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泊酚MCT/LCT或丙泊酚LCT联合瑞芬太尼静脉麻醉对循环功能和苏醒的影响
2011-08-05张琼丁珺
张 琼 丁 珺
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麻醉科,贵州省遵义市 563000
丙泊酚MCT/LCT(丙泊酚中长链脂肪乳注射液)是传统丙泊酚LCT(丙泊酚注射液)的一种全新改进,将传统丙泊酚LCT的药物载体大豆油(长链甘油三酯)的一半,替换为中链甘油三酯,具有水相游离度更高,减少注射痛,MCT较LCT代谢快,肝脏负荷小,不易发生高甘油三酯血症,现已开始用于临床。腹腔镜手术创伤轻微,术后恢复迅速,临床应用日趋广泛,但术中需行人工CO2气腹、头低脚高体位,影响患者的呼吸和循环,术后恶心、呕吐的发生率较高。要求麻醉对血流动力学干扰小,术后苏醒迅速,现临床麻醉中使用的丙泊酚LCT术中血流动力学基本平稳,术后苏醒迅速,术后有较强的抗恶心、呕吐的作用[1]。而关于丙泊酚 MCT/LCT麻醉情况如何的报告国内少见。本文拟比较丙泊酚MCT/LCT与丙泊酚LCT对于腹腔镜手术的麻醉情况,麻醉苏醒、术中血流动力学和术后副作用,为临床使用丙泊酚MCT/LCT提供参考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择期腹腔镜手术患者共40例,其中男14例,女26例。年龄24~61岁,体重44~80kg,ASAⅠ~Ⅱ级,随机分为丙泊酚 MCT/LCT组(M组)和丙泊酚LCT组(L组),每组20例。
1.2 方法 患者入手术室后监测心率(HR)、收缩压(SBP)、平均动脉压(MAP)和舒张压(DBP),两组患者麻醉诱导均依次静注咪达唑仑0.04~0.06mg/kg、芬太尼2~3μg/kg阿曲库胺 0.4~0.6mg/kg和依托咪酯0.03~0.05mg/kg,气管插管后接麻醉机行机械通气,M组患者以微量泵持续泵注丙泊酚MCT/LCT和瑞芬太尼,L组泵注丙泊酚LCT和瑞芬太尼,术中根据手术刺激强度、心率和血压来调节泵注药物的输注速度,术中间断给予阿曲库胺维持肌肉松弛,术毕停止输注药物。
1.3 观察指标 观察患者麻醉前、气管插管时、手术开始前5min、手术开始后5min、手术结束时心率(HR)、收缩压(SBP)、平均动脉压(MAP)和舒张压(DBP)。停药后记录呼之睁眼、拔管和定向力恢复时间,以及术后恶心、呕吐和躁动情况。
2 结果
两组患者年龄、体重和手术时间无显著差异(见表1)。两组相比HR、SBP、MAP、DBP均无统计学差异;M组麻醉插管时与麻醉前基础值比SBP升高有统计学差异,L组麻醉插管时与麻醉前基础值比SBP、MAP、DBP均升高有显著性差异(见表2)。两组患者在呼之睁眼、定向力恢复及拔管时间上无统计学差异,均只有1例出现恶心症状(见表3)。
表1 两组患者一般情况()
表1 两组患者一般情况()
组别 例数 年龄(岁) 体重(kg) 手术时间(min)M 组 2042.0±11.157.9±8.757.4±32.8 L组 2041.3±12.656.2±8.845.3±26.2
表2 麻醉期间 HR、SBP、DBP、MAP、SpO2 变化()
注:与麻醉前比,*P<0.05,**P<0.01;与L组相比,△P<0.05,△△P<0.01,1mmHg=0.133kPa。
组别 项目 麻醉前 插管时 手术前5min 手术后5min 手术结束时M 组 HR(次/min) 77.5±12.1 85.0±16.3 73.5±16.5 80.4±14.480.9±11.8(n=20) SBP(mmHg) 108.8±8.5 119.9±22.5* 104.1±11.1 113.3±16.8 109.6±13.7 DBP(mmHg) 73.8±7.2 78.1±16.8 63.9±8.6 71.9±15.9 72.9±10.3 MAP(mmHg) 84.8±7.0 90.2±17.7 75.9±9.7 86.5±15.7 84.9±10.1 L组 HR(次/min) 77.6±11.9 83.8±12.6 75.4±11.8 80.5±9.5 78.3±9.2(n=20) SBP(mmHg) 111.9±10.0 127.3±14.6** 103.8±9.9 116.2±14.3 112.6±10.7 DBP(mmHg) 77.5±8.1 82.9±8.6* 68.9±11.7 77.7±10.7 74.4±9.4 MAP(mmHg) 86.3±11.7 94.1±9.8* 79.4±10.5 89.9±10.685.7±9.4
