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我院儿科门诊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分析
2011-07-29梁佩红
梁佩红
(浙江省温岭市第二人民医院,浙江 温岭 317502)
抗菌药物发展迅速,新药不断涌现,对治疗感染性疾病作出了卓越贡献,但因其滥用和不合理应用也给患者和社会造成了危害。我院是一家综合性二级甲等医院,儿科患者较多。笔者分析我院门诊儿科处方中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旨在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提高医疗质量。
1 资料与方法
利用我院信息科的计算机软件,检索2010年第1季度儿科门诊处方,统计处方张数、患儿年龄、诊断和抗菌药物应用品种,并对抗菌药物的应用及处方中的不合理用药进行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用药情况
2010年第1季度我院儿科门诊处方14878张,其中应用抗菌药物的处方12056张,占所调查处方总数的81.03%。抗菌药物单用处方9317张,单用率为77.28%,占处方总数的62.62%;二联用药处方2584张,二联用药率17.37%;三联用药处方155张,三联用药率1.66%,占处方总数1.04%。
2.2 使用频次
使用抗菌药物的12056张处方中,以静脉给药为主,占88.62%,口服给药仅占11.38%;所使用的抗菌药物种类比较广泛,见表1。
表1 儿科门诊抗菌药物使用频次
2.3 门诊儿科常见疾病
在调查的 14878张处方中,患儿男 7855例(52.79%),女7023例(47.20%);平均年龄3.88岁;就诊患儿中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肺炎和扁桃体炎等感染性疾病占77.04%,具体见表2。
3 分析与讨论
我院儿科门诊抗菌药物使用率高达81.03%,大大超过了卫生部提出的抗菌药物使用率控制在50%以下的标准,也远远高于欧美国家抗菌药物平均使用率(23%~25%)[1],说明我院医师对抗菌药物的使用存在不合理现象。儿科门诊主要以呼吸道感染居多,其病原菌一般以病毒为主,病程有自限性,不需使用抗生素,对症治疗即可治愈;少数患者可能为细菌性感染或在病毒感染基础上继发细菌感染,此时可给予抗菌治疗[2]。因此,临床医师在选择抗菌药物时,一定要严格遵循《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在抗生素应用剂量和疗程上遵循“最小有效剂量、最短必要疗程”的原则,以防止剂量过大、疗程过长所致毒性反应,并避免剂量过低、疗程过短使感染未能彻底消除而留下病情复发的后患[3]。医师必须重视病原菌检查和药物敏感性试验,为合理选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从而降低抗菌药物的使用率。
表2 门诊儿科常见疾病统计
从抗菌药物的分类来看,头孢菌素类的应用频率居首位,此后依次是加酶抑制剂的青霉素类、克林霉素、阿奇霉素。选用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主要是因其具有快速杀菌能力,杀菌活性强、全身分布良好、毒性低、对敏感菌感染疗效好;加酶抑制剂的青霉类素不易被水解酶破坏而失效,β-内酰胺类对儿童无特殊毒副作用,比较安全,故在儿科临床得到广泛应用。
在12056张使用抗菌药物的处方中,静脉给药达88.62%,占处方总数的71.81%。这是由于儿科患者发病急、年龄太小,口服不方便,家长要求医师多使用针剂、输液,以求快速达到治疗效果;医师也认为静脉注射作用强、起效快,治疗效果优于口服给药,为迎合家长要求,普通感冒、发热也多选择静脉给药。按照抗菌药物使用原则,能口服而不注射,能注射而不输液。而临床使用时,绝大部分是输液治疗且联合用药偏多,其后果是既增加了医疗费用,加重患儿家庭的经济负担,又有可能产生输液带来的相关不良反应。
在本次调查中,还发现存在以下不合理用药现象。
给药方案不恰当:注射用抗菌药物普遍每日1次给药,剂量采用日剂量或单次剂量,如青霉素、头孢类一日常用量1次给予。这种不合理的给药虽在一定程度上方便了患儿,但并不符合各类抗菌药物的作用特点。如果抗菌药物达不到有效的血药浓度,不仅疗效会降低,还会因单次剂量较大而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几率。
溶剂使用不合理:如青霉素类+5%葡萄糖注射液。由于青霉素的水溶液均不稳定,酸性或碱性增强均可使之加速分解,5%葡萄糖注射液呈酸性,可破坏青霉素的活性,使青霉素有一定程度的分解,疗效下降,且易引起过敏反应[4]。故尽量用生理盐水配制滴注,且滴注时间不可过长。
联合用药存在不当现象:作用机制相同的药物联用,如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都是β-内酰胺类,竞争共同的靶位,会产生拮抗作用,甚至诱导耐药株菌产生,治疗起不到相加作用且增加毒性,同时存在交错耐药性[5]。抗菌药物与活菌制剂联用,如口服抗菌药物+双歧三联活菌制剂,前者对后者表现为不同程度的杀灭或抑制作用。原则上任何一种活菌制剂均不宜与抗菌药物联用,若必须配伍使用,二者应间隔2h以上,可先用抗菌制剂控制感染,再选用微生态制剂调节菌群[6]。
为促进合理用药,医院应规范门诊用药,严格掌握适应证,最大限度地避免抗菌药物使用过度和使用失误的问题,预防和减少抗菌药物的毒副作用,注意特殊人群选用药物品种、剂量、疗程的特殊性,积极扶持患儿自身抗感染免疫力,避免耐药菌株产生和正常菌群失调,有效控制医院感染。安全、有效、经济、适当是合理用药的四原则。要避免不合理用药的发生,首先医师要重视处方质量,做到选药准确、剂量合理、用药少而精,避免多开药、开大处方;其次,药师在调配处方时应仔细审核处方,发现疑问主动和医护人员沟通,确保用药的合理性;药师要注重药学情报资料的收集以及不良反应的监测和上报,协助医师进行药物的选择和使用,尽量减少药害事件;另外,医院还要建全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促进合理用药,提升医疗服务水平。
[1]唐玉梅,陈解语,陈晓宇,等.门诊处方抗菌药物应用调查分析[J].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06,5(3):232.
[2]谢术明.800例上呼吸道感染患儿抗生素使用情况分析[J].医药导报,2003,22(1):36.
[3]周 萍.850例门诊患者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调查[J].医药导报,2005,24(5):449-450.
[4]江 宇,朱志忠,周晨亚,等.门诊急诊不合理用药处方分析[J].医药导报,2007,26(12):222.
[5]王惠川,李 艳,谭志萍,等.我院门诊处方抗菌药物应用调查与分析[J].中国医院用药与评价分析,2008,8(5):346.
[6]李瑞牟,杨昭徐.微生态制剂在消化系统疾病中的应用进展[J].中国新药杂志,2003,12(6):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