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民国时期宁波报刊的价值、存佚和保护研究*
2011-07-30万湘容
万湘容
(宁波市图书馆,浙江 宁波 315010)
〔作者信息〕万湘容,男,馆员。
据文献记载〔1〕,1854到1949年间出版发行的宁波地方报刊共293种,而留存下来的报刊散藏于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宁波市图书馆、大英图书馆等文献机构。时至今日仍无机构或个人普查这类文献的存佚情况,这些弥足珍贵的地方文献资源缺乏系统的记载或者研究。因此,研究宁波近代报刊的价值,调查其存佚现状,有利于充实馆藏和梳理文献遗产,多角度、多手段保护开发文献资源。
1 近代宁波报刊的发展概述
宁波是我国历史较早拥有报刊的城市之一。1842年宁波被辟为通商口岸,西方传教士与商人纷至沓来,西方文化也随着进入宁波,外籍中文报刊应运而生,《中外新报》、《甬报》、《宁波日报》相继问世。此后,宁波人开始踏上自主创办报刊之路,不期而至的新文化运动将宁波新闻报刊事业又推向另一个高潮,如《宁波评论》、《余姚评论》等新式政党报刊也在宁波开始发轫,抗日战争和接踵而来的国民党舆论钳制导致报刊数量急剧减少,部分政党报刊独大一方。〔2〕
宁波近代报刊的发展历程复杂而漫长,如同一部近代宁波史,值得我们研究。
2 近代宁波报刊的价值
2.1 史料价值
近代地方报刊是研究宁波近百年来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军事史的重要资料之一。其新闻事件、统计资料、社会评论、广告图录、同乡党会等栏目最真实、最客观地重现旧时社会面貌。这些报纸固然均有其立场,但其有关社会动态的种种信息含量甚高。以《时事公报》为例,它有时不仅代表言论机关,也刊登各种统计数据,史料价值非常高。从宁波区域史研究成果的引用文献和参考文献中我们可以窥见一二。如乐承耀编著《宁波近代史纲(1840-1919》就大量引用《德商甬报》、《四明日报》等的新闻报道,方向竺、刘光磊、孙善根等学者的博士论文大量引用和参考《鄞县建设》、《鄞县县政统计特刊》等数种行政刊物。因此,近代宁波报刊具备文献史料的承载价值和历史史实的订正价值是毋庸置疑的。
2.2 文物价值
从最早出版发行的《中外新报》(1854年创刊)算起,宁波的报刊历史已达157年之久,历经清朝、民国的社会变迁、朝代更迭,多数报刊因材质差、发行时间短、发行范围窄而不复存在,递延至今、系统完整的原件少之又少,弥足珍贵。以《中外新报》为例,它是宁波最早的近代中文报刊,国内已无收藏。作为一份地方性报纸,它对宁波一带的事件记得特别详细,例如在第二号中的宁波“科场作弊案”、“鄞县东乡案”、“摘心致祭”等,生动地展示了当时宁波社会的一个侧面。数量稀少和内容特殊使其作为文物被国外机构珍藏就理所当然,它不仅仅是文献,而是记忆人类社会某段历史的文化遗产。
2.3 经济价值
近代报刊本身是商品,有的装帧精良,颇具艺术性,收藏价值巨大。近年来,清朝、民国时期报刊在收藏市场上升值很快,尤其是正式发行报刊的创刊号、终刊号、号外、增刊等卖到数千元至数十万元。
近代报刊中蕴含着宁波历史文化线索,发掘其历史遗址、风景名胜、名人古迹、民风遗俗、乡土风貌信息,对于开发宁波旅游资源,制造特色旅游商品,促进本地经济建设和地域间文化交流大有裨益。
3 近代宁波报刊的存佚调查分析
文献调查表明,1854年至1949年 9月,宁波地区创刊以及外埠以宁波为主要报道对象的报刊共计548种(含副刊),其中报纸146种、周报76种、旬刊月刊等323种;目前存世报刊268种,占总量48.9%。尽管文献存世比例不低,但大多数均不完整,从创刊号到停刊号能完整留存的报刊只占总量5%。存世报刊的馆藏分布不均衡,上海图书馆、浙江图书馆、国家图书馆、宁波市图书馆等文献机构收藏种数较多、卷期较齐全。详见表一。
