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广场群众文化的主阵地作用
2011-08-15栗学军
□栗学军
广场文化活动贴近群众,它的参与性、自娱性、多样性和时尚性深受人民群众喜欢。单就群众文化的发展而言,广场文化确实为推动群众文化的发展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同时,它也是文化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之一。
“广场”在改革开放以前如果说个别地方有的话,也只是一个政治中心,内涵很浅。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伴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特别是人们的思想逐步放开,群众渴望增加文化生活内涵、提高文化生活品位的迫切要求也就凸现出来,并有愈加迫切的趋势。因此,这个“功”那个“功”出现在文化宫、公园、街道、工厂、礼堂等场所,精神被“禁锢”多年的人们从四面八方赶来“虔诚”地练习。经过练“功”习“武”之后,人们又发觉扭大秧歌是一种非常好的修心养性之功,此时唢呐声声到处可闻,大红绸子随处可见,伴着晨光或夕阳,在华灯下、街道旁一簇簇秧歌队翩翩起舞,乐在其中,尽展风姿。
各级部门体恤民情民意,把民间组织逐步转化成为群众组织,“广场”逐渐多起来。大秧歌、剑、拳形成一道道文化风景线,把老百姓的目光吸引到了一个个“广场”,“广场”的内涵不断丰富。现在应该说:人们已经离不开“广场”了,“广场”已经成为人们的精神和物质超市。
广场文化最突出的特点是公共性,广场是城市公共生活最集中的地方,是政府公益性最能体现的地方,也是城市文化集中展示的地方。广场上所进行的任何文化活动,均向公众开放,这种公共性决定市场文化必须走平民化道路。
在发挥广场文化的各项功能方面,我们应充分发挥广场文化的承载功能和维系功能,随着物质生活的改善和文化素质的提高,广大群众的精神生活也应提高和拓展,最大限度的满足广大市民的多层次、多样化的文化需求。
但我们还必须得承认,大、中、小城市,经济发达和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广场”所存在的差距,特别是中、小城市和经济欠发达地区对“广场”培育的时间太短,经济投入还有相当的困难,难免还有许多不成熟的地方需要我们去完善。
一是管理和引导要完善。
大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的管理大都比较成熟,而中、小城市和经济欠发达地区则相对在经验、经济上都比较薄弱,管理就会出现一些不到位的地方。管理负有重要的使命,在引导群众文化的前进方向上不可掉以轻心。
二是活动内容要创新。
群众文化的需求和发展是永无止境的,只有通过创新才能引导更多的百姓参与,才能提高群众的文化品位,才能为社会进步提供强有力的精神保障。民间艺术、群众艺术、高雅艺术综合在一起就像一块大蛋糕,如何能够把它做大,这里面大有文章。群众文化的发展往往是与社会经济的发展分不开的,也是社会发展的一个脉搏和晴雨表。在当今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一些腐朽的、消极的、不健康的甚至是反动的东西也在利用广泛而先进的传媒工具和宣传网络争夺群众,抢占“阵地”。如果我们“广场”文化的活动内容不能够有所创新、有所发展,势必会使一部分不该流失的群众流失,不该失去的阵地失去。因此,要不断调整思路,要有一种与时俱进的精神,要吸收一切优良的精品文化占领阵地、巩固阵地。
三是地域特性要突出。
搞“广场”文化不能千篇一律,各地文化娱乐活动都有各地区的特点和特性,民风和民俗也有很大的区别,气候温差也很大。因此,要使“广场”能够吸纳广大百姓,能够为广大群众喜爱,就要使这个“广场”所展示的文化真正具有本地区、本民族的特点和特性。“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也可以说是“只有特性的,才是全局的”。
因此,广场文化活动,因表现形式多样,展示内容丰富,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雅趣的人们,相互交流、相互影响、相得益彰,能令人陶冶情操、增识增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