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园林专业“风景名胜区规划”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以南京林业大学为例

2011-07-28唐晓岚魏际敏

中国林业教育 2011年5期
关键词:名胜区风景园林风景

唐晓岚 魏际敏

(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南京 210037)

一、“风景名胜区规划”课程的发展概况

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专业办学历史悠久且生源较好。“风景名胜区规划”是风景园林专业的特色核心课程,也是风景园林规划设计课程群的重要组成部分,该课程覆盖面广、学生受益大,在50年的办学历程中,已逐步形成师资队伍结构合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管理先进的课程体系。其发展过程大致经历了3个阶段。

①萌芽起步阶段,主要是摸索课程构架和基本教学规律,编写、制定教学计划与大纲,探索风景名胜区规划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并与风景区实践相结合,使风景名胜区规划课程在教学和实践中发现问题、寻找规律。

②发展完善阶段,主要是结合专业培养需要,先后2次全面修改和调整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在原有基础上对学时作了一定幅度的调整,并在教学过程中充分结合工程实践,力求在课程选题、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上寻找新突破。在该阶段风景名胜区规划研究的领域和内容得到逐步扩大和深入,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受到了高度重视,并贯穿于开发实践之中。

③走向成熟阶段,把国际化、前沿化与本土化结合,作为课程改革的关注点。以国内外大学生设计竞赛为平台,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加强与国外大学及设计研究部门的学术交流和合作办学,拓展国际视野。立足规划学科,倡导资源整合与区域协作;依托园林学科,倡导特色营造与文脉延续;借助生态学科,倡导生态保护与绿色技术设施设计,提升技术创新;借助3S技术和三维仿真技术,倡导分析科学化及空间动态化。此阶段对教学计划和大纲又进行了1次全面修改与审定,使课程发展更趋完善,以确保满足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需要。

如今,该课程将可持续系统发展作为目标,在教学中积极引入新技术,不断探索新方法,加强交流和学习,注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创新精神、知识拓展、独立自学和多学科交叉学习能力,要求学生跟踪学科前沿,把握学科发展的最新动态,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但是在多年的学科发展中,该课程在取得诸多成绩的同时还存在着许多的不足。

①与其他专业的联系性有待加强。“风景名胜区规划”不仅是风景园林专业的特色核心课程,它在城市规划学、旅游学、环境艺术学等相关学科中也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本课程的发展过程中,仍需要进一步拓展与其他相关专业的联系,完善教学和研究体系。

②实践环节的可操作性有待提升。多年的教学实践发现,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只能纸上谈兵,一旦提升到实践的高度,就会显得有些力不从心,所以本课程仍需要继续加强教学实践环节,组织教师及学生积极参与风景名胜区规划的相关实践项目,积极把教学成果应用于社会服务,并在此基础上提高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引导。

③课程体系的完善性有待提高。目前多种教材深浅不一、案例空泛,指导性明显不足,需要尽快完成由自编教学讲义到教学用书的转换,并在此过程中进一步提高教师的理论研究水平。

④学术交流的互动性有待改善。应加强与有关院校之间的互动,取他人之所长,补己之所短,使教学体系更加完善。在本课程发展完善过程中,还需要进一步加强与国外发达国家的学术交流,进一步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国际实践平台和条件,让学生有充分展示的舞台和发展空间。

以上这些问题,既是实践教学中遇到的难点,也是抓住教学改革和建设的突破口。为此,在明确课程定位的基础上,围绕着课程体系、授课内容、授课方式、实践教学、教学条件、教学团队6个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和实践。

二、“风景名胜区规划”课程的定位

课程建设是一项长期工作,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风景名胜区规划”课程的建设目标是:积极创造条件,建成一支教育理念先进、学术和教学水平高、结构合理、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师资队伍,建设一个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课程体系。本课程依托南京林业大学的传统优势以及各类综合创新性研究成果,兼顾宏观与微观,注重生态与人文,走出依托园林学科、借助生态学科和利用实验中心的特色化道路。

①依托园林学科,倡导特色营造与文脉延续。研究乡土植物、乡土材料、乡土景观要素的合理利用,借助园林专业的优势对各类要素进行艺术设计,力求构建和谐自然的地域特色景观,创造出既尊重历史,又满足于时代需要的风景名胜区景观。

