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市翻修”教学系列报告(四):中央电视台新址改造设计

2011-07-30朱文一王辉埃米莱利维尔德

世界建筑 2011年7期
关键词:新址空间建筑

朱文一,王辉,埃米·莱利维尔德

埃米·莱利维尔德,耶鲁大学建筑学院

清华大学建筑设计课程“城市翻修”主题系列

主持教师:朱文一教授

本科四年级城市设计课程

课程名称:城市设计(分专题教学)

课程编号:40020413

课程时间:2010年秋季学期后8周

城市设计专题

专题题目:中央电视台新址改造设计

指导教师:朱文一、王辉、埃米·莱利维尔德

选课学生:2007级

A组:王川、赵怡婷、江慧彬

B组:蓝庭廷、李姗、黄逸中

C组:缪一新、张烁、尹泓元

1 CCTV地段

一、教学计划

课程要求学生能综合地认识、分析和解决城市更新与发展中的问题,尝试培养学生从系统的城市观入手进行建筑与城市设计。课程教学计划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1.教学目的

在清华大学建筑学专业本科的现有教学计划中,本科四年级城市设计课程处于教学提高平台阶段,城市翻修之中央电视台新址改造设计课程希望能在以下两个方面提高学生城市设计能力。

第一,是关于形式与功能。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中出现了大量规模巨大、形式特异的建筑。这些建筑引发了很多争议,一方面,它们规模大、功能综合,一栋建筑可以容纳极为复杂的多种功能;另一方面,它们外形标新立异,独特的形式与巨大的体量对城市空间造成了极大影响。针对这一现象,课程培养学生建立形式与功能相协调的意识,尝试为高密度城市空间找到与巨型建筑及其独特形式更适配的使用功能。

第二,是关于城市公共空间。作为城市未来发展的重要区域,一些城市中的核心功能区域在不断扩张。以中央商务区(CBD)为例,它的主要职能以商务办公为主,同时也承载着为城市提供大量公共空间的职能。课程培养学生关注城市核心功能区域,在课程中不只是从单体建筑设计角度出发,而是从城市公共空间角度,对城市中心区空间的公共性进行思考。

通过对于公共空间及建筑与城市关系的强调,课程培养学生能初步掌握城市设计的基本理念,以公共性视角探讨地标建筑与城市特定功能区域的关系,同时树立整体的城市与建筑观念。

2.课程要求

为了实现课程教学的目的,课程选取中央电视台(以下简称CCTV)新址改造设计作为题目(图1)。CCTV新址位于北京东三环路的中央商务区规划范围内,地段总占地约15hm2,总建筑面积约55万m2。内含央视总部大楼、电视文化中心、服务楼与庆典广场等,其中主楼高234m,地上52层,地下3层,建筑面积47万m2。主楼的两座塔楼均向内倾斜,塔楼顶端由“L”形悬臂结构连为一体,同时,建筑外表面玻璃幕墙由不规则几何图案组成,形成了极为独特的外观造型。CCTV新址场地内的北配楼在2009年2月9日元宵节的大火中严重焚毁,至今仍能看到火灾后受损的建筑外观。

CCTV新址是北京CBD地区乃至北京城的地标建筑,曾经引起了广泛的社会争议。从建筑学专业角度也有很多议论,如CCTV新址形象不稳定,由于形式奇特被老百姓戏称为“大裤衩”等等。如此重要的地标建筑,给人们以丰富的想像空间,从建筑学专业角度更应给出自己的理解,发挥想像,提出优化建议和构想。

针对CCTV新址地段,课程提出了城市设计的具体要求。第一,结合对于未来北京CBD以及整体城市形象的理解,发挥超强想象力,尝试给出独特的方案构想;第二,设计要求充分考虑地段的特殊性,体现“中心”、“标志”等主题,每个设计组依据场地调研及功能策划,研究并提炼地段的特征,通过建筑与场地设计充分体现空间特色;第三,设计要求统筹考虑地段与周边环境及北京CBD地区的关联,对地段进行功能定位和活动策划,从城市设计视角探讨城市空间与建筑设计;第四,各组可根据主题需要对原有建筑进行改造,设计范围内要求进行较为深入的城市设计,包括合理组织交通、景观、开放空间、建筑等各种要素;第五,单体建筑设计不做深度要求,定出结构柱网、主要交通核即可;第六,课程要求总建筑面积根据方案构思确定。

