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性国际物流信息平台构建研究
2011-08-10翁心刚
翁心刚
(北京物资学院,北京市 101149)
一、引言
国际物流业历经几百年的发展,形成了较为完善的营运系统。然而,随着信息技术(IT)的迅猛发展以及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国际贸易的方式和物流运作的方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逐渐由传统方式向电子化、信息化、全球协同化方向发展。在这种“全球贸易一体化”新趋势的影响下,国际物流业的发展也呈现出反应快速化、功能集成化、作业规范化、系统信息化、手段现代化、活动全球化等一系列新的特点。然而,由于我国物流信息化水平较低、信息资源缺乏统一规划、服务范围受地域限制较多、无法有效整合上下游优势信息资源等问题的存在,导致信息离散、“孤岛”现象在我国普遍存在。因此,如何促使货代、货主、物流、工商、税务、海关、检验检疫等众多国际贸易参与方之间进行高效业务协作,充分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和服务手段,向进出口企业提供一站式、全流程、跨区域的综合物流服务,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课题。
二、区域性国际物流平台需求分析
通过考察东南亚国家或地区的国际物流信息平台,可以对我国政府建立区域性国际物流综合信息平台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例如,我国香港地区的贸易通(Tradelink)、数字贸易和运输网络平台(Digital Trade And Transportation Network,DTTN),我国台湾地区的电子商务平台(Tradevan),我国澳门地区的电贸股份有限公司,韩国贸易情报通信公司(KTENT)开发的亚太电子商务联盟网上贸易结算系统(E-Trade)、电子物流系统(E-Logistics)、电子海关系统(E-Customs),日本的货运及港口综合自动化系统(NACCS)、航港电子数据交换(EDI)系统,新加坡的贸易系统(TradeNet)等。这些系统提供进出口报关、应课税品许可证申请、电子付货通知单服务、贸易商文件服务、自动舱单服务、电子货物舱单服务、电子载货舱单录入服务、贸易通服务站等服务。
目前,我国境内的物流信息平台包括国家级、地方级、第三方国际物流信息服务供应商、企业级还有其他一些货代船公司各个级别的物流平台。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我国物流运作的效率,但在国际化的大背景下,迫切需要有一个在中间起衔接作用的国际化公共物流信息平台,将不同部门、不同地区甚至不同国家的信息“孤岛”连接起来,解决国际贸易活动各方之间信息流通不畅的问题,使得由各级平台连接起来的综合平台能够将主要功能集中在电子单证交换、舱单传输、订舱协同、通关申报协同、物流状态跟踪等业务流程方面。
1.跨区域全流程电子单证交换
逐步建立全流程的电子单证交换服务环境,是为企业国际供应链功效的提升营造良好的服务环境、实现贸易便利化重要的技术手段和基础。在这项系统工程中,电子数据交换技术(以下简称EDI)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EDI所传输的是企业间格式化的数据,如订单、报价单、装箱单、报关单等,这些信息都有自己固定的格式和行业通用性。EDI所传输的报文要符合国际标准和行业标准。
2.跨区域舱单传输
在贸易物流领域,舱单是进出境船舶负责人或其代理人向海关、商检、边检、海事及码头等部门递交的反映运输工具所装载货物情况的载货清单。作为向有关方面宣示(报告)所载货物相关内容的重要文件,在进出口清关、退税核销等业务流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任何舱单信息不符或缺失情况的发生,都会导致诸如收货人无法通关提货、出口人无法办理退税核销、货物无法及时中转等一系列问题的出现。因此,一个跨区域的舱单传输协同平台,不仅可以实现向海外不同国家和地区申报电子舱单,而且可以有效整合物流作业数据,提升货物在不同区域通关的效率,降低国际贸易的物流成本。
3.跨区域国际贸易物流订舱协同
目前,在订舱环节,国外及国内主要沿海城市均有区域性的订舱系统,但其目标用户仅仅针对各自区域的企业,未能实现跨区域订舱业务之间的协同。因此,通过建立跨区域国际贸易物流订舱协同模式,不仅可以协助进出口贸易企业、货代企业简便高效地通过协同平台直接向不同的船公司同时办理订舱业务,而且可以省去电话、传真、确认等一系列繁重的人工往返操作,有效降低差错率,提高订舱业务效率。
4.跨区域通关申报协同
