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框镜鲤维氏气单胞菌溶血素基因片段的克隆与序列分析

2011-08-07单晓枫郭伟生吴同垒王伟利钱爱东

中国兽医杂志 2011年12期
关键词:维氏单胞菌菌种

单晓枫,郭伟生,吴同垒,王伟利,钱爱东

(1.吉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吉林 长春 130118;2.吉林进出口检验检疫局,吉林 长春 130062)

维氏气单胞菌(Aeromonas veronii,AV)属于弧菌科、气单胞菌属,其广泛分布于水体和陆地,可导致人食物中毒,引发胃肠炎、腹膜炎、败血症、脑膜炎等疾病[1-2];此外,该菌还可引起各种水产动物的不同疾病的暴发,如框镜鲤败血症、青虾软壳综合征、鱼的流行性溃疡综合征等等[3-5]。维氏气单胞菌可产生一系列的毒力因子,如气溶素、溶血素、胞外蛋白酶、内毒素、粘附素等。其中溶血素(hemolysin,hly)是基因组DNA编码的毒力因子,其聚合后插到细胞膜上,形成通道,导致溶血。但有关维氏气单胞菌溶血素的研究并不充分,有许多研究甚至将气溶素与溶血素混为一谈,目前,GenBank上尚未见维氏气单胞菌溶血素的全基因序列。鉴于此,本试验依据不同气单胞菌属菌种的溶血素基因,设计1对特异性引物,克隆了维氏气单胞菌的溶血素基因片段,并对其编码蛋白进行相关分析,以期为研究维氏气单胞菌溶血素在致病、毒力诱导免疫保护,以及建立特异性免疫学检测方法等方面建立基础。

1 材料与方法

1.1 菌种 维氏气单胞菌CY0806,分离于吉林省某渔场框镜鲤,经生理生化、16SrRNA序列分析,鉴定为维氏气单胞菌,由吉林农业大学预防兽医学研究室保存;基因工程菌E.coli DH5α,由本实验室保存制备;pMD18-T载体,购自宝生物工程(大连)有限公司。

1.2 主要试剂 DL-~Marker、Taq DNA聚合酶、dNTP,均购自宝生物工程(大连)有限公司;DNA凝胶回收试剂盒,购自爱思进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细菌基因组DNA提取试剂盒、质粒小量抽提试剂盒,购自北京索莱宝科技有限公司;气单胞菌培养基RS,购自北京陆桥技术有限责任公司;其他试剂均为进口或国产分析纯。

1.3 溶血活性检测 将维氏气单胞菌CY0806划线接种于1%兔血平板,30℃培养24h,观察其溶血活性。

1.4 引物设计与合成 根据GenBank报道的气单胞菌属不同菌种的溶血素基因,用生物软件Primer Premer 5.0设计一对特异性引物,上游引物P1:5′-GCGGAATTCATGCAAAAACTAAAAA-3′,下游引物 P2:5′-ATCAAGCTTTTAAAACTGGCTCTCGGC-3′。引物由宝生物工程(大连)有限公司。

1.5 维氏气单胞菌hly基因片段的PCR扩增 以维氏气单胞菌CY0806株基因组DNA为模板,P1、P2为引物,采用50μL反应体系进行PCR。反应条件为:94℃预变性2min;94℃变性40s,48℃复性40s,72℃延伸80s,共34循环;72℃10min。扩增产物经1%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切取目的条带用凝胶回收试剂盒纯化回收。

1.6 目的基因的克隆与鉴定 将回收产物与pMD18-T载体连接后,转化至DH5α感受态细胞中,在含氨苄青霉素培养基平板上37℃培养12~16 h,挑取单个菌落,增菌,提取质粒,以此为模板进行PCR鉴定。将阳性重组质粒送至宝生物工程(大连)有限公司测序。

1.7 序列分析与结构预测 利用相关生物信息学软件或网站,将克隆基因片段的同源性、遗传演化关系、编码蛋白的二级结构、B细胞康威进行分析和预测。

2 结果

2.1 溶血性分析 菌株CY0806在血平板上出现明显的溶血圈,为β-溶血。

2.2 目的基因的PCR扩增与鉴定 用P1、P2引物对维氏气单胞菌CY0806溶血素基因片段进行扩增,获得一条与目的片段大小相符的条带(图1);以阳性重组质粒为模板,通过PCR得到约400bp的片段,表明溶血素基因已成功克隆于载体中。

图1 维氏气单胞菌hly基因的PCR扩增

2.3 目的基因的序列分析及系统进化树构建 经序列测定,扩增出的基因片段长432bp,编码137个氨基酸,相对分子量15768.75u,含有17个强碱性氨基酸(K、R)、13个强酸性氨基酸(D、E)、45个疏水氨基酸(A、I、L、F、W、V)、40个极性氨基酸(N、C、Q、S、T、Y)。

