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0例小儿急性腹泻病住院患者抗菌药物应用分析
2011-08-01罗宏丽肖顺林王国俊泸州医学院附属医院药剂科四川泸州646000
罗宏丽,肖顺林,王国俊 (泸州医学院附属医院药剂科,四川 泸州 646000)
抗菌药物是临床预防、治疗和控制各种感染必不可少的药物,在临床中广泛应用,由此产生的毒副作用、耐药性等问题也日趋严重[1-2]。我院为综合性医院,每年儿科就诊患者较多,小儿腹泻病是儿科的常见病、多发病,由多病原、多因素引起,是造成小儿营养不良、生长发育障碍及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在儿科病例中所占比例较高[3]。本文通过对我院2010年10月-2011年3月儿科住院归档病历中180例腹泻病病例中抗菌药物的应用情况进行调查与分析,以了解抗菌药物的应用状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抽查我院2010年10月-2011年3月儿科住院归档病历中第一诊断为小儿急性腹泻的病例,共有180例,分别统计患儿的性别、年龄、住院诊断、有无脱水、使用抗菌药物名称、用法用量、给药途径、联合用药、住院天数及转归情况等。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
180份病例中,男性110例(61.11%),女性70例(38.89%),年龄最小为18 d,最大5岁,6个月~1岁的患儿有91例,占50.56%。具体见表1。
表 1 患者基本情况Tab 1 The general information of patients
2.2 诊断及病原学检查
所有病例均有大便性状改变,次数比平时明显增多,最多的达20余次,其中稀水样便83例,占46.11%;稀便47例,占26.12%;黏液便8例,占4.44%;脓血便42例,占23.33%,均进行了病原学检查及药敏试验。发热(>37.5 ℃)患儿55例(30.56%),呕吐94例(52.22%),小儿腹泻伴轻度脱水108例(60%),伴中度脱水37例(20.56%),伴多器官功能损害1例,占0.56%。本次抽查的病例均未合并其他疾病,诊断符合《中国腹泻病诊断治疗方案》[4]。
2.3 患儿转归情况
在180例腹泻患儿中,有1例死亡(伴多器官功能损害、感染性休克、中毒性脑病);未愈出院3例,分别住院2、3、4 d;痊愈出院116例,住院天数最少3 d(1例),最多12 d(1例),平均住院(6.58±1.94) d;好转出院的患儿60例,住院最少2 d(2例),最多10 d(1例),平均住院(5.45±1.36) d。
2.4 抗菌药物应用基本情况
180份病例中,应用抗菌药物者135例,占75%,共涉及5类12个品种(通用名相同视为相同药物),具体见表2,使用频率最高的前5位抗菌药物品种统计见表3。除2例为口服外,其余均采用静脉给药,无采用肌肉注射给药的病例。更换使用抗菌药物8例。
表 2 抗菌药物应用种类与频次统计Tab 2 Category and utilization frequency of antibiotics
表 3 应用频次前5位的抗菌药物统计Tab 3 Top 5 antibiotics in the list of application frequency
2.5 抗菌药物联用情况
135例使用抗菌药物的患者中,大多数病例均为单一用药(107例,79.26%),少数为二联用药(19例,14.07%),还有1例使用三联抗菌药物,更换药品8例。药物联用情况统计详见表4。
表 4 抗菌药物联用情况统计Tab 4 Combination of antibiotics
3 讨论
3.1 抗菌药物应用率偏高
