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行合一:美国小学行为教育的启示
2011-08-05方胜林
美国教育者认为:品格的教育,与学生的行为有着直接的关系。西乔治亚大学教育学教授布拉赫曾经指出:将学生言行和品格特征结合起来,开展相应的教育,是非常必要的。他认为,如果学校在品格教育中取得成功,那么学生就会成为更富有同情心、更宽容、更和善、更容易原谅他人的人。毫无疑问,这样的学生融入社会,也会成为更为负责、对他人和社会更尊重的公民。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对比中美两国的德育,我们发现差异较大。跟踪研究美国的小学行为教育多年之后,我有一个很大的感触,就是美国基础教育阶段的思想品德教育,比我国做得更扎实、更实际、更深入,这是因为美国基础教育将行为这一表象,和人的品格教育结合起来了。笔者绝不是厚此薄彼,只是想从中借鉴一些成功做法,以此推动我们德育工作的创新。
注重昂扬向上的价值观
价值取向是青少年儿童学校生活的灵魂之一。中国的德育工作在学校里,一般是以理想化教育为主体,对公民个体价值观的引导还不够。在基础教育阶段,似乎培养正向价值观的教育有所欠缺,然而有趣的是一些社会培训机构,倒是充满吸引力。比如某些类似传销式的英语培训机构,就利用英语培训的机会,兜售各种似是而非的“励志教育”,这在一些中小学很有市场。我对这种教育方法颇有异议,但从另外一方面看,也说明在学校教育中,缺乏关于人生价值的教育内容,否则商业培训机构就不会有机可乘。我们的思想品德教育,要立足个体人格的培养,培养学生昂扬向上的价值观,放眼于未来,这对学生日后的人生有重大意义。
在美国,教师灌输给学生的多半是积极进取的价值观。这对于成长期的青少年,其引导作用非常大。以俄克拉荷马州华盛顿•欧文小学为例,这所学校的道德教育就以其价值观的个体化为表现,德育渗透在学校日常教育中。在该校的校训中有如下警语:“我生来就要做一赢家,失败我都不允许自己去想。我知道我的能力,除了‘最佳之外,我不允许社会给我贴任何标签。我不会让人发现我该行而未行,最终徘徊在生活的边缘,自怨自艾。我要把每天的日子活到最为满意,我要成为一个有知识,并能改变世界的人。你们如果有人选择失败,那是你的权利,可是你没有权利拖别人一起下水。准备好接受失败的结果吧,而我会准备好接受成功的结果。我会毫不畏惧地去捍卫我的信念。我会带着勇气,选择接受面前的挑战,而不是让别人为我做各样的决定。这是我的时间,这里是我的空间!”这些话语可不是哄孩子的瞎话,就算是我们成人看了之后,精神也会为之一振。
笔者认为今后中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出发点,应该着眼于学生日后的人生教育。如果我们老师只是应付差事,应付评估、考试,而忽略了“传道授业解惑”的精神,不去考虑学生日后的人生,那么思想品德教育多半会是白白浪费社会资源。
注重品格特征的细分
多年来,我们都强调德育工作。学生接受的品格和行为教育,其实和学生今后的工作学习密切相关。被我们笼统称为“待人接物”、“文明礼貌”的教育,由于内容没有细化,因而每个人的理解都会不一样。学生成年后,对其个性品格影响也是有限的。
在美国的大部分学校或者学区,都有自己的一套品格和行为细分体系。他们大部分是在对家长、老师等教育相关人士实际调查后,根据各校实际情况拟定出来的。不同学区会有不同的挑战,与我国相反,在一些城市学校,教学质量相对薄弱,生源也比较差。学生中间暴力行为比较多,因此家长和教师更关注的是如何遵守纪律。美国的布拉赫教授访谈所在社区的教师、家长和神职人员,希望了解社会不同层面的人对于学校教育中“思想品德”的认知。他发现老师和家长认为如下三项是学校最需要强调的价值:①尊重自己、他人和财物;②诚实;③自我控制和纪律。对于这样的品格特性,他找出了相应的行为能力——“自控能力”,对应的行为特征为:学生能控制自己;能服从老师的安排;能抵制不良行为或其它让自己受到伤害的行为;不去抢拿自己想要的东西,而是能够耐心等候;上课时候精力集中;能控制自己的怒火。同样,他也列出了一些与“自控能力”相反的行为特征来,比如“听任他人的摆布” 等。
