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童话是打开小学德育闸门的金钥匙

2011-08-05何夏寿

中国德育 2011年8期
关键词:童话道德美的

何夏寿,浙江省上虞市金近小学校长,中学高级教师,德育特级教师

一、童话在德育中的价值

童话是一种与童心世界、与童年生命离得最近的儿童文学样式。它与儿童有一种投缘、一种天然的契合,是各种道德观念的载体。其多样性、生活性和启迪性的表现特征,特别是平等和谐、自由想象、非功非利的游戏精神等,为实施小学德育提供了可能性与必要性。

(一)童话具有鲜明的道德观念

童话是儿童天然的精神食粮,承载着童年的梦想。而童话对真、善、美的追寻,对良好品质的颂扬使其潜在的德育价值彰显无疑,童话开启了儿童对于道德智慧最初的认识。如金近的《小鲤鱼跳龙门》,通过小鲤鱼怎样去寻找龙门,螃蟹怎样帮助鲤鱼们剪掉水草,小鲤鱼们怎样创新跳跃方法,最后跳过龙门这一有趣的故事,体现了合作进取、勇于创新的良好品质。孩子们在读童话的过程中不仅实现了道德认知,懂得人与人之间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的重要性,并且体验到同伴间那种深深的友谊。形成无私相助的道德情感,有助于孩子们在日常人际交往中践行道德。

(二)童话具有生动的道德形式

德育追求无痕,而没有痕迹的道德教育寻求丰富的形式,寓教于乐。童话非但为孩子所喜闻乐见,且从诞生之日起就与教育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童话的教育功能历来被人们所重视,其童话的呈现方式也越来越多。童话可以当歌唱,童话可以当诗吟,童话可以当戏演,童话可以当画画;童话可以用来玩(童话游戏),童话还可以用来吃(各种动物造型的糕点),童话甚至可以用来穿(童话人物造型服装)等。这些形式各异、生动有趣的童话,既满足了儿童对美的需求,润泽了他们的童年生活,同时又陶冶了他们的性情,让他们带着童话中真、善、美的种子,走向未来的生活。

(三)童话具有广博的道德内容

如果我们蹲下来问孩子们。你会惊奇地发现,他们会报给你一大串童话人物的名字:孙悟空、奥特曼、青蛙王子、神笔马良…当我们煞费心机地寻求德育榜样时,当我们为自己选定的道德榜样或太成人化,或太政治化而自不满意时,如果我们放眼古今中外童话佳作就会发现,那里有一个个鲜活的、富于儿童天性的、易于他们接受的崇拜“偶像”。那里有活泼可爱、奋勇向前的小鲤鱼(金近《小鲤鱼跳龙门》),那里有贪玩淘气、乐于助人的匹诺曹(科络迪《木偶奇遇记》);那里有自强不息、珍爱生命的丑小鸭(安徒生《丑小鸭》);那里有贪得无厌、利欲熏心的老太婆(普希金《渔夫和金鱼的故事》)。徜徉在童话的世界里,儿童总是情不自禁地被童话中的人物形象所吸引,在情感上产生强烈的共鸣,他们会下意识地站在各种不同的立场来理解道德事件,体验各种道德情感,并随着作品的诱导作出道德判断。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童话是道德教育鲜活的资源库。

(四)童话蕴含丰富的道德智慧

欣赏型德育模式作为更高境界的德育模式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其具体目标就是让道德学习在欣赏中完成。儿童的天性是爱美的,他们总是用一颗发现美、创造美的心灵来观察世界、认识世界。对于美的事物的欣赏,对于美的情感的体验都能够帮助儿童更加自主地构建自身的道德系统。童话的美是一种原始美、稚拙美、纯真美、欢愉美,这种美总是能使儿童在最本真、最自由的状态下产生感情上的共鸣,获得精神上的愉悦和满足。这个过程,不仅能净化儿童的灵魂,激发他们对真善美的向往,而且能帮助儿童以美的标准自觉地塑造完美人格,追求更高层次的道德需要。

二、小学童话化德育体系建构

运用童话构建德育体系,即用童话和童话精神来开展道德教育,我们权且称之为童话化德育,其体系应该包括目标、原则、途径、措施四个方面。

(一)童话性德育目标

童话性德育旨在让小学生接触童话,在快乐的童话活动中潜移默化地接纳并领悟道德观念,提升道德情感,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二)童话性德育原则

童话性德育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应把握以下原则:

1.渗透性。相对于压迫性的灌输,渗透是一种柔化的、有温度的教育,它所造成的影响潜在地隐藏于各种显性活动的背后,或融合在生活或学习活动氛围之中。因而,教育过程中应使童话与学生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谐相融,借助童话的感染力激发学生对于真、善、美的需求和向往,成为无声的命令,以规范学生的行为,引导学生知行统一。

2.广泛性。童话是个巨大的德育资源,学校应具有强烈的开发意识。利用童话美、趣、智、乐特点,开展多样化童话德育实践,如校园文化建设、各科教学活动、各种主题教育、课外兴趣活动、社区家庭实践等,丰富其表现形式,扩大童话德育的影响面。

