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博采众长,剖析自身,塑造特色课堂——北京林业大学城市规划专业“城市经济学”教学内容探索

2011-07-28

中国林业教育 2011年5期
关键词:北京林业大学城市规划基础知识

钱 云

(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北京 100083)

近年来我国城市规划专业教育迅速发展。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0年,中国大陆地区已有超过170所院校设立了城市规划本科专业,在校本科生约25000人。其中,80%以上的学生属于“工学或林业类”培养模式,其教学培养体系主要基于建筑学(以清华大学、同济大学为例)、风景园林(以北京林业大学为例)或土木工程(以武汉大学为例)等相近专业而构建[1-3]。这一培养模式注重学生设计等技术基本功的培养,强调在美学和造型学修养、图面绘制、工程技术规范等方面要有良好的基础,以确保学生毕业后可以较快地“对口适应”以“绘制蓝图”为核心任务的规划实践工作。而另一些则属于“理学或管理类”培养模式,其教学体系由人文地理学(以北京大学为例)或公共管理学(以中国人民大学为例)发展而来,强调学生掌握较为雄厚的自然和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知识,培养对抽象问题的思辨能力,以期让学生毕业后能在较长时间内保持研究能力,逐步深入地适应城市规划中的复杂问题。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城市发展中的问题日趋复杂,城市规划越来越与社会经济运行紧密结合,经济学等社会科学理论对城市规划的指导作用也越来越广泛。基于此,北京林业大学新近修订通过的城市规划专业培养计划,在原有单纯强调设计技能训练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将对城市物质环境设计以外的各种理论和现实问题的认识和分析能力列为学生培养的核心目标之一[4-5]。在新的培养计划中,“城市经济学”课程在第6学期开设,共24学时,是学生入学以来接触的第一门理论性较强、重视培养研究思辨能力的社科类必修课程。由于城市经济学学科范畴极为广博,在实际教学中不可能面面俱到,必须根据工学、林业类城市规划专业学生在修课背景、专业培养目标和专业需求上的特殊性,参考理学、管理类院校教学的优点,对教学内容进行有侧重性的组织和安排。在北京林业大学教改项目的支持下,笔者依托研究团队,主持了该课程教学的一系列实验性的改革,一方面对国内外各校城市经济学的教学内容体系进行总结,另一方面对教学对象的需求进行分析,以期博采众长、剖析自身、塑造特色课堂,实现教学质量的不断提升。

一、国内各院校“城市经济学”教学内容概况

目前,国内各院校城市规划专业的城市经济学教学体系尚不成熟。由于城市经济学本身属于新兴的交叉学科,近年来相关学术探索十分活跃,但对基础知识结构却难以形成共识。据不完全统计,当前仅冠以“城市经济学”或“Urban Economics”为名的中外文教材就有很多个版本,其内容结构往往大相径庭,在教学中让教师和学生均不易把握(见表1)。

在实际教学中,尽管全国城市规划教学专业指导委员会(以下简称“专指委”)已给出了城市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但其内容尚不够详尽,在实际教学中仍需任课教师自主把握的部分较多。目前,国内设有“城市规划”专业的各校在教学内容的设置上一般分为两大类:工学、林业类院校一般以实践性教学内容为主,而其他(包括理学、管理学等)类院校则相对更重视理论性教学内容。

理学、管理类院校的教学以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为代表,在该校“城市经济学”课程内容安排中,关于理论性的“经济学原理”的讲授占到全部课时一半以上,而用于城市各类经济问题的专题性研讨课时则不足一半,除去考试、复习和放假时间,一个学期的课程具体安排共分为13部分(见表2)。

表1 当前常见的各类“城市经济学”课程教材

表2 北京大学“城市经济学”课程内容安排

工学、林业类院校教学以清华大学建筑学院为代表,在课程讲授中完全略去了经济学基础理论的介绍,将全部课时用于介绍和讨论与城市发展和规划相关的各种宏观和专题性经济问题。尤其是对于当前中国快速城市化中出现的热点问题,比如“城市商品住房价格高涨”“城市拆迁与改造”“城市交通拥堵”等,课堂讨论较为充分(见表3)。

通过对比发现,两种教学体系在学生各种能力培养上各有长短。以理论为主的教学体系使学生的相关基础知识扎实,对各类问题尤其是理论问题的发掘和思辨能力较强,但由于教学内容中对城市发展中各类现实的经济问题的介绍和讨论则较为简略,对当前的热点问题也甚少关注,因此不免与现实相脱离,难以激发学生的专业热情和学习兴趣,对未来从事规划实践工作也难以给予直接的帮助。以实践为主的教学体系则对实践问题的探讨能与规划设计课程中所遇到的问题相结合,然而这种教学体系对当代城市规划的多学科特征拓展不够,导致学生对在人文社科方面基础知识体系的了解不够完善,对具体问题的思考也易流于表面而难以深入。因此,较为理想的教学内容体系设置必须注重两种类型的兼顾,努力实现理论与实践教学的平衡。