②借助生态学科,倡导生态保护与绿色设计。在风景名胜资源保护与开发中,进行自然过程、自然格局与自然景观界面研究,探索生态系统的内在规律,降低规划对生态规律的干扰,确保生物物种的多样性、生物通道的连续性、景观生境的原生性,进而降低风景名胜区未来发展的不确定性。

③利用实验中心,倡导分析科学化与空间动态化。充分利用专业实验中心,借助3S技术开展对风景区资源、游人容量以及生态环境等方面的研究,并借助三维仿真技术力求在课程中倡导分析科学化及空间动态化。

三、“风景名胜区规划”课程的改革探索

(一)课程体系的改革

1.完善课程体系

风景园林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涉及规划设计学、植物学、环境生态学、环境行为学及社会学等知识,其最大特点是强调教学与科研环节的实践能力培养和提高。通过教改项目,在新的教学体系中合理增加课程的课时量和教师数量,进一步突出专业理论基础、生态保护与恢复技术、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及绿色基础设施等内容,体现具有国际视野、本土行动、现代思维的教学特色和“入门感性化、景物直观化、素材综合化、分析科学化和空间动态化”5化法实验教学体系的技术路线[1]。

2.创新教学理念与方法

对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继承的同时要不断创新,步骤上要遵循知识积累的循序渐进原则,方法上要遵循千锤百练与熟能生巧的原则。根据课堂教学、课程设计、专业综合实习和毕业设计等多个实践教学主要环节的特点和教学要求,提倡“四结合”教学法,即与课堂结合、与实验结合、与工作室结合、与竞赛结合,构建由浅入深、抓住核心、突出重点、强调实践、服务社会的创新教育思路[2]。

(二)授课内容的改革

为适应社会需求,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本课程知识模块采取取长补短、功能复杂程度逐渐增加的原则,共分为8个模块,1~7模块为理论部分,第8模块为实践部分,见表1。

(三)授课方式的改革

1.理论讲授与案例分析相结合

针对风景名胜区规划理论比较抽象、涉及面广的特点,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3]。在理论课中引入实际案例,便于学生对理论的理解和掌握。在实践课教学中,采用案例分析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在项目调查、分析、方案制定等各阶段的能力,增强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表 1 “风景名胜区规划”课程模块设计

2.专题互动与综合教学相结合

课程专门设计专题讨论环节,针对有关核心理论和实际问题,采用师生互动、辩论交流的讨论课方式。同时,把教师最新的科研成果置入教学中,借助多媒体手段的运用,与学生互动有如亲临现场的真实感。通过研讨激发学生求知兴趣,锻炼学生对项目的执行能力。

3.提出“做真题”的教学方法

针对风景名胜区规划实践性强的学科特点,充分发挥设计课的教学实践特点,发挥学生的能动性,通过学生对课题的调查、分析、方案设计等各阶段能力的培养,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模拟竞标、课题评审等教学形式的设置,更有利于教学工作的开展。

4.理性分析与空间分析相结合

风景名胜区规划的研究需要更有效地利用先进技术手段。这就要求该课程的教学既要强调奠定扎实的理论功底,又要兼顾动手能力的训练;既要强调对传统理性的分析继承,又要强调对现代科学的空间分析的吸收。因此,要借助“3S”技术的支撑,实现传统理性分析与现代科学的空间分析相结合的教学。

5.教学手段充分运用现代教学技术体系

风景名胜区规划课程教学内容多、信息量大,与实际设计项目结合紧密。提倡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课件制作使课程资源、内容等材料得以系统 、优化 、提炼,其中文字、动画、视景 、插图 、解说 、背景音乐等多种表现手法,生动、形象地展示现代风景区规划设计理念与经典案例等信息,提高学生听课的兴趣、效率和积极性。

(四)实践教学的改革

1.走出课堂,建立多处实习基地

目前学院已建立多处校外风景区实习基地。学生通过实习,可以开阔视野,提高景观美学素养,了解风景区的特点、发展条件和存在的问题,巩固课堂所学理论知识,提高学生深入研究问题的能力和专业思维能力,形成尊重现实、尊重场地自然和人文过程的科学严谨的思维习惯,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调研报告的撰写,提高学生文字表达能力,让学生初步具备风景名胜区规划设计的调研能力。