表一 宁波近代报刊的馆藏分布
3.1 报刊的出版分析
从出版周期上统计,宁波最早的报纸是《中外新报》;最早的周报是《宁波小说七日报》(1908.6);最早的旬刊是《宁波白话报》(1903.11);最早的月刊是《科学世界》(1903.3)。
从创刊时间上统计,①辛亥革命前期(1854-1911)创刊11种报纸、8种期刊,总量小。目前,存世报刊为《中外新报》、《甬报》、《德商甬报》、《宁波白话报》、《宁波小说七日报》、《天铎报》、《四明日报》、《新佛教》、《朔望报》、《武风鼓吹》。 ②五四运动前期(1912-1919)6种报纸、10种期刊问世。存世报刊为《促进报》、《堇江潮》、《浙东公报》、《詹詹报》、《民意报》。这时期报刊内容宣扬民主、倡导新生活,提倡白话文。③国内革命战争时期(1919-1937)诞生 69种报纸、221种期刊,存世127种。《时事公报》、《宁波民国日报》、《镇海报》、《宁波大报》、《宁波青年》、《宁波工厂周刊》、《宁波旅沪同乡会月刊》是该时期具有较强影响力而又保存比较完整的刊物。该时期政权比较稳固,各政府机构、事业团体创立报刊发布政令、宣传思想。宣传共产主义的进步报刊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如《新奉化》、《火曜》、《出路》、《春风周报》。 ④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创刊40种报纸、172种期刊,仅次于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新出版的报刊数量,存世报刊60种。该时期的报刊内容以抗日救国为主,受战争影响,很多刊物仅出版一期就遭停刊,而且发行范围小,因此,完整保存下来的文献非常少。⑤解放战争时期(1945-1949)25种报纸、79种期刊面世,存世60种,是文献保存最为完整的阶段。各时期报刊创刊数量见图一。
图一 各时期报刊创刊数量
3.2 珍稀报刊的馆藏分析
(1)《中外新报》(Chinese and Foreign Gazette)是宁波最早的一家中文报刊,1854年5月11日创刊。该刊被译成日文,改称《官版中外新报》,在日本发行约4年时间,共翻刻13册。
目前,该报原件及日文版分藏于英国、美国、日本。大英图书馆收藏《中外新报》1854年出版的第二卷及稍后几年出版的第三、四卷部分原件。美国哈佛燕京社共藏有三期(第二号、第四号、第十号),并已做成胶片(编号为A 79)。日本国会图书馆现收藏有翻印本10册,出版时间分别为1858年的 11月、12月,1859年的 3月、6月、8月、10月、11月,1860年的9月、12月和1861年1月。宁波《中外新报》的写本,除了小野秀雄收藏的一部分抄本《外国新文集》和京都大学收藏的《中外新报钞录》之外,还完整收录于《铃木大杂集十六》的抄本中。
(2)《德商甬报》(1898.11.28)是由德丰洋行创办,发行人为德商白鼐斯,是宁波最早的商报。仅宁波市图书馆收藏1899年共54期报纸原件。
(3)《四明日报》(1910-1930)是浙东地区创刊时期较早、规模较大、发行时间较长的近代中文报纸。目前宁波市图书馆馆藏1910年、1911年、1915年、1917年至 1919年、1921年至 1923年、1925年、1926年、1928年至 1930年的报纸原件。上海图书馆馆藏1910年7月4日、1910年7月5日、1910年11月3日、1924年8月 12日、1929年10月10日等五份报纸原件。
