众的呼声、愿望和要求,多报道人民群众的改革和创新。
体验式报道,可以有效地促进媒体和记者自觉实行“三贴近”。要体验,就要走出编辑部大楼,就要从“会议”中跳出来,迈开双脚,到基层去,到群众中去。要体验,就要甘于吃苦,把自己“融入”到所体验的角色中去,全身心地投入。这样,媒体和记者才能焕发出勃勃生机,才能赢得社会的重视和人民群众的信赖。
二、可以增强媒体和记者的新闻竞争力。
为了在日趋激烈的新闻竞争中赢得先机,各媒体千方百计出新招,谋新路,力求有与众不同的新作为。体验式采访就是这新作为之一。就目前情况而言,媒体的报道完全与众不同是不可能的,尤其是综合性报纸,大部分新闻是与别的媒体雷同的。但是,只要有一点属于自己的新东西,这一点便弥足珍贵。体验式采访,往往便是这“一点”,因为你体验,别人未必体验;你体验彼,别人有可能体验此,撞车的概率很小。这就意味着,经过体验所进行的报道,成为独家新闻的可能性很大。独家新闻多了,媒体的竞争力就强。与此同理,记者采写的独家新闻多了,在媒体中的地位便会提高,在社会上的影响便会扩大。
三、有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
记者所体验的对象,大部分代表了社会生活中的热点或冷点。所谓热点,即在一定时期内,多数人集中讨论的热门话题。所谓冷点,即在一定时期内,被多数人所忽略、所遗忘的话题。比如民工问题,比如大学生就业问题,就属于热门话题。比如某些行业、某些领域所存在的高福利问题,就一度不为人所知,属于暂时的冷点问题。对热点问题的报道,可以更加引起社会的重视,有利于促进问题的解决;对冷点问题的报道,则可能引起人们的关注,使这些冷点变成热点,进而得到解决。这样,通过报道,来揭示矛盾,把潜在的问题公开化,把神秘的东西透明化,就能够引起全社会的监督。
四、有利于新闻的改革和创新。
新闻报道一般化,是个老问题。新闻改革和创新,则永远是个新问题。要突破新闻一般化窠臼,需要在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作出持之不懈的努力。体验式采访,由于记者参与到事件的进程中去,感同身受,可以发现一般采访难以发现的许多东西,可以对事物进行深入的挖掘。“涉浅水者得鱼虾,人深水者擒蛟龙”。浅水,即事物的表面;深水,即事物的内部和底层。体验式采访,是从表面到内部和底层的跨越。
当然,体验了也未必就一定能擒得“蛟龙”,但至少是向擒获“蛟龙”迈进了一步。因为亲口尝了“梨子”的滋味,总比不尝要体会得真切。比如,都说大学生就业难,可到底怎么个难法,没经历过到处碰壁的实践,是难以体会的。另外,体验式报道的形象比较鲜明,语言较有个性,也能满足受众的多方面需求。
五、体验式采访有利于培养队伍,多出人才。
新闻记者,需要冷静,也需要激情。体验式采访为冷静和激情找到了一个比较好的结合点。在选择体验对象的时候,需要冷静审慎,一旦“融入”进去,则需要与采访对象同呼吸,共命运,需要从心底涌出的激情。有了这两点,就可以使记者心灵得到陶冶,情感得到升华,职业道德、职业精神大为增强,为他们健康成长奠定基础。
2002年2月,新华社以《走近民工》为题,组织记者集中进行体验式采访。参与采访的记者带着感情和民工交朋友,谈心里话。为了了解民工的生存状态,挖掘他们的情感世界,有的与搬家公司民工一起为别人搬家,有的和建筑工地民工一起干活,有的和民工一起挤火车同行数千里。这些行动,感动了平常心扉紧锁的民工,他们把新华社记者当作自己的代言人,毫无保留地倾诉自己的忧苦、梦想和欢乐。随之,“8元钱把腰深深压弯”,“打了一年工,讨了半年债”等报道,相继播发。一位女记者曾谈起自己数次被感动并流泪的经历,言真语切,让人为之动容。
另外,在体验的过程中,记者也学到了许多新的知识,这是又一笔宝贵的财富,在以后甚至整个的人生征途中,都会潜移默化地发生影响和作用。优良的品格一旦形成,记者就会成为一个真正有责任心、道义感的人,成为一个为党为人民所需要、所热爱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