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炎平注射液治疗小儿轮状病毒肠炎合并心肌损害的疗效观察
2011-08-07施长城张坤明刘素琴钱汉斌江苏扬州市妇幼保健院扬州市225002
施长城,张坤明,刘 霞,刘素琴,钱汉斌(江苏扬州市妇幼保健院,扬州市 225002)
各种肠道感染是小儿腹泻的主要原因,秋冬季节婴幼儿腹泻中80%是由病毒感染引起的,其中主要为轮状病毒[1],其G1、G2、G3型是目前我国主要的流行病株。近几年以轮状病毒G3型为主[2],在世界上每年大约有50万左右的患儿死于该病毒感染[3]。轮状病毒肠炎主要表现为呕吐、发热,并随之出现腹泻,腹泻严重时可达10余次,并有酸中毒、脱水等症状,有些还可出现心肌损害[2]。我院针对患儿的情况及心肌酶谱的改变,选用了喜炎平注射液进行临床疗效观察,结果疗效满意,且未见明显不良反应。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9年9月-2010年9月我院住院及部分门诊的轮状病毒肠炎患儿,按照全国腹泻病防治学术研讨会组织委员会公布的《中国腹泻病诊断治疗方案》[4,5]为标准,选取临床表现均有呕吐、发热、腹泻、大便蛋花汤样、大便轮状病毒抗原检测阳性、大便无或少许白细胞、大便培养阴性的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40例,其中男性20例,女性20例,年龄(10.0±7.1)个月,体重(8.8±2.6)kg;对照组40例,其中男性23例,女性17例,年龄(10.1±8.2)个月,体重(8.5±2.8)kg。2组在年龄、性别、体重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分组治疗及疗效标准
对照组:予以利巴韦林注射液10~15mg·kg-1·d-1静脉滴注,每日1次,电解质补液;口服复合乳酸菌胶囊、蒙脱石散,并予以腹泻治疗仪等对症治疗。观察组:在上述治疗方案中将利巴韦林注射液换为喜炎平注射液(江西青峰药业有限公司,批号:090912,规格:20m L∶50mg)5mg·kg-1d-1,静脉滴注,每日1次,可参入电解质补液中,其他治疗不变。以上2组病例均在初治和治疗5~7 d后检查和复查心肌酶水平;复查心肌酶谱中5个指标均恢复正常认为显效;5个中有3个或4个恢复正常认为有效;其余均认为无效。
2 结果
2.1 心肌酶谱水平比较
2组患儿治疗后的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乳酸脱氢酶(LDH)、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羟丁酸脱氢酶(HBDH)水平均较治疗前有显著下降(P<0.05);除LDH外,治疗后组间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2组治疗前后心肌酶谱水平比较见表1。
2.2 疗效比较
观察组有效率(显效+有效)为95%,对照组有效率为77.5%,2组有效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过程中未发现不良反应。2组治疗结果比较见表2。
表1 2组治疗前后心肌酶谱数比较Tab 1 Comparison of cards cardiac enzymes spectrum between 2 groupsbeforeand after treatment
表2 2组治疗结果比较Tab 2 Com parison of resultsbetween controlgroup and observation group
3 讨论
轮状病毒引起的流行多在秋冬季节,而其他季节也有暴发流行的报道,尤其在发展中国家[1]。一般年龄在6个月到2岁之间,发病突然,以发热、腹泻、呕吐为主要表现,大便典型表现为蛋花汤样稀水便,有时伴呼吸道症状(可引起支气管炎及肺炎),有病毒感染的局限性特点,轻症有时不治疗也能自愈,脱水明显的小儿经常有心肌损害的现象,其引起的机制并不十分明确,可能与脱水、病毒侵害心肌、酸中毒、免疫等有关。病毒可引起小肠绒毛中部和上部的成熟肠上皮细胞的一系列病理改变而导致水电解质的流失,引起腹泻[1,2]。喜炎平注射液主要成分是穿心莲内酯碳化物,具有清热消炎、止痢作用,其对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具有显著抑制作用,从而减少组织细胞的炎症反应,改善心肌的代谢,达到心肌损害的修复作用,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1]李炳照,湛建祥.实用临床儿科学[M].第1版.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9;127-128.
[2]宫道华,吴升华.小儿感染病学[M].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513-518.
[3]Parashar LID,Hummelman EG,Eresee JS,etal.Globall illness and deaths casused by rotavitus disease in children[J].Emerg InfectDis,2003,9(5):565.
[4]全国腹泻病防治学术研讨会组织委员会.中国腹泻病诊断方案[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1998,13(6):381.
[5]全国腹泻病防治学术研讨会组织委员会.腹泻病疗效判断标准的补充建议[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1998,13(6):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