(4)《时事公报》是建国前宁波历时最久的民营大报,由五四时期宁波救国十人团团长金臻庠集资创办,至1948年10月24日停刊。宁波市图书馆馆藏1922年至1924年、1927年至1948年的报纸原件。上海图书馆馆藏1923年至1925年、1927年至 1928年、1930年、1934年至 1936年、1939年、1943年、1946年至 1948年的报纸原件。浙江档案馆藏1923年、1928年至1948年10月24日的报纸原件。
4 近代宁波报刊的保护策略
目前存世的宁波报刊绝大多数为民国时期出版,存在纸张酸性强、保存寿命短的问题;它们被收藏于各地文献机构,而各机构对近代文献保护的重视程度不一、硬件设施不一,在有限的文献保护经费上厚此薄彼,导致近代宁波报刊的消失速度进一步加快。因此,在秉持“藏用并举、突出利用”原则下,根据单位财力、物力、人才、技术、文献利用率等因素,加强近代宁波报刊的原生性、再生性、整合性保护工作已刻不容缓。
4.1 积极开展原生性保护
原生性保护包括外部环境和文献自身的保护两方面,前者是指有效地防止文献老化和虫害而采取的方法,后者是指通过纸张的脱酸和修复来延长文献自然寿命的方法,这是保存和抢救珍贵文献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存放报刊的库房必须满足恒温恒湿、避光、防尘、防虫,装置空气调节设备,不断更新杀虫药剂的品种和消毒杀虫方法,定期进行文献的保健检查,建立文献保健卡,统计破损、霉变、字迹洇褪的纸张。脱酸和修复是保护原件的关键环节。目前,国外主要采用“纳米镀膜”、“纸张脱酸”技术来解决文献老化,但两种技术的处理费用很高,单个图书馆承担不起,因此,在呼吁政府增加技术设备购置经费的情况下,各机构联合购置脱酸设备,通过共建共享方式降低财务费用,提高设备使用效率。
4.2 稳妥推进再生性保护
再生性保护是使用技术手段将纸张载体上的内容复制或转移到其它载体上,以新型载体保护文献内容,使原件的内容广泛地复制和传播,这样可以使珍贵报刊原件放在密闭的函盒内得到妥善保管。〔3〕其方法有缩微胶卷拍摄、影印出版、数字化。
无论使用何种方法均会不同程度损坏原件,因此,再生性保护必须有计划有重点地推进,有所为有所不为。收藏完整、期数多、学术价值大、利用率高的报刊分批公开影印出版,因为影印出版的文献在载体和形式上最接近文献原件,最适合人们的阅读习惯。期号零散、利用率低的报刊制作成缩微胶片,在严格条件下可以保存500年;破损严重而难以保存的报刊进行数字化,使用计算机修复技术再现原貌,方便检阅。
4.3 继续促进整合性保护
加快近代宁波报刊的整理、出版和研究利用,出版极具史料价值的著作,推动索引、名录、词典等检索工具以及专题资料汇编的编辑、出版。
加强海外近代宁波报刊的普查和征集,促进其以数字化形式回归。利用网络信息技术搜寻与整合已数字化报刊,甚至还可能发掘出一些被认为已经失传或未为人们所知的文献,最终形成以“宁波老报纸数据库”为核心的网络导航站。
近代报刊是宁波近代文明进步的见证,是宁波近代社会直接表达政治诉求的载体。它从不同侧面反映当时宁波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其中蕴含的丰富而独特的史料,更是其他类型文献所不能替代的。在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开展宁波近代报刊文献资源的深入普查、搜集整理、保护开发工作,既能充分发掘这类文献的史料价值,延续这类文献的历史文物价值,也是一项具有深远意义的文化工程。
〔1〕 俞福海.宁波市志〔M〕.北京:中华书局,1995:2624-2650
〔2〕 刘光磊,周行芬. 宁波近代报刊史论〔M〕. 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1:1-5
〔3〕 蔺玉红,龙军.近现代华文报刊应快点数字化〔N〕.光明日报,2010-10-2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