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管理护驾城市电梯安全
2011-08-02黄文和
文/黄文和
电梯从诞生之日起,就和城市的发展步伐、市民的生活水平紧密地联系在一起。1900年,美国奥的斯电梯公司获得了在我国的第一份电梯合同。此后一百多年,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城市建设步伐加快,房地产业繁荣发展,越来越多的高楼大厦拔地而起,电梯也随之得到了普及应用。
“上上下下的享受”这句广告语曾经让人们对都市生活充满了无限向往,如今,这种享受已从向往变成了现实。从机场码头到车站地铁,从百货商场到宾馆酒店,从居民住宅到办公大楼,无处不在的电梯已经成为城市立体交通必不可少的工具。
一、电梯安全的风险因素
在享受电梯带来便利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电梯安全运行已经与城市经济发展与市民和谐生活紧密相连,是城市公共安全的重要一环。
2011年7月5日,北京地铁四号线动物园站A口上行电扶梯突发故障,造成电梯上的乘客摔倒、挤压,致一名男孩死亡、3人重伤,27人轻伤。在痛惜一个男孩年轻的生命就此消逝的同时,人们也不禁追问,电梯安全运行到底存在哪些风险?又该如何去避免?
总结近年来发生的电梯伤人事故,我们认为,电梯作为一种楼宇承载工具,一种机电综合的产品,在投入使用后,如果人们不遵守相应规则,不执行相应安全操作要求,不按照科学方法进行管理就有可能出现安全风险。这些风险可能出现在产品的磨损、零部件的失效后,也可能出现在人们鲁莽行为中,如果没有得到管理者和维护人员的及时消除,就容易酿成电梯伤人事故。综合考虑在用电梯设备运行质量状况、使用场所、使用人员行为等因素,我们认为,影响在用电梯安全的风险因素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
首先是设备本身的因素。电梯的零部件失效、接线不符合、甚至不符合标准,都会影响电梯的安全运行;即使设备本身安全,由于长时间运行造成的机械磨损,比如传动位置失准、安全性能可靠性下降,也会造成电梯故障率上升、维修频次增多;此外,电气防护失效也会导致意外事故的发生。
其次是电梯使用场所的因素。国内电梯事故的统计数据表明,在用电梯存在的风险主要集中在使用环节,事故多发地集中在电梯使用频率高的住宅楼宇、办公楼宇和交通枢纽,其事故的表征为对人体肢体的剪切或挤压、人员坠落、电梯轿厢设备的蹲底或冲顶。究其原因,与这类场所的电梯使用频率和持续满负荷作业有关,更与管理能力低下有关。
最后是人员行为的因素。在用电梯所涉及的人员包括电梯管理人员、作业人员、乘用电梯的公众。人行为的复杂性直接决定了行为风险因素的不确定性,比如人员的文化程度、专业操作技能掌握的熟练程度、安全意识的重视程度等都会对人员的行为产生影响,从而构成人员行为的风免的事故,如果这些事故频繁发生,城市的发展就会受到严重制约,社会和谐的氛围就会遭到破坏。
二、降低风险的应对原则
要降低风险,就要先了解风险。
事故致因理论告诉我们,事故是由一串因素以因果关系依次发生的。海因里希提出的事故致因理论(又称:多米诺骨牌论)认为:伤亡事故是由五个要素按顺序发展的结果,如图1所示。险因素。据统计,电梯事故80%以上是由于人的不安全行为造成的,这表明人员行为风险因素也是在用电梯应予考虑的主要风险之一。这些行为风险较为集中的体现在违章违规使用电梯,违章违规从事电梯安装、维修、改造工作。
这些风险的存在,使得电梯在运行中出现了一些原本可以避
由此可知,人、物、环境因素是造成设备事故的直接原因,管理是事故的间接原因,但却是本质上的原因。对人和物的控制,对环境的改善,归根结底都依赖于管理。自从人类发明第一台电梯开始,其运行风险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就降低在用电梯风险,确保电梯安全运行的本质而言,如何提升电梯风险管理的能力应予以极大的关注。
在了解风险的基础上,必须加强风险管理。
我们提出把电梯风险管理分为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如图2所示,宏观层为管理的要求,中观层为落实管理的实体,也是宏观层的“抓手”,微观层是管理所涉及的人员行为,三个层面的功能就构成一个结构完整的风险管理控制系统。