华盛顿•欧文小学为了促进学生的品格和行为教育,让学生通过每周学习一个关键词来培养一种品质,如2010秋季学期的“本周关键词”:8月份:尊重、灵活;9月份 :客气、谦卑、耐心、责任;10月份 :自律、毅力、韧性、解决问题……
由于细化了品格特征,学生在学习生活中能够很快记住核心价值观。学校启发学生在主题故事或阅读当中明理。比如在教学生“灵活应变”的时候,让学生解释“或许我改变不了风向,但是我能改变自己的船帆”这样的名言。
注重社会技能的培养
孩子待人、待己的技能培养,可以让他们受益终身。比如压力的处理,这是一个人从小到大都要解决的问题。
多数人认为,孩子的行为出现偏差,这是一种态度问题。特别是在农村,这样的孩子被认为是“不懂事”。事实上,孩子行为出问题,意味着他缺乏应对某个特定场景的能力。这不是孩子态度的问题,而是知识和技能的问题,忽视它可能会错误地打击到孩子。因为好的行为特征,有时候“非不为也,是不能也”。教师应该能辨识这种技能、知识和态度方面的不同成因,对症下药才会有所收效。
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教授提出了“多元智能”的概念,这种提倡人具有多元智能不应对学生单一而论的观念值得我们借鉴。受多年应试教育的影响,这方面的教育在我们国家还是一个薄弱环节。
美国的思想品德教育中,把这种社会技能的培养,放在很重要的位置。同时也是从成人的立场出发,教授的都是一些十分实用的技能。
华盛顿•欧文小学为了帮助学生学习如何缓解压力,在学校非常显著的地方张贴海报,告诉孩子们如何缓解压力,比如:告诉知心朋友; 散步;听你喜欢的音乐;深呼吸;制订计划并行动;去锻炼身体;相信自己的判断……
从这些具体的“行为指引”中,我们就能处处看出背后的价值观培养,比较细化地告诉了学生遇到了矛盾冲突的时候,究竟如何去做。
注重纪律和落实措施
当前,社会化教学和社会化教育是学生品格培养的大前提,我们平常所讲的“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就是这个道理。好的行为是在赏罚之中,去恶存良,被“雕刻”出来的。
美国对处于不同成长阶段的儿童,根据其成长特点,分别用不同的赏罚手段,开展行为的纠偏。对纪律的规定较具体化,并不是说像有些人所介绍的那样,美国小学都是快乐教育,一切都是好好好。如华盛顿•欧文小学宣称会“以正面纠正为主,提供友善的环境,强调家长配合,保证每个孩子的纪律问题能得到纠正”。 该校的惩罚手段分为四个类别:一、私下和学生交流;二、让学生离开某项活动,直至其恢复自我控制能力;三、取消学生正常享有的权利;四、和家长签订纪律合同。
这些活动大多是即时的,很快就在学生的行为和后果之间建立联系,让年幼的儿童知道特定的行为会产生特定的后果。事情过后,大家互不记仇。相比之下,我感觉我们的“批评和记过”策略,有时候只会增加了学生心理阴影,在孩子心目当中,对于特定行为的后果,未必能形成合理的认知。
人少年之所学,往往奠定一生价值观的基础。文明礼仪教育,希望不仅仅是因为看不惯学生的一些言行,治标不治本地采取措施修理一番。笔者希望各位教育同行,能真正从培养一个健全的人,一个合格的公民,一个自己孩子日后的同事、邻居甚至配偶这种思路出发,去培养自己的学生。未来的社会属于少年,教育者的责任重大,如果仅仅是做形式装样子,不亚于一种犯罪。
【方胜林,安徽省桐城市卅铺中心小学教师】
责任编辑/苗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