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辣椒新品种甘科5号的选育

2011-08-07陈卫国赵保全张国和李亚东刘克禄

中国蔬菜 2011年18期
关键词:病株甘肃省辣椒

陈卫国 赵保全 张国和 田 斌 李亚东 刘克禄

(甘肃省农业科学院绿星农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甘肃兰州 730070)

1 选育过程

父本P0635(03LC-2-1-6-2)经过2002~2006年5代选育完成,是从美国引进的辣椒品种中经系统选育而成的优良自交系。生长势中等,株高70~80 cm,茎粗0.8~1.0 cm,开展度55 cm。早熟,结果性强,单株结果数23~25个,平均单果质量47 g,果实羊角形,果长33~35 cm,果基平或凹,果顶渐尖,叶片深绿色,品质优,抗病毒病,耐辣椒疫病,综合农艺性状优良,配合力高。

母本P0608(03L43-1-5-3)经过2002~2006年5代选育完成,是从甘肃省地方品种凉椒的优良变异中经过系统选育和抗逆性强化选择获得的稳定自交系。选育过程中苗期实行冬季80~90 d(天)漫长低温、弱光照环境胁迫驯化和人工选择技术,增强了对低温和弱光照环境的适应性;8~9叶期辅以低温冷处理(-1~0 ℃,3~5 min),选择强度为40%~50%致死率,经过破坏性强化选择整体提高了母本自交系的抗寒性。该自交系生长势强,株高80~90 cm,茎粗1.0 cm,开展度65 cm,早熟,10片叶现蕾,结果性强,单株结果数29个,平均单果质量60 g,果实羊角形,果长25 cm,果肩宽3.5 cm,果基平或凹,果顶渐尖,叶片绿色,耐辣椒疫病,丰产性好,一般配合力高。

育种试验在甘肃省农业科学院兰州试验基地进行。2002~2006年进行亲本的选育。2005~2006年根据育种目标,配制杂交组合40个;2006~2007年进行组合比较试验,测定杂种优势,以陇椒 2号作对照,筛选出果实商品性状符合育种要求、综合农艺性状表现突出的优良杂交组合ZH7。2008~2009年进行品种比较试验,同时进行多点区域试验、生产试验和示范。2009年12月通过甘肃省科技厅组织的成果鉴定,2010年通过甘肃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非主要农作物品种认定,定名为甘科 5号。目前已在甘肃、新疆、青海、宁夏、陕西、云南、广西、海南等地累计推广种植3 500 hm2。

2 选育结果

2.1 品种比较试验

2008~2009年在甘肃省农业科学院兰州试验基地塑料大棚内进行品种比较试验,随机区组设计,3次重复,对照为陇椒2号。1月上旬温室育苗,4月中旬定植,地膜覆盖高垄栽培,垄间距1.1 m,垄宽60 cm,沟宽50 cm,垄高30 cm,株距45 cm,每处理定植2行30穴(双株),小区面积 7.6 m2。观察记载生育期、植物学性状,果实达到商品成熟时采收测产,采收时随机抽样10个果实测量果实性状。

2.1.1 生育期 春大棚栽培,甘科5号定植至采收43 d(天),比对照陇椒2号提早2 d(天),表现为中早熟;日光温室早春茬栽培,甘科5号始收期与对照相当,说明甘科5号比陇椒2号早熟。

2.1.2 产量 由表1可以看出,甘科5号平均前-中期产量为3 658 kg·(667 m2)-1,比对照陇椒2号增产17.1%;平均总产量为4 404 kg·(667 m2)-1,比对照增产12.2%;平均单株结果数22.8个,比对照多2.8个;平均单果质量54.9 g,比对照提高8.3%。

表1 甘科5号品种比较试验结果

2.1.3 商品性 甘科5号果长33 cm,果肩宽3.5 cm,果肉厚3.3 mm,对照陇椒2号果长30 cm,果肩宽3.2 cm,果肉厚2.8 mm。甘科5号果实光泽度好,畸形果少,商品果率比对照提高了5%。

