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理分析及临床治疗
2011-08-13张晓慧李军
张晓慧 李军
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是较为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之一,尤其是中老年人的发病率较高,临床表现主要为消化不良、上腹部饱胀或疼痛,是以胃黏膜固有腺萎缩为其突出病变,常伴有肠上皮化生及炎性反应,可导致出血、溃疡、穿孔等严重并发症。临床上尚缺乏特效的治疗方法。我们采用口服药物的综合治疗,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为2007年3月到2011年3月本院以及陕西省肿瘤医院收治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166例,均经胃镜检查并活检确诊,男89例,年龄33~79岁;平均病程12.6年;腺体萎缩轻度59例,中度27例,重度3例;肠上皮化生轻度51例,中度25例,重度14例。女77例,年龄32~77岁,平均病程9.9年;腺体萎缩轻度52例,中度23例,重度2例;肠上皮化生轻度43例,中度21例,重度12例。萎缩性胃炎诊断按照全国第二届慢性胃炎共识会议标准[1]。排除消化性溃疡、胃癌、胃切除术后及食管静脉曲张、心肝肾衰、风湿病等患者及难以明确分型的患者。统计显示所有患者在接受胃镜检查前2周内未服用糖皮质激素及任何抗生素。
1.2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均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采用阿莫西林联合硫糖铝和替硝唑进行治疗,阿莫西林用药剂量为0.5 g/次,3次/d;硫糖铝用药剂量为0.75 g/次,3次/d;替硝唑用药剂量为0.5 g,2次/d,早晚餐后口服。对照组采用克拉霉素联合果胶铋治疗,克拉霉素0.25 g/次,2次/d;果胶铋2粒/次,3次/d。若伴有上腹痛,反酸,胃黏膜糜烂,选用奥美拉唑20 mg每次,2次/d;上腹胀痛,胃排空差选用西沙比利5~10 mg/次,2次/d。两组疗程均为2周,同时两组均在治疗期间及治疗结束后给予健康指导如多次少食,软食为主,避免生冷和刺激性食物,戒烟戒酒,不要剧烈运动,合理休息,情绪调整等。
1.3 疗效评价 显效:治疗后临床症状消失,胃镜检查胃黏膜病灶消失或萎缩性胃炎转为浅表性胃炎,黏膜下血管网显露或苍白区明显减少,多数黏膜呈粉红色;组织学表现为固有黏膜腺体无萎缩和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消失或由重度转化为轻度。有效:治疗后临床症状有不同程度改善,胃镜检查胃黏膜病灶有不同程度好转,血管网显露及苍白区减少,部分黏膜呈橘红色;组织学表现为固有黏膜腺体萎缩好转,肠上皮化生与异型增生程度减轻。无效:治疗后临床症状和胃黏膜病灶无变化或加重。
1.4 统计学方法 每组病例均为83例,一般资料两组无显著统计学差异。采用SPSS 11.5统计学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 χ2检验,以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不同用药组临床治疗结果见表1。实验组显效率为54/83(65.06%),对照组为 41/83(49.40%),统计分析 χ2=4.159,P<0.05;实验组总有效率为78/83(93.98%),而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61/83(73.48%),统计分析χ2=12.782,P<0.05。治疗期间两组均无严重用药副反应,部分患者有轻微的恶心、呕吐、头晕等,后自行消失,均未采取药物干预。
表1 不同用药组慢性萎缩性胃炎治疗效果
3 讨论
阿莫西林是一种常用的青霉素类抗生素,具有广谱的抗菌活性,对大多数致病的G+菌和G-菌均有强大的抑菌和杀菌作用,尤其对须氧革兰阴性菌的不产β内酰胺酶菌株及Hp具有良好的杀菌效果,口服后在酸性条件下比较稳定,胃肠道吸收率可达90%,阿莫西林通过与菌体内转肽酶结合,抑制转肽酶合成糖肽从而阻止细菌细胞壁合成,导致细菌溶解和破裂。硫糖铝是一种胃黏膜保护剂,在酸性环境下,可解离出硫酸蔗糖复合离子,复合离子聚合成不溶性的带负电荷的胶体,能与溃疡或炎症处带正电荷的蛋白质渗出物相结合,形成一层保护膜,促进溃疡的愈合;硫糖铝还具有吸附胃蛋白酶、中和胃酸、胆汁酸的作用,并能促进内源性前列腺素E的合成以及吸附表皮生长因子,使之在溃疡或炎症处浓集,有利于黏膜再生和修复。替硝唑对厌氧菌有较高活性,2~4 mg/L的浓度可抑制大多数厌氧菌,厌氧菌的硝基还原酶在敏感菌株的能量代谢中起重要作用。微需氧菌和幽门螺杆菌对其也比较敏感,替硝唑的硝基被还原成一种细胞毒,从而作用于细菌的DNA代谢过程,促使细菌死亡。本组资料显示,实验组临床总有效率93.98%;对照组临床总有效率73.48%;表明两者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期间两组少数患者均出现轻度胃肠道反应以及头晕、乏力等,基本不影响用药治疗,疗程结束后上述症状基本消失。
综上所述,采用阿莫西林联合硫糖铝和替硝唑对CAG患者进行治疗不但具有疗效显著、经济实惠的特点,而且不良反应轻微,值得临床用药参考。
[1]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中华消化杂志,2007,27(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