在NCBI上检索并下载不同菌种的溶血素基因,用Mega4.0软件与菌株CY0806溶血素基因片段构建系统进化树(图2)。分析显示,菌株CY0806溶血素基因片段与气单胞菌属菌种处于同一分支,同源性在95%以上。

2.4 目的基因编码蛋白的二级结构预测 以Garmier-Robson方法预测蛋白质的二级结构发现,α螺旋占38.4%,β折叠占5.07%,β转角占28.3%,无规则蜷曲占29.7%;而通过Chou-Fosman分析:α螺旋占26.1%,β折叠占21.7%,β转角占40.6%(图3)。

2.5 B细胞表位预测 以Kyte-Doolittle的氨基酸亲水预测结果、Emini的蛋白表面可及性预测结果、Chou-Fasman方案的β转角分析结果、Karplus-Sohulz的原则预测柔性蛋白结果,综合分析预测,得到以下四个区域:5~10、48~52、99~104、126~130可能形成B细胞表位。

3 讨论

维氏气单胞菌是近年来新型的人-兽-鱼共患病原菌,其可感染人并引发多种疾病;此外,也可危害大部分淡水鱼类、虾、蟹等水生动物。而溶血素是气单胞菌的主要致病因子之一,其毒力作用与其结构密切相关,研究表明,溶血素具有水溶性跨膜毒素的特征--溶血素N端可与三段β折叠的溶血素结构组成一个“门闩”结构[6-7]。本试验克隆的溶血素基因虽然只是一个片段,但二级结构分析表明,此片段存在β折叠,至于是否能形成“门闩”结构,还需用其他方法扩增出溶血素全长序列,推导出三级结构验证。

本试验克隆到框镜鲤维氏气单胞菌分离株CY0806的溶血素基因片段,其序列与气单胞菌属不同菌种有着较高的同源性(95%以上),但与大肠杆菌、弧菌等溶血素同源性较低,说明气单胞菌属内各菌种的溶血素基因可能有着相同起源,为寻找气单胞菌共同抗原提供帮助。

蛋白质的亲水性、柔韧性、β转角、表面可及性等在抗原的形成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本试验综合了不同参数,预测该溶血素片段有4个氨基酸区域指标达到抗原区标准,说明溶血素具有很好的抗原性。

本试验成功的克隆了维氏气单胞菌CY0806株的溶血素基因片段,并对其同源性、编码蛋白的二级结构、B细胞表位进行预测分析,结果为维氏气单胞菌溶血素全长基因的扩增、其作为基因工程疫苗的候选抗原,以及维氏气单胞菌特异性免疫学检测方法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1]Chim H,Song C.Aeromonas infection in critically ill burn patients[J].BURNS,2007,33:756-759.

[2]Wang J T,Fang C T,Hsueh P R,et al.Spontaneous bacterial empyema caused by Aeromonas veronii biotype sobria[J].Diagnostic Microbiology and Infectious Disease,2000,37:271-273.

[3]龚倩,高淑琴,单晓枫,等.框镜鲤致病性维氏气单胞菌的分离鉴定[J].中国预防兽医学学报,2010,32(12):981-983.

[4]潘晓艺,沈锦玉,李建应,等.青虾“软壳综合征”病原及其特性[J].微生物学通报,2009,36(10):1571-1576.

[5]Rahman M,Colque-Navarro P,Khn I,et al.Identific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pathogenic Aeromonas veronii biovar sobria associated with epizootic ulcerative syndrome in fish in Bangladesh[J].Applied 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2002,68(2):650-655.

[6]Han J H,Lee J H,Choi Y H,et al.Purification,characterization and molecular cloning of V ibrio f luvialis hemolysin[J].J Biochim Biophys Acta,2002,1559(1/2):106-114.

[7]Miles G,Jayasinghe L,Bayley H.Assembly of the Bi-component leukocidin pore examined by truncation mutagenesis[J].J Biol Chem,2006,281(4):2205-2214.

猜你喜欢

维氏单胞菌菌种
蚂蚁琥珀中发现新蘑菇菌种
人杀菌肽LL-37联合绿原酸对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的体外作用
小体格,大能量!鑫中渔用9年玩转超浓缩菌种
维氏气单胞菌的smpB、tmRNA及hfq敲除菌株减毒活疫苗筛选
中国农科院饲料所专家发现鱼类气单胞菌败血症核心病原和毒力因子
槲皮素改善大鼠铜绿假单胞菌肺感染
持续性根尖周炎中牙龈卟啉单胞菌的分离与鉴定
《维氏气单胞菌灭活疫苗的制备及对锦鲤免疫效果评价》图版
不同动物源性维氏气单胞菌气溶素基因的克隆及比较分析
不同菌种发酵黄豆酱的氨基酸态氮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