3.课程进度

课程进度共分为前期调研、方案构思、深化设计、图纸表达、评图表述这5个阶段(图2)。前期调研阶段主要训练学生对课程题目和场地的理性解读,尤其是对场地的特殊性以及与整体城市的关联性提出构想。为了加深对CBD区域以及CCTV新址的印象与了解,课程前期专门安排了学生踏勘调研CCTV新址地段的教学环节。在CCTV新址尚未投入使用、不对外开放的情况下,学生主要就周边城市空间进行了踏勘。在实地调研过程中,受位于CCTV新址旁的某国际知名设计公司邀请,师生共同前往该公司进行交流。公司设计负责人介绍了CBD核心区地块的竞标方案,同时,就CBD的规划发展与空间设计等一系列问题进行了讨论。通过这一教学环节的引入,学生对于CBD这一热点区域的现实状况与未来发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方案构思阶段主要训练学生将初步构想与现实地段互动,并给出初步方案;深化设计阶段主要训练学生在构想逐步落实的过程中,全面接触城市设计知识;图纸表达阶段主要训练学生按照课程最终要求,整理和串联8周城市设计技术图纸,形成完整的课程作业;评图表述阶段主要训练学生通过口头表述,在规定时间内解析提交的课程作业,并与评图组教师充分交流,使学生对该课程的理解进一步升华。

二、教学重点

本科四年级城市设计课不同于单体建筑设计课程,课程要求培养学生具有较为宏观的视野。CCTV新址的特殊性要求学生必须以不同空间尺度的关联为出发点,解决有关功能定位及场地设计的问题。课程的重点包括宏观分析、功能定位与场地设计这3个方面。

1.宏观分析

课程设计要求学生能从城市宏观角度入手考察,对特定功能区域乃至城市发展有一定了解。在方案设计中,各组学生均能结合自己对于地段的理解与定位,分析各项功能空间在城市尺度下的现状分布。C组学生对北京城市区域内的国家级公共文化设施的分布做了调研分析,提出当前北京缺乏时效性强、反映当前社会变化发展的大型文化设施(图3)。B组学生对北京城市内主要公共图书馆进行研究,提出设立新型的国家级媒体图书馆的建议(图4)。

由于CBD地区的特殊性,课程设计要求学生能对CBD区域的空间、功能、环境、社会等要素进行分析,以此作为设计进一步发展的依据。一些学生集中研究了有关CBD区域的各项规划,从整个区域发展规划角度发现问题;一些学生从CBD的全球化定位与当前仍然较为模糊的个性之间的关系出发,对CBD目前的主要功能进行了调查研究,提出CBD地区功能单一所带来的各项问题;另一些学生对CBD区域的人群特征进行了分析,根据人群特点提出了新的功能设想。CBD区域中的公共设施与公共空间,如交通设施、高塔分布、重要节点等状况也是学生们关注的主要方面。

另外,关注周边城市空间的基本特征与使用状况成为课程作业的一个特点,各组学生的研究都涉及CCTV新址周边的交通状况、周边公共空间开放性、周边街道沿街立面等种种问题。这些研究都为方案的进一步深入提供了依据(图5)。

2.功能定位

功能定位和活动策划是课程要求的一个重点。在深入调研分析的基础上,各组学生从未来使用角度出发,提出适合CCTV新址形式与规模的特定功能定位和活动策划,提前谋划建筑的更新与发展。B组学生结合CCTV新址原有功能中的媒体特色,将CCTV新址设想为国家级的媒体图书馆,形成一处独具特色的公共空间,为CBD区域乃至整个城市提供服务(图6)。A组学生以可持续发展为理念,将CCTV新址改造为生态植物园与种子中心,使地段成为城市中的绿色生态基地,形成市民和游客活动的城市公共花园(图7)。C组学生试图将CCTV新址转变成记录中国当代大事的综合档案馆,形成面向大众开放的博览空间。这些功能定位和活动策划探索了CCTV新址使用更多的可能性,为城市热点地区大尺度建筑的功能定位提供了思路(图8)。

2 课程进度安排

3 北京市区国家级公共文化设施分布(缪一新、张烁、尹泓元)

3. 场地设计

课程作业关注CCTV新址的特殊性,并从场地设计的角度尝试解决地段存在的问题。基于场地的调研分析,各组学生认为,目前CCTV新址空间较为封闭,公共性不足。周边交通混乱,高架路割裂了地段与外界的联系。因此,学生希望通过场地的重新设计,加强空间的公共性,提升空间的品质。A组学生以生态湿地覆盖场地,并通过分散在四周的竖向交通核以及主体建筑的架起入口与室内联系,使CCTV新址与周边环境连为整体(图9)。B组学生通过绿化植物将场地内外空间缝合成一体,将多样化的绿化空间铺满场地,使开放的绿化空间渗透到建筑内部。C组学生通过场地设计将多个功能组织在一起,并在场地内设置公交站、地铁站与报刊电话亭等公共设施,使场地成为充满活力、展示各种信息的场所(图10)。