通关是国际贸易物流流程中最为重要的环节之一,由于通关涉及海关、检验检疫等口岸单位以及企业、代理等多家单位,而各单位之间缺乏信息资源的整合与协调,通常会导致通关环节数据重复性工作较多、效率低下等问题的出现。同时,在目前的报关业务流程中,为完成货物流转的监控和管理、服务转移及相关物权转移等一系列流程,企业通常需要生成大量的纸质文件。据统计,海关通关手续平均需要涉及到29~30个不同的部门,处理约40种文件,填写约200个数据(其中30%的数据至少需要重复填写30次),在所有的数据中,有60%~70%至少需要重复填写一次。这些复杂的海关规程与要求导致了非常高的管理成本,大约占全球贸易总价值的7%~10%。
5.跨区域国际物流状态跟踪
国际物流信息平台要及时反映物品在国际间流动的各种状况,支持客户、公司员工等用户的在线查询,这就要求系统用户内部数据与外部数据的通信要及时、顺畅。可以通过电话、传真及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来实现国际物流作业过程中信息的传输,以确保系统内数据的动态性。国际物流信息平台支持远程的业务查询、输入、人机对话等一系列相关事务的处理。
三、区域性国际物流信息平台结构及实施模式
1.面向服务的区域物流信息平台结构
平台建设[1]、[2]、[3]应该正视各行业、各部门及各企业现有物流平台的作用,在区域性国际物流综合中心平台的基础上,接入地方物流服务平台、境外物流服务平台,实现平台之间的互联互通。在相关政府部门及广大企业的支持下,以物流标准化技术为支撑,促进不同物流平台之间的共享与整合,营造出一个流畅、良好的物流信息基础环境,从而实现国际物流活动中的跨区域全流程电子单证交换、跨区域舱单传输、跨区域国际贸易物流订舱协同、跨区域通关协同及跨区域国际物流状态跟踪,以降低交易成本,提高物流活动的效率。区域性国际物流信息平台架构的构建应该遵循如下原则,即先进性、服务性、安全性、可靠性、高效经济性原则。图1是根据全国和区域性物流信息平台架构的构建原则构建的一个面向服务的区域物流信息平台架构。
这是一个以政府监管为指导,以税务、交通、银行、海关等为支撑的三层二级体系架构。公共平台整体上相对独立,各层相互提供数据交换服务,平台与支撑平台之间通过统一规范的接口进行数据交换,支撑平台在各级政府的监管下为整个平台提供相应的服务。
2.基于软件即服务模式(SaaS)的区域物流信息平台模式
区域物流信息平台是一个复杂的大系统,涉及多种高技术的集成,物流企业内部与外部的集成,物流服务全生命周期以及大量高层次人才、大量硬件和软件、技术与管理的集成。传统物流信息化系统的实施对物流企业特别是中小物流企业来讲,涉及大量设备的采购,企业需要保持一定数量的信息技术(IT)人员,以进行系统的开发、维护、升级和管理工作,项目实施周期较长且实施难度较大,实施的成功率也不是很高。软件即服务模式(Software-as-a-service,以下简称 SaaS)的出现及其发展,为区域物流信息新平台在物流企业的实施和应用提供了一种新的模式和思路。[4]基于SaaS的区域物流信息平台的实施模式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区域地方政府及行业主管部门
区域地方政府及行业主管部门为区域物流平台的运作提供有关的政策和组织支持。
(2)高校、科研机构及行业专家
高校、科研机构及行业专家是区域物流信息平台运行的中介服务体系,负责区域物流信息平台的技术支持和服务,具体包括技术咨询、人才培养以及与物流系统运作和优化相关的技术支持与服务。
(3)SaaS运营商
图1 区域物流信息平台体系结构
SaaS运营商负责区域物流信息平台的运行与维护工作,为区域物流企业和客户提供SaaS平台应用支持。
(4)SaaS软硬件提供商
SaaS软硬件提供商为区域物流信息平台提供平台所需要的各类硬件设备(如网络设备、服务器、存储设备等)和软件平台(如操作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系统管理软件、应用软件等)。
(5)电信业务运营商
电信业务运营商为区域物流信息平台的运行提供网络基础设施支持。
(6)SaaS平台的使用者
SaaS平台的使用者包括物流企业和客户,物流企业通过区域物流信息平台展示并发布自己的物流服务能力,并通过平台为客户服务;而客户则可以通过区域物流信息平台查找和发布相关物流服务需求信息,对物流服务的执行过程进行查询,也可以通过平台对物流服务的结果和绩效进行评价。
3.区域性国际物流信息平台关键技术的实现
(1)平台系统功能需求
第一,用户管理。用户注册、用户身份审核、用户信息修改、密码修改、用户登录、证书登录、权限管理。
第二,应用管理。服务产品开通、服务产品禁用。
第三,系统方面。建立电子数据传输子系统、数据交换子系统、公开密钥基础设施(PKI)数字证书交叉认证、区域性国家物流信息门户、系统后台管理功能、基础数据维护。
第四,业务方面。建立跨境电子数据共享和交换、不同文本格式的转换、境外平台的业务协同、单据传输状态查询、单据传输流量统计查询、海外订单的接收、发票和箱单的生成与管理、发送至海外贸易伙伴、生成出口报关单、发送至货代、货代生成、货代报关、发送海外报关数据等。