感染性腹泻常由病毒或细菌引起,其胃肠道症状重,每天10余次,大便中常有脓细胞、白细胞及红细胞,细菌感染时血象白细胞及粒细胞增高,病毒感染时血象正常或降低;非感染性腹泻是由于饮食不当、气候突变等造成的腹泻,其胃肠道症状一般较轻,每日数次,大便中常见脂肪球,而白细胞及脓细胞较少,血象基本正常[5]。在婴幼儿腹泻的治疗中,抗菌药物的应用是倍受关注的问题。根据WHO的建议,90%以上的急性水样腹泻都是由于病毒感染或喂养不当引起,通常采用抗病毒药物治疗,又因其病程有自限性,予以对症治疗即可痊愈,不需应用抗菌药物。国内学者也提出大约70%的腹泻病不需要也不应该使用抗菌药物[6];细菌感染或在病毒感染基础上继发细菌感染者,如白细胞升高、中性粒细胞升高,大便化验有脓细胞可选用抗菌药物治疗[7],应根据药敏试验结果慎重选用抗菌药物。本文调查显示,我院180例小儿急性腹泻患者中,有135例使用了抗菌药物,使用率高达75%,远高于存在抗菌药物应用指征的比例(23.33%),表明我院存在抗菌药物滥用的现象。
3.2 抗菌药物选择不合理
对于感染性腹泻患儿,最好先做大便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然后根据药敏结果来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本次抽查的180例腹泻病患儿中,大部分做了大便常规检查,其中42例查到黏液脓血便,血象白细胞及粒细胞增多,符合感染性腹泻的特点;而这42例患儿中仅有35例做了细菌培养,病原菌大多为大肠杆菌,并且6例未找到明确的病原,在病原未明前仅根据临床症状和体征经验性的选用抗菌药物,如哌拉西林钠舒巴坦钠、美洛西林舒巴坦等,可见抗菌药物的选择存在不合理现象。
3.3 联合用药不合理
本次调查中,使用抗菌药物的患儿仅有35人进行了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其他则常因经验用药效果不佳而换药,有的患儿用药种数达两三种。急性细菌性感染腹泻病通常为轻、中度感染,很少出现单一抗菌药物不能控制的混合感染,一般没有联合用药指征。
3.4 抗菌药物给药方式与用法用量
抗菌药物的给药原则是轻症感染可接受口服给药者,应选用对病原菌敏感且口服吸收良好的抗菌药物,不必采用注射给药;重症感染者应予静脉给药,待病情好转且能口服时及早转为口服给药。而本次调查的病例普遍采用静脉滴注给药,许多病例在应用头孢唑啉、头孢尼西、氨曲南等时间依赖性抗菌药物时,采用每天1次静脉滴注的方法,治疗期间无法维持有效的血药浓度水平,易致病原菌耐药,应采用日剂量多次给药。
3.5 抗菌药物不合理应用的预防
在抗菌药物的应用过程中,应严格掌握适应证,仅用于感染性腹泻,即分离出特异病原的感染,并遵守抗菌药物的分级管理制度;使用抗菌药物前应常规进行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并依据药物敏感试验结果选用适宜的抗菌药物;熟悉各种抗菌药物的抗菌谱、作用特点、体内过程(人体内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适应证、不良反应等,结合患者临床特点正确选用抗菌药物;医院行政管理部门应建立健全抗菌药物管理制度,通过行政干预与技术干预促进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
[1] 吴宏卫,蔡琳,郑芳芳.我院儿科抗菌药物应用现状调查分析[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8,28(3)∶240-241.
[2] 李燕.我院2007-2009年抗菌药物应用分析[J].中国药物应用与监测 ,2010,7(6)∶350-353.
[3] 吴晓祥.小儿腹泻病抗生素的合理应用[J].基层医学论坛,2009,13(29)∶909-910.
[4] 全国腹泻病防治学术研讨会组织委员会.中国腹泻病诊断治疗方案[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1998,13(6)∶381-384.
[5] 丁文萍.小儿腹泻分类及治疗方案分析[J].中华临床医学研究杂志,2008,14(8)∶1183.
[6] 方鹤松.小儿感染性腹泻病治疗中的关键问题[J].现代实用医学,2008,20(2)∶81-83.
[7] 余薇.201例小儿腹泻病原菌及药敏试验分析[J].浙江实用医学,2007,12(3)∶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