2.产学研相结合

紧密结合生产实践的项目和科研课题,可以开阔学生视野,扩大学生知识面,培养学生的科研兴趣及创新思维。通过大学生实践创新项目和大学生实验创新项目培养学生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能力,提高综合设计能力[4]。

3.设立教学步骤,完成规划设计

按先易后难、先小后大的知识传授规律,先从单要素布局着手,然后进行总体布局,并在学生中展开讨论和互评;通过课程设计答辩(模拟评审),了解风景名胜区规划程序和方法。培养学生专业调查研究和图文、口头正确表达的能力。通过风景名胜区设计竞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增强学生动手能力。通过相关知识的自学,让学生了解学科前沿动态,对于各类风景名胜区规划设计的相关内容具有综合分析和处理的能力。

(五)教学条件的改革

1.配套实验教材的改革

借助学校图书馆平台,将风景名胜区规划的最新进展和国外原版教材与教学内容引入课堂,拓展学生专业思路,开阔学生面向国际的视野[5]。在使用自编教材的基础上,参考、借鉴其他兄弟院校国家级精品教材,组织并鼓励专业教师编写能反映风景名胜区规划的教学新体系和新方法的高水平教材,巩固与推广教学改革成果。

2.实践性教学环境的改革

学校建有多媒体教室、风景名胜区规划设计教室、园林植物生产实训基地、计算机辅助设计室等设施,基本能满足教学需要,并将在3年内在建成1个风景园林规划实训场地和模型制作实训室。

3.网络教学环境的改革

建立课程网络平台,师生可以通过学院所有多媒体教室、网络机房、办公室和学生宿舍访问教学资源,师生间可以方便地进行网上教学交流。课程网站中教学资源非常丰富,建有精品课程资源库,可实现教学资源共享、网络教学、网上答疑、网上辅导、网上测试等。

(六)教学团队的改革

组建专门的教学团队,设立课程负责人,团队建设中既要尊重教师个人的知识结构和研究方向,又要强化团队合作的互补优势、规模优势和人才优势[6]。组织骨干教师进行课程教学大纲论证和教学方法改革的专题研讨,广泛征求学校督导组意见,为青年教师提供学习、观摩的机会和条件,鼓励青年教师争取和承担教学研究项目。开展科研立项研究,以科研带动教学改革。通过请进来和走出去的方式,动员和支持青年教师参加学术活动,让青年教师深入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促进学科学术梯队的建设。

风景园林专业的快速发展给风景名胜区规划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风景名胜区规划设计人才是对风景园林专业教育永远的挑战[7]。所以,只有以教育改革项目为龙头,以现代教育为理念,以学生的实践活动为背景,全面深入地进行“风景名胜区规划”课程的教育改革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1]王浩.风景园林“五化法”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J].中国园林,2009,25(2):40-42.

[2]刘滨谊.中国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学科专业的重大转变与对策[J].中国园林,2001,17(1):7-10.

[3]唐晓岚.林业院校城市规划专业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10,19(4):11-14.

[4]杜春兰.就社会需求论风景园林教学[J].城市规划,1998,22(3):61-62.

[5]赵锋,徐波.课程社会实践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风景园林专业规划系列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中国林业教育,1998,16(6):37-38.

[6]林广思.论我国农林院校风景园林学科的提升和转型[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3):73-78.

[7]樊保国,李月梅,张永清,等.高校园林专业实践性教学改革的探索与体会[J].中国林业教育,2010,28(6):26-29.

猜你喜欢

名胜区风景园林风景
上饶集中营名胜区
基于地域特征的风景园林设计
马陵山风景名胜区红色文化教育园
对我国风景名胜区资源有偿使用费征收制度的思考
眺望心中最美的风景
风景园林工程施工技术中常见问题思考
GIS相关软件在风景园林中的应用
探讨现代风景园林设计中构成艺术的应用
不可错过的绝美风景
随手一画就是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