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门诊患者罗红霉素的处方分析
2011-07-29杨莲华鲍仕慧
杨莲华,鲍仕慧
(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浙江 温州 325000)
罗红霉素为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第2代大环内酯类药物,是红霉素的衍生物,抗菌机理与红霉素相同。为了促进罗红霉素的合理使用,笔者对2010年6月门诊患者的罗红霉素处方进行了回顾性分析,作为临床合理用药的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利用温州医学院附属二院信息技术科研发部开发的oracle系统和PB系统,进入处方查询模块,调出2010年6月期间门诊患者所有含罗红霉素的电子处方,记录患者年龄、性别、就诊科室、临床诊断、处方正文(包括药物种类、剂量、疗程、服药间隔等)。处方正文中所有其他药品按药物通用名处理。统计处方总数、单用和合并用药处方数,并查阅该药的说明书,检索维普中文数据库(1989—2010年)以及Pubmed的相应文献。
2 结果
我院6月份使用罗红霉素处方总数为309张,其中患者男 84 例(27.18%),女 225 例 (72.82%),性别年龄分布见表1。罗红霉素药物联用情况,单用74张(23.95%),联用一种药物110 张(35.60%),联用两种药物 68 张 (22.01%),联用两种以上药物57张(18.45%);具体联用药物见表2。罗红霉素使用量为1 盒 170 张 (55.02%),2 盒133张(43.04%),3盒以上 6张(1.94%)。各科室罗红霉素使用情况为,妇科 119 张(38.51%),呼吸科 71 张 (23.00%),泌 尿 科19 张 (6.15%),内 分 泌 科 10 张(3.24%),其他(18 个科室)90 张(29.13%)。
表1 患者性别年龄分布[例(%)]
3 讨论
3.1 联用处方
在抽查的处方中,罗红霉素联用其他药物的处方占了很大一部分,联用率为 76.05%(235/309)。
3.2 患者情况
患者年龄分布较广,各年龄段都有。由于该药物在妇科的使用量大,因此女性例数远多于男性。
3.3 给药时间
调查发现,检出的处方中除了6张注明餐后服用外,其他处方均未标明服用时间。药品说明书中未提及任何食物与药物的相互作用与影响,也没注明给药时间。而罗红霉素因进食后服药吸收减少,宜空腹服药。建议宜于餐前1 h或餐后3~4 h服用。但是,如果患者本身有胃溃疡疾病或对药物比较敏感,就可视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表2 罗红霉素联用的具体药物
3.4 给药间隔与剂量
成人推荐剂量为每次0.15 g(1粒),每日2次。儿童按体重酌情减量使用。本次调查发现,该药的使用均为1次1粒、2次/d,符合说明书中的成人推荐使用剂量。但并未对10岁以下(占总处方数1.62%)儿童使用做特别注释。处方中药品数量1盒(使用时间为 6 d)占 55.02%,2 盒占 43.04%,3 盒占 1.94%。调查发现,医院电子处方系统中没有疗程项,建议添加药物具体疗程的时间项目,以避免该药的滥用、错用和浪费。
3.5 临床诊断与适应证的符合程度
罗红霉素科室分布中,其他18个科室使用情况为:ECT0.32%,产前检查 2.91%,肠道专科0.97%,儿童内科1.62%,耳鼻喉科4.20%,方便门诊 0.65%,感染专科 0.32%,骨科 2.91%,普通内科0.97%,全科医学 0.65%,人流室 1.62%,神经内科 0.97%,疼痛专科 0.32%,普通外科 2.91%,消化内科 1.93%,心胸外科 1.62%,中医内科2.59%,肿瘤专科1.62%。说明书中的适应证规定,适用于敏感菌株引起的上呼吸道感染、下呼吸道感染、耳鼻喉感染、泌尿生殖系统感染、皮肤软组织感染、儿科感染,也可用于支原体、衣原体和军团菌引起的感染。本次调查发现,处方中临床诊断与适应证符合的占89.97%,38.51%的处方来自妇科,23%的处方来自呼吸内科,6.15%的处方来自泌尿科。不符适应证的原因主要是应用罗红霉素进行消化科疾病,如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等,以及牙源性感染、糖尿病、高血压患者的用药。提示部分医生对临床诊断与适应证相符合用药不太重视。
3.6 门诊处方药物相互作用
3.6.1 罗红霉素与茶碱类药物联用