表3 麻醉恢复情况(min,)
表3 麻醉恢复情况(min,)
组别 n 呼之睁眼时间(min) 定向力恢复时间(min) 拔管时间(min) PONV〔n(%)〕M 组 20 14.9±6.9 16.9±7.3 15.3±5.7 1(5)L组 20 11.7±9.2 14.1±5.2 14.5±4.9 1(5)
3 讨论
丙泊酚是一种起效快、短效的静脉全麻药,1975年首次被研发出来,此药基本不溶于水,而限制了在临床的使用。1962年卡比公司第一个研制出脂肪乳技术,在1986年使用费森尤斯卡比脂肪乳技术的水包油乳剂丙泊酚开始用于临床。由于其起效快、苏醒快、麻醉效果确切,使得用药容易控制,从而在国内外临床麻醉中大量使用,取得了非常好的麻醉效果,几乎成为静脉全麻中不可缺少的一员。
自临床使用丙泊酚以来,一直普遍使用的是丙泊酚LCT(丙泊酚长链甘油三酯)剂型,即含10%大豆油的脂肪乳剂。其药物载体为碳数大于12的长链甘油三酯,短时间少量进入人体内未发现有不良后果,但仍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1)注射痛的问题;(2)对肝脏的影响;(3)脂肪代谢的问题。其后发现中链甘油三酯(MCT)结构简单,代谢迅速,有许多LCT所没有的优点。近几年来费森尤斯公司将传统的丙泊酚LCT的药物载体50%的比例以中链甘油三酯(MCT)替代,生产出丙泊酚的新剂型,即丙泊酚 MCT/LCT(丙泊酚中长链脂肪乳注射液)。剂型的改进首先担心的是药效学和药代学的问题,国外的研究[2]通过单次静脉注射丙泊酚2mg/kg后,监测24h药物浓度,并根据开放三室模型计算,结果表明两种不同乳剂的丙泊酚的药物代谢动力学无差异,脑电图记录结果显示两种乳剂丙泊酚的起效时间与持续时间相同。国外的研究也表明:由计算机控制的TCI镇静中,1%丙泊酚MCT/LCT和1%丙泊酚LCT的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相当[3]。笔者的实验结果显示与术前相比M组麻醉插管时与麻醉前基础值比SBP升高有统计学差异,L组麻醉插管时与麻醉前基础值比SBP、MAP、DBP均升高有显著性差异,但数分钟后即恢复至麻醉前,未出现严重的心律失常,这是插管刺激所引起的一过性的心血管反应;但两组不同载体丙泊酚麻醉中心率、血压等基本平稳,组间无差异。术后苏醒各项监测指标丙泊酚MCT/LCT与传统丙泊酚LCT无差异。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两组无统计学差异。本实验说明丙泊酚MCT/LCT与传统的丙泊酚LCT在麻醉维持和苏醒是等效的,都有较强的抗术后恶心呕吐的作用。但是由于载体MCT的特点,丙泊酚MCT/LCT较传统丙泊酚LCT应在注射疼痛、脂肪代谢和肝功能影响上应有更好的优势,这有待于作进一步的大量研究。
[1] 孙继芬,邹延红,卢晟晔.丙泊酚静脉麻醉用于腹腔镜妇科手术的临床观察〔J〕.中国妇幼保健,2006,21:3194-3195.
[2] Doenicke AW,Roizen MF,Rau J,et al.Pharmacokinetics and harmacodynamics of propofol in a new solvent〔J〕.Anesth Analg,1997,85:1399-1403.
[3] Yamakage M,Lwasaki S,Jeong SW,et al.Comparative study between propofol in a long-chain triglyceride and propofol in a medium/long-chain triglyceride during sedation with targetcontrolled infusion〔J〕.Anaesth Intensive Care,2005,33(3):351-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