3.生成性。间接性和内隐性是童话化德育的特点,童话化德育也因此而变得灵动和鲜活,生成性极大。正如每一个孩子对童话的喜好和理解各不相同,他们对于蕴含在童话中的道德观念和道德价值也是不尽相同的,这使得童话化德育没有固定的最佳的模式,但却存在最适合某一个学生的教育方式,这就需要老师依据教育环境和教育对象的情况灵活实施、现场生成。

4.深刻性。传统的道德知识传输使学生暂时记住各种道德准则,而童话化德育活动给学生带来的将是心灵的触动和情感的共鸣,由于启动了学生的自省自悟,因此,德育效果深刻而持久。一些特别优秀的童话,不但对于孩子的今天具有强烈的“润心”作用,而且会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加深产生更加深刻的印象,直至影响并伴随他的一生。

(三)童话性德育途径

实施童话性德育,是提高学生道德成效的关键所在,一般可以从以下渠道展开。

1.环境建设彰显童话

学校可以充分利用童话的多种表现形式,将童话育人的目标呈现在学校的任何一堵墙、一条路,甚至一棵草。如我们金近小学的广场布置,极富童话性。广场正中,树起了金近先生的汉白玉雕像,雕像的两侧静立着两条活泼可爱的小鲤鱼,鱼嘴上各挂一串水泡泡,上面写着两条标语,分别是“你跳龙门我叫好,我跳龙门你喊棒”。文字很浅,朗朗上口。广场的东侧,是一个童美园,园里有许多孩子们用石头画成的童话故事,如小猫钓鱼、小马过河等。广场的西侧是一个金近童话作品园,园中的植物都被修剪成金近笔下的童话故事主人公,有爱听童话的仙鹤,打猎人与狐狸等。小小的广场到处书写着童话的生动有趣、活泼有情。

另外,长廊童话、厅堂童话、教室童话、草坪童话、墙上童话、地面童话无不昭示我们尊重童心、培植童真、激发童趣的德育理念。

2.学科教学凸显童话

学校充分利用童话,结合不同学科的不同特点,通过童话看动画片,讲童话故事,画童话角色,扮演童话人物等形式,创设情境,使道德知识具有生命力。学生在有趣的情境中体会道德价值的内涵,加深了对道德观念的理解,提高了道德判断能力。

在数学、科学这些理性的学科中,我们应用童话来模拟生活、还原生活,加大并渗透道德教育分量。如利用童话编助人为乐应用题,利用童话编环境保护方面的科学故事等。在促进和提高孩子理科学习兴趣的同时,也促进了其精神世界的同步发展。

3.课外活动渗透童话

学校利用班队活动、综合实践活动、社区活动等,引导孩子进行一系列的自主实践操作活动。学生们可以通过扮演角色、模拟生活,摆脱“被学习”、“被教授”的被动德育,让自己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如结合书香校园活动开展“花开叮咚”童话书自制,结合“四好少年”活动,开展设计“四好”卡通形象等。学生在这些精彩纷呈的童话活动中,享受活动的快乐,体验人生的真谛。

4.学校精神浸润童话

以什么样的形式来诠释学校精神,童话化无疑是极具价值的。如有一所学校的校训“我真、我善、我美、我新”,新颖别致,又富于童心,尽现童话特色。此外,学校还在校歌、校服、校园标语及校园道路命名等方面,赋予一定的童话色彩。

(四)童话性德育的实施措施

措施是完成目标的制度和保障,童话化德育体系的实施措施是多方面的,具体应该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营造童话化德育氛围

开展童话化德育,首先必须让学生能够经常接触童话,这样才能从中提取德育养分。学校应当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空间、地点,让童话广泛出现在学生的生活学习中,让校园每一个角落弥漫着童话的芳香。如将童话故事放在学校广播里播放,童话音乐还可作为上下课的铃声。环境布置中运用童话不但可以陶冶性情,还可以美化校园,体现办学意图等。学校教学中运用童话,可以让学生在学习学科知识的同时,学会做人。

2.丰富童话化德育形式

孩子是感性的,更是好奇的,他们对教育形式的要求是多变的、灵动的。学校要充分正视儿童的心理,像玩魔方一样,把童话做成各种有趣的“模样”,教师要像能干的厨师,把童话做成色香味美的各种糕点,让孩子从中点选。如演童话剧、跳童话舞、唱童话歌、画童话画展等,另外,还可以用童话组织各项活动,特别是少先队活动等。久而久之,童话中所蕴含的做人道理便会深深地印在孩子们的心里,成为一种道德信念和为人处世的准则。

3.提高德育队伍的童话素质

教师作为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更要在“诗情充沛的童话”世界里,守护着“导引人类的那一理想之光”,让童话成为儿童精神领域的基地,成为开启儿童道德智慧的钥匙。教师要放弃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方法,立足童心,用儿童的眼光看童话,对童话作品进行全新的演绎和激情的创造,以一颗珍爱儿童、喜爱童话的心,正视童话在儿童生命过程中的特殊意义;要真正成为引领孩子成长的智者,让孩子们在童话的世界里,乘着童话的翅膀,认识人生的美丽、习得道德的智慧。

责任编辑/齐欣

猜你喜欢

童话道德美的
打破平衡
跟踪导练(五)(2)
道德
童话镇
美的校 美的人
午夜童话镇
道德认同感提高≠道德包容度提高
这美的朋友 这美的如画
道德
炫美的花在这里悄然盛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