2009年7月经甘肃省农业科学院农产品测试中心测定,甘科5号干物质含量79.0 g·kg-1,可溶性总糖25.2 g·kg-1,VC 1.41 g·kg-1,类胡萝卜素275.5 mg·kg-1;而对照陇椒2号干物质含量74.0 g·kg-1,可溶性总糖22.8 g·kg-1,VC 1.08 g·kg-1,类胡萝卜素297.7 mg·kg-1。

2.1.4 抗病性 田间调查结果显示,甘科 5号疫病病株率为 3%,对照陇椒 2号疫病病株率为7%,均表现为抗辣椒疫病。

2009年8月由甘肃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在多年辣椒重茬地对辣椒疫病进行田间自然发病抗性调查,甘科5号病株率30.2%,病情指数为30.4;对照陇椒2号病株率36.4%,病情指数为36.76。甘科5号对辣椒疫病表现为中抗(MR),与陇椒2号差异不显著,但显著高于当地对照美国红辣椒(病株率63.8%,病情指数56.3)。

2.2 区域试验

2008~2009年在甘肃省兰州市、靖远县、凉州区、高台县、肃州区等地进行区域试验。日光温室栽培,采用大区对比法,不设重复,对照为陇椒2号,各点试验面积166~300 m2,7月25日播种育苗,苗龄40~45 d(天)。试验结果表明(表2):甘科5号平均前-中期产量为3 794 kg·(667 m2)-1,占总产量的69%;对照陇椒2号平均前-中期产量为3 264 kg·(667 m2)-1,占总产量的 66%,甘科 5号前-中期产量比对照增产 16.2%。甘科 5号平均总产量为 5 498 kg·(667 m2)-1,比对照增产11.8%。甘科5号比对照每667 m2增收3 500~4 060元,由于前-中期辣椒销售价格高,甘科5号前-中期产量对增收的贡献较大。

甘科5号在各试验点普遍表现耐低温弱光性强,植株生长势强,抗病,结果期长,前期结果多,果实发育快,商品性好,产量高,深受市场欢迎。

2.3 生产试验

2008~2009年在甘肃省兰州市、靖远县、凉州区、高台县、肃州区、甘谷县、临洮县,新疆焉耆县,宁夏永宁县,青海省西宁市,陕西省榆林市,云南省峨山县等地进行生产试验。各地播种时期依据当地辣椒栽培季节适时安排,播种面积333.5~667.0 m2。试验结果表明(表3),甘科5号各试验点均表现不同程度的增产,平均产量为5 431 kg·(667 m2)-1,比对照陇椒2号增产11.3%。

表2 甘科5号区域试验产量结果

甘科5号在各试验点普遍表现植株生长势强,抗病,早熟,结果期长,商品性好,产量高,耐运输。特别是在我国西北省区日光温室秋延后越冬一大茬栽培中,甘科 5号对长期低温、高湿、弱光环境的适应性较强。

3 品种特征特性

甘科5号中早熟,定植到采收43 d(天)左右,植株生长势强,株高90~100 cm,开展度65 cm,茎粗1.0 cm。叶片深绿色,花密生,果实羊角形,绿色,基部皱褶较多,果长33 cm,果肩宽3.5 cm,果肉厚3.3 mm,平均单果质量55 g。单株结果23~28个,结果性强,结果期长,丰产性好。VC含量1.41 g·kg-1,辣味较浓,品质优。对长期低温弱光照环境适应性较强,田间抗病性调查表明,对辣椒疫病的抗性与对照陇椒2号相当。一般产量4 400 kg·(667 m2)-1左右,适宜保护地及露地种植。保护地种植注意培育壮苗、稀植。

猜你喜欢

病株甘肃省辣椒
致敬甘肃省腹腔镜开展30年
甘肃省机械工程学会
甘肃省发布第1号总林长令
辣椒也疯狂
云南省鲜食糯玉米品种区域试验大理试验点结果分析
辣椒之争
豌豆抗白粉病资源田间评价试验
甘肃省天水市泰安县桥南初级中学
拣辣椒
中国南北方禽流感病毒蛋白进化差异的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