宏观层风险管理的主体是政府监管部门,管理的主要目标就是确保辖区内电梯的安全责任予以落实;中观层风险管理既是将宏观层的管理要求转化成实际管理效果的主体,也是对微观层实施具体管理工作的执行者,对于电梯的安全运行管理而言,起到这样关键作用的实体主要包括电梯使用单位、电梯生产、安装和维修保养单位以及对这些过程中实施具体检测检验的电梯检验机构等;微观层风险管理的关键和重点就是对人的行为进行规范、约束和教育,从而降低在用电梯运行风险,执行这类管理应该是围绕电梯安全运行的各个组织和单位,他们应该把对人的行为进行规范、约束和教育落实到具体的细节上。
此外,开展风险评价也是降低风险的一个有效手段。
对在用电梯风险评价是指在风险识别和风险评估的基础上,把风险发生的概率、损失严重程度结合其他因素综合考虑,得出系统发生风险的可能性及其严重程度,并与公认的安全指标比较,确定系统的危险等级,然后据此判断和决策是否需要采取控制措施以及控制措施采取到什么程度。风险评价,通过定性、定量分析风险的性质以及比较处理风险所支出的费用来确定风险是否需要处理和处理的程度。这是在用电梯风险管理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降低电梯使用风险的有效手段,还可为管理决策者创造条件和提供依据。
三、上海电梯安全监管举措
经过100多年的发展,上海已经成为拥有高层建筑最多、楼宇数量最为密集的城市之一。尤其是近20年,随着上海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电梯数量也在同步增长。“十一五”期间,上海市的电梯年平均增长率都保持在12%以上。时至今日,上海的电梯总量已达14万台,居全国城市之首,成为世界上电梯拥有量最多的城市之一。
近年来,在电梯使用量快速增长的同时,上海对电梯安全的监管也高度关注。
为了保障电梯安全运行,上海严格按照《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上海市电梯安全监察办法》 和TSG T5001-2009《电梯使用管理与维护保养规则》开展安全监察和法定检验工作,努力确保电梯有证使用、作业人员持证上岗和各项安全管理制度、应急预案齐全并基本落实到位。在此基础上,上海还针对电梯制造、安装、改造、维修和日常维护保养各主要环节,加大了监管力度,尤其是对电梯的使用单位、日常维护保养单位加大了检查力度,加强对维修保养单位至少每15天1次维护保养工作履职能力监察力度,督促生产单位和使用单位落实安全主体责任并及时消除安全隐患。
针对上海14万台在用电梯的情况,上海还进一步加强了指导和完善“电梯困人”等突发事件的两级应急救援体系,实施全国最严格的应急救援措施。一方面是以电梯使用单位、维保单位为主体,负责对使用和维护保养的电梯进行应急处置或救援,全市电梯维保单位均设立了24 h值班电话和值班人员,并将此作为对其获证后考核的重点项目之一;另一方面,在全国率先组建了由29支大型电梯生产和维护保养单位、分布在全市的84个网点组成的应急救援网络,并与“110”联动,若电梯出现困人且电梯使用单位或维护保养单位无法开展应急处置、救援的情况下,可及时通知最近的网点派出人员实施救援,以确保实现30分钟内完成救援的要求,此项工作经过多年的实践和考验,证明上海的电梯应急救援措施是有效和得力的。
在方方面面的努力之下,上海电梯安全水平长期领先全国。据统计,“十一五”期间,上海市发生各类电梯伤害事故有13起,造成了9人死亡,11人受伤,经济损失401.4万元。年电梯万台设备事故率为0.19起,万台设备死亡率为0.13人,基本接近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四、结束语
我国正处在欣欣向荣的发展期,已经成为了世界的第二大经济体。目前,我国的电梯数量已经达到了170万台,并以每年生产28万台的数量在增加,我们已成为世界第一电梯生产大国,也是使用电梯数量最多的国家。因此,根据我国国情构筑电梯的安全保障体系显得尤为迫切。各级政府和行业内各类企业和机构都应该在关注经济发展的同时高度重视电梯的运行安全质量,用适合国情的标准法规要求电梯的生产制造商,用行为规则要求电梯的拥有管理方,用大众媒体宣传告知乘用人员,使各方都能够履行电梯安全运行的职责,确保电梯为城市和谐发展、百姓“上上下下的享受”提供便利和舒适的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