有关报道称,罗红霉素与茶碱类药物联用导致茶碱毒性增加,致人死亡。就理论分析,大环内酯类药物可与肝脏细胞色素P450(CYP)3A4酶进行N2脱甲基化,其代谢物与酶形成一个稳定的化合物,使酶失去活性。而罗红霉素属于较强的CPY3A4抑制剂[1]。茶碱可CYP3A4、CYP1A2酶代谢[2],如不通过CYP3A4途径便转向CYP1A2途径,那么该类药不能抑制后一途径,但CYP1A2的活性具很大个体差异。因此,罗红霉素对茶碱代谢的影响并非报道所述般严重。杨保松等[3]通过试验得出结论,罗红霉素加小剂量茶碱治疗CVA,2周有效率达64.8%,安全、经济,值得基层医院和社区服务区推广使用。另外,早在20世纪罗红霉素推广使用之初,国外就有过类似的人体实验证明,罗红霉素对于茶碱在人体的血药浓度没有明显影响[4-5]。在国内,也有通过家兔试验得出完全相反结论的文献记载[6]。因此,罗红霉素与茶碱联用是否会增加茶碱类药物毒性是有争议的。但介于茶碱个体敏感性、消除率差异大、治疗范围窄的特点,应用茶碱应引起医生的充分重视。临床用药中应告知患者可能出现的副反应以及最基本的应对措施。
3.6.2 罗红霉素与β-内酰胺类药物联用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能与敏感菌的50S核糖体亚基可逆性结合,通过抑制新合成的氨酰基-tRNA分子从核糖体受体部位(A位)移至肽酰基结合部位(P位),而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7]374-379。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与细菌细胞膜上的青霉素结合蛋白(PBPs)结合而妨碍细菌细胞壁黏膜的合成,使之不能交联而造成细胞壁的缺损,致使细菌细胞破裂死亡[7]356-370。按照传统理论,如果感染菌对两种抗生素均敏感,则快速抑菌剂快速抑制细菌生长,使头孢类繁殖期杀菌剂的效果明显降低,造成了头孢类抗生素的浪费,并可能一定程度上增加毒性。繁殖期杀菌药和快速抑菌药不能联合使用,二者拮抗,至少不能协同。且前也有研究[8]表明,大环内酯类药物与头孢类药物联用对铜绿假单胞菌有明显效果。临床研究表明,大环内酯类与β-内酰胺类联合治疗社区获得性肺炎(CAP),可清除CAP的大部分致病菌,而β-内酰胺类单用则对非典型病原体引起的感染无效[9]。对中重度肺炎的联合治疗研究也表明,联用较单用疗效更明显[10]。联用β-内酰胺类与大环内酯类对改善CAP预后有益,且临床尚未见拮抗现象。尽管不能局限于书本理论,但必须注意使用剂量和使用顺序,严格掌握适应证,以免产生耐药菌增多,毒副反应增加,二重感染等不良后果。
3.6.3 罗红霉素的妇科用药
罗红霉素在我院的妇科使用较多,与其他药品的联用也十分普遍。最常见的联用方法有与氨甲苯酸片联用治疗阴道出血,与硝基咪唑类物联用治疗各类妇科感染等,罗红霉素在妇科疾病的临床用药中是一种较为理想的药物。妇科病多为妇科炎症,多由金黄色葡萄球菌、白色念珠菌、化脓菌、厌氧菌、链球菌、淋球菌、大肠杆菌、阴道毛滴虫等感染所致,是女性最常见的疾病。对于复杂的感染,单一的用药疗效往往不能达到预期效果,故多种抗菌药联用较为普遍,因而医生和药师更应慎重。在选药及用药过程中,注意避免重复用药,选择合适的药物与用法用量,减少与防止不合理用药的发生。
[1]戴光强.医学继续教育系统丛书·医院药学分册(进展篇)[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235.
[2]刘 萍.细胞色素P450酶对药物生物转化的作用[J].国外医学·合成药、生化药制剂分册,2000,21(5):306.
[3]杨保松,抑金德,徐可钧.罗红霉素加小剂量茶碱治疗咳嗽变异型哮喘疗效观察[J].江西医药,2005,40(7):403.
[4]Bandera M,Fioretti M,Rimoldi R,et al.Roxithromycin and controlled release theophylline,an interaction study[J].Chemioterapia,1988,7(5):313.
[5]Saint-Salvi B,Tremblay D,Surjus A,et al.A study of the interaction of roxithromycin with theophylline and carbamazepine[J].Antimicrob Chemother,1987,20(Suppl B):121.
[6]戴月华,沈晓洁,裔兆国.罗红霉素对氨茶碱血药浓度的影响[J].西北药学杂志,2006,21(5):217.
[7]李 端,殷 明.药理学[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
[8]聂大平,王玉梅,王卫东,等.大环内酯类药物与环丙沙星,头孢他啶联合用药对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价值[J].中国实验诊断学,2005,9(3):357.
[9]戴 云,林秋荣.阿奇霉素联合头孢克肟治疗儿童肺炎疗效观察[J].医学理论与实践,2006,19(8):963 -964.
[10]孟庆明,张谨福,孙红丽.头孢哌酮联合罗红霉素治疗中重度肺炎疗效观察[J].临床肺科杂志,2003,8(5):394 -3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