第五,数据准备。连接上海口岸集装箱状态数据、连接韩国口岸集装箱状态数据。
(2)平台系统技术需求
在搭建五个应用服务系统的过程中,需要的基础关键技术主要包括:
一是传输通道的搭建需要制定地方、境内、境外各平台共同的通信协议。
二是由于各地区相关规定的不同,各平台所采用的数据格式也不尽相同,因此需要制定一个标准化的转换格式,以实现各类数据格式的互认与转换,如商业与运输电子数据交换组织(Electronic Data Interchange for Administration Commerce and Transport,EDIFACT)、可扩展标记语言(eXtensible Markup Language,XML)等。
三是各地区、境内、境外平台用户之间的身份识别与认证。
四是由于平台的信息库里包含了各类业务的信息数据以及用户的信息,为保障信息安全,需要对相关重要业务数据按照统一的方式进行加密与解密,对用户的信息进行保密。
五是境内、境外平台之间数据进行的跨境交换,由于所涉及到的各个国家的相关规定存在不同,所以需要建立报文传输通信协议,以支持各类单证信息的传输与交换。
(3)平台系统设计思路
区域性国际物流信息平台系统涉及到地方平台与中心平台的连接以及境外平台与中心平台的连接,要通过数据交换来实现共享,这就需要建立数据交换和传输机制,确定一个各方共同承认的标准化体系。[5]区域性国际物流信息平台作为一个示范门户,不仅要提供各种应用,相关行业资讯信息的提供也是其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采用内容管理系统(Content Management System,以下简称 CMS)是目前主流的方案,通过继承CMS内容发布系统,能将信息展示有机地整合到示范门户中,降低人工维护的成本。
平台系统要接入各种应用,对应用的管理以及对用户权限的管理是必不可少的。通过建立专门的应用管理功能,可使今后开发的应用能够纳入到一个专门的应用管理模块中,实现统一的业务系统授权管理。通过对平台搭建关键技术的实现,已经实现了平台综合门户。
整个系统采用分层架构,提供了清晰的结构,层与层之间通过制定技术规范进行调用,结合信息安全运行维护的要求对各层进行规范,系统具有极大的灵活性和相关方面的扩展性。
用户通过门户平台登陆系统,可以对授权的应用进行访问,每一个应用都有一个进入点可对用户的身份进行识别,用户只有具备相关权限方可进入系统。应用通过基础支撑层提供的公共组件构建而成,基于模型—视图—控制(Model-View-Controller,简称MVC)基础开发框架,能够快速开发和部署应用系统。应用通过调用相关的服务来完成业务操作。
平台上的跨区域全流程电子单证交换系统、跨区域舱单传输系统、跨区域国际贸易物流订舱协同系统、跨区域通关申报系统及跨区域国际物流状态跟踪系统等,使用统一的用户登录口,各系统的用户也进行统一、标准化的用户信息管理与权限管理。
四、结论
从国际物流系统构成及其发展历程和趋势可以看出,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以及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国际物流活动的功能和范围在不断地扩大,内涵在不断地丰富,信息和信息化技术的重要性在不断地加强。信息、信息系统和信息化技术既是国际物流信息化发展的基本要素,同时也赋予了国际物流以信息化的特征。区域性国际物流信息平台的研究和完善,必将对我国国际物流信息服务行业的健康、科学发展起到十分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通过开展区域性国际物流综合服务系统中物流信息协作网络的协同运作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分析,可以为相关的智能化交互技术、协同标准技术、协同运作技术、物流服务跟踪可视化技术、信息安全技术等方面的发展提供科学指南。
[1]刘兴景,戴禾,杨东援.物流公用信息平台系统分析[J].交通与计算机,2001(19):34-38.
[2]赵振峰,崔南方,陈荣秋.区域公共物流信息平台的功能定位及运行机制研究[J].物流技术,2004(4):63-66.
[3]苏志远,周晓光,廖放征.统一的物流信息平台的体系结构研究[J].物流科技,2006(29):56-57.
[4]马立林,李红.基于SaaS的中小企业信息化模式探讨[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9,12(2):78-81.
[5]郭川军.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的研究与实现[J].物流科技,2008(4):1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