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市区级图书馆建筑方案设计
2011-07-31王筱雨王仁科
王筱雨 王仁科 李 赫
(1、大连港口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辽宁 大连 116001 2、大连港口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辽宁 大连 116001 3、大连港口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辽宁 大连 116001)
1 发展前景
与传统的图书馆相比,现代的图书馆正在逐步实现三个方面的转变:首先,图书馆建筑空间呈多层次多方位发展。在数字化时代,文献信息的网络化,最终会导致图书资料库面积的相对减少和读者使用面积的相对增加,图书馆要有很大一部分空间作为读者的活动场所。其次,图书馆建筑设计逐渐趋向于人性化和生态化。人性化的图书馆建筑,就是要求其功能、流线、布局的安排及内外环境的营造,都要以人为中心。应引进绿色建筑的概念,真正营造出资源和能源有效利用、保护环境、亲和自然、图书馆建筑。图书馆建筑将根据所处的地理、气候及生态等条件不断探索适合当地自然生态环境、历史文化的建筑形式。最后,图书馆建筑风格更加开放化和多元化。在数字化时代,图书馆建筑在布局上是开放式的设计,建筑风格一改过去那种高大雄伟而僵硬刻板的特征,取而代之的是明快、朴素、亲切的特征。作为建筑物,它不仅符合内含的功能,而且和周围的建筑环境相协调,能让使用者产生一种美感。
2 当代图书馆的建筑设计特征
2.1 数字化要求对图书馆建筑的影响
图书馆建筑是随着图书馆的内在变化而改变的。信息技术改变了图书馆的工作服务模式,也导致图书馆建筑空间的变化和设计原则的调整,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传统检索方式的消失。目录卡片、目录柜及目录厅将逐渐消失而代之以信息服务中心,包括计算机检索空间,这是显而易见的,也是目前各种图书馆优先要改变的。(2)书库空间缩小。由于光磁记录技术容量大,一张光盘的信息容量可记录1500余册书的信息,如按传统图书馆面积定额计算,可以替代开架书库10m2、闭架书库8m2及密集书条3m2左右。(3)交往空间的增设。现代图书馆迫切需要增设社交空间,它虽与学习的阅览空间不同,但也是另一种学习空间——培养社会交际能力、交流学习的空间。(4)走向图书馆的网络化。图书馆现代化就是要实现网络化,它不仅能使每台计算机的效率得到更充分的发挥,而且各馆之间可以通过各自网络实现互联,最终形成一个地区性、全国性乃至全球性的开放的网络结构。
图1
图2 图书馆设计鸟瞰图
2.2 图书馆建筑设计的对策
面对图书馆的变化,图书馆建筑设计宜采用“以不变应万变”的设计策略,实行开放式的馆舍设计,也就是把构成图书馆建筑的两个要素:物质要素与空间要素都分为两部分,即不变的物质要素和可变的物质要素;不变的空间要素和可变的空间要素。不变的物质要素如结构性的柱、墙、板等建筑要素,可变的物质要素如非承重的分隔空间的隔墙、门窗等;不变的空间要素如水平交通空间(门厅、过厅、走道等)和垂直交通空间(楼梯、消防梯、电梯间等)、附属设备及服务用房(如厕所、设备间等),可变的空间要素如图书馆的阅览室、办公室等。为使用者的再设计创造条件,这样才能适应图书馆不断变化的要求。
3 某市区级图书馆建筑方案设计
3.1 设计理念
本方案立足于图书馆建筑发展的现有条件,将图书馆建筑赋予灵活性,多功能,全开架,人性化等多理念的统一。图书馆设计要为读者提供良好的阅读环境,让置身其中的人们有安全感、惬意感和归属感,从精神上感染人们,成为可生长的建筑,以适应发展的多种可能。
3.2 功能布局及分析
本方案在功能布局上采用统一柱网的大型楼层平面,以容纳和承载书架和读者双方,开架式阅读的上下连通的室内空间打破早期的标准化图书储藏办法和阅读设置的影响,使原有的书本和人在静态下不相关的状态转变为互动的和谐状态。平面布局上,将主体建筑划分为主要阅览空间与后勤辅助空间两大部分,用交通廊连接两部分,将交通面积扩大既可作为动静缓冲空间又可作为读者休闲空间。最后底层用宽敞明亮的玻璃幕墙结构将所有体量统一起来,动静分区明确,互不干扰。打破传统图书馆狭长、单调的走廊形式,将冷漠封闭的消极空间代之以阳光明媚、尺度宜人、充满生机、读者愿意驻留的全新空间。图书馆采用大开间的查、藏、借、阅一体化管理模式,改变了传统书库与阅览室相互隔绝的布局形式。将全部馆藏文献资源向读者开放,并配有电脑供读者查阅,增加了图书馆的亲和力。阅览室采用的是上下通透的中庭式设计,不但最大限度地利用了自然光线,也增强了置身其中的空间感,适应现代读者休闲式阅览的需要。儿童阅览的首层临近设计和无障碍设计更充分体现了对读者关怀的细节之处。入口门厅处设有开敞的尺度宜人的服务、问询、多媒体导览、计算机查询设施,使读者一目了然,减少由于多余寻找所带来的流线交差干扰。二层到四层逐渐偏向于较静的功能用房,将电子检索阅览室设置于开架阅览室内,不仅增加了读者查找文献的方便成度,也同时减少了这两种功能用房之间多余的交通空间,使功能布局更合理。如图1所示。
3.3 建筑外观形象的处理手法
本方案在整体形象上突破了传统图书馆建筑对称式的楼板造型,通过各部分体量的有机组织,从多角度均形成丰富、有序的艺术形象。方案在立面手法设计上,以白色的大色调为主,呈现图书馆建筑严谨内敛的性格。主体立面使用白色实墙与玻璃幕墙形成虚实对比。如图2所示。东部入口大厅处全为玻璃结构,使图书馆面向干道开敞,路人可以看到室内情况。玻璃幕墙的使用可以最多限度的摄取光线,同时提供了遮阳设施。在入口的上方设置雨篷帮助读者定位。
3.4 人文关怀在本设计中的体现
以书架为例,20世纪80年代后购置的书架多是7层钢构架,对中国人体形来说就不太合适,最上层的书拿不到,最下层的书则须下蹲才能看。注重人性化设计的开架阅览区应配置4~5层的木质外壳的书架,在使用方便的同时,使读者视野开阔、心情舒畅。本设计的书架净高均为1.2米,同样符合残障人士的使用要求。
[1]卢高挺.“数字化”生存时代图书馆建筑设计新理念[J].大学图书情报学刊,2003,(9):12-16.
[2]程海涛,任晶钰.数字化生存时代对图书馆建筑的冲击[J].长安大学学报(建筑与环境科学版),2004,(6):41-46.
[3]梁玲芳.人性化,生态化,科学化——数字化时代图书馆建筑的构想 [J].图书馆学刊,2005,(2):36-41.
[4]迈克尔.现代图书馆建筑(第1版)[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1).
[5]李明华.台湾图书馆建设及其研究[J].图书馆论坛,2001,(1):22-26.
[6]常林.数字时代的图书馆建筑与设备(第一版)[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