三、作业案例

3组学生完成的作业各有特点,以下选取A组作业加以介绍(图11)。A组作业以“城市之肺”为题展开设计,方案概念清晰、完整,能结合对于城市发展与地段特点的理解展开设计,树立改善城市生态系统的长远目标;方案赋有想象力,畅想了北京未来的城市网状多绿肺空间,其中CCTV新址被改造成为绿肺空间,为绿色北京提供了一种形态构想。

作业紧扣“城市之肺”设计理念,在CCTV新址内植入湿地公园与绿化植被,形成空中立体的城市生态绿肺中心,并通过联系CBD范围内的轻轨及地铁站点,打开CCTV新址较为封闭的内部空间循环,使CCTV新址发挥更大的公共空间价值。

作业采用多种生态技术进一步完善“城市之肺”的理念,通过计算湿地净水能力,确定了湿地公园服务范围,并将整个绿肺系统分为清洁能源利用、植物净化及循环传输3部分。作业结合CCTV新址建筑特征进行生态设计,如利用234m高空丰富的风能资源提供循环动力、借用大面积建筑表皮收集利用太阳能等,这些具体的生态技术为城市空间可持续发展与改造设计提供了思路。

四、教学启示

8周时间的CCTV新址改造设计课程,在教学思路、教学理念与教学内容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教学经验。

1.深入大师作品,扩展教学思路

学习大师作品、模仿大师作品、在大师作品旁设计新建筑,是常见的设计课程教学思路,而将大师作品本身作为课程设计题目,扩展了城市设计课程的教学思路。课程以CCTV新址这一引起大量争议的大师作品作为设计对象,希望帮助学生进一步深入理解大师作品,为学生与建筑大师之间的隔空对话创造可能。教学过程中,学生指出了大师作品的种种问题,对大师作品的再利用展开深入地分析和讨论,体现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这对于他们认识与剖析当前各种纷繁时髦的建筑现象有很大帮助。

2.理解城市改造,拓宽教学理念

课程以CCTV新址为改造设计对象,将遗产建筑、历史建筑保护与更新的理念与方法应用到新建但尚未使用的建筑中。以这样的视角解读城市与建筑,可以将旧建筑改造的范围扩展至所有的建筑。8周的教学过程表明,学生对新建筑的改造从最初的无从下手,到后来有意识地运用旧建筑改造的理念与方法,逐步树立起对城市更新及建筑改造的全新理解。

3.思考城市功能,深化教学内容

课程以思考城市中心功能定位为教学内容,训练学生从城市宏观发展角度考虑城市空间问题,领会掌握城市设计所涉及的功能策划内容。学生从城市设计课程开始接触城市宏观层面的功能分布,他们对城市的整体认知较为有限。教学过程表明,3组学生经过调查和分析,针对地段分别给出了3种互不相同的功能定位,加深了对城市空间、尤其是城市中心区的认识,提升了在理性分析城市生活的基础上策划城市功能的能力。从整体城市功能布局思考地段具体功能定位,深化了课程的教学内容。

五、结语

城市翻修课程将当前城市更新与发展中的问题引入城市设计教学,尝试在教学思路、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探索。设计课程教学是建筑学专业的主干课程,其特点是与学科发展和城市建设的前沿紧密关联。城市翻修教学报告介绍的案例仅仅是初步的探索,希望藉此与广大设计课程教师交流。□

4 北京主要图书馆分布(蓝庭廷、李姗、黄逸中)

5 周边城市空间分析(王川、赵怡婷、江慧彬)

6 国家媒体图书馆设想(蓝庭廷、李姗、黄逸中)

7 生态植物园与种子中心设想(王川、赵怡婷、江慧彬)

8 “中国年鉴”档案馆设想(缪一新、张烁、尹泓元)

9 场地设计:生态公园(王川、赵怡婷、江慧彬)

10 场地设计:整合功能(缪一新、张烁、尹泓元)

11 学生作业:城市之肺(王川、赵怡婷、江慧彬)

猜你喜欢

新址空间建筑
《北方建筑》征稿简则
空间是什么?
关于建筑的非专业遐思
创享空间
建筑的“芯”
提前开业
《中国工程咨询》编辑部迁入新址办公
《水上消防》编辑部迁移新址
独特而伟大的建筑
温州市经济建设规划院 迁入新址办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