表3 清华大学“城市经济学”课程内容安排

二、学生对“城市经济学”课程的教学需求

北京林业大学的城市规划本科专业自2007年设立以来,第一届学生已完成了“城市经济学”课程的学习。为进一步完善教学内容体系,笔者对第一届36名学生在开课伊始进行了问卷调查。首先是对学生开始学习该课程面临的主要困难和担忧进行了统计,结果显示有4个方面的问题:①缺少学习兴趣和动力;②逻辑分析能力不足;③相关基础理论知识缺乏;④理论与实践难以结合。其中基础理论知识缺乏被多数的学生(43.06%)认为是首要困难(见图1)。

图1 学生在学习中的主要困难和担忧

笔者进一步对学生在经济学相关方面的基础知识水平进行了解,以A-E共5个档次来衡量:A档为“较系统学习过经济学相关理论或概论课程”;B档为“有过零散学习或自学相关课程的经历(读教材、偶尔听课等)”;C档为“对经济学有兴趣,平时对相关问题常有思考”;D档为“对经济学相关现象关注,平时注意了解相关新闻报道和数据信息等”;E档为“对经济学科和相关现象关注甚少,几乎没有任何概念”。调查结果显示(见图2),5个档次水平的学生比例分别为0.00%,5.56%,16.67%,41.67%和36.11%。由此可见,绝大多数学生在理论基础方面几乎是一片空白,但另一方面也有超过半数的学生在各种相关具体问题上有兴趣或乐于思考,表现出了较高的学习意愿。

图2 学生的基础知识水平分类

调查也对学生最希望重点学习的内容进行了统计,无论是具体的内容类型还是专题版块,每个学生可做出3个选择。结果发现,从抽象分类角度来看(见图 3),对“案例介绍”(70.83%)、“问题讨论”(47.22%)和“政策法规”(29.17%)的选择位列前三位,而“理论和公式”(15.28%)、“概念和定义”(25.00%)则排在最后两位,甚至还不及对“统计数据和图表”的了解(26.39%)。

图3 学生希望重点学习的内容类型

而在具体专题版块方面(见图4),“住房政策与房地产开发”(94.44%)、“土地政策与经济发展”(75.00%)和“城市化与城乡差异”(47.22%)排在前三位。相对而言,这几个专题涉及到我国当前城市快速发展中最为突出和尖锐的矛盾问题,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事实上,在这几部分的教学过程中,课堂讨论也尤为激烈。相对而言,对基础知识类“经济学原理”的选择(30.56%)排在居中的位置,比例明显高出学生们在生活中接触较少的交通和环境等问题。

图4 学生希望重点学习的专题板块内容

总体上看,学生的选择较为显著地体现了“重实践、轻理论”的倾向,也就是说,学生们的总体学习意愿未能对自身理论水平较为缺乏这一问题给予直接的回应。造成这一倾向的原因是长期以来工学、林业类院校的城市规划教学体系的不平衡,即过于依赖规划设计实践课程并以其为主干,其他理论课程处于相对从属地位的状况造成的。当学生在进入3年级以后,规划设计实践主干课程作业题目更为复杂,一般以城市中心区、历史街区的更新改造设计为主题。学生完成作业的过程中,不仅要进行物质环境的创造,同时也必须面对更为复杂的城市经营、管理等一系列问题,因此社会经济分析等视角的运用常常有助于优秀的设计构思的产生。因此,迫于课业压力,大多数学生在学习目的上不得不做出更为现实的选择,即将“城市经济学”课程学习作为完成实践性作业的辅助性学习,期望该课程的学习能为专业主课学习提供更为直接的帮助,因而急于提高对各种实际问题的“分析能力”的培养,而对一些无法直接应用于规划设计实践中的“基础知识”的学习的需求相对不甚迫切。

这一现象的形成主要是学生就业期望多元化的结果。尽管多半就读学生(52.78%)仍期望选择最为“对口”的规划师和设计师为未来职业,但选择从事“其他职业”的比例达到了37.50%。这其中主要包括与专业相近的职业,如教育科研行业、房地产业、公务员等,也包括从事演艺事业、证券投资等与专业完全无关的职业。此外还有9.72%的学生选择“没想好”。

值得注意的是,在未选择将规划设计作为未来职业首选的学生,普遍更重视基础知识的学习而非急于追求“学以致用”。这部分学生中,选择将“基础知识积累”作为首要学习目标的比例达到了48.15%,而选择“拓展视野”和“培养分析能力”的比例则低于平均数,分别为14.81%和37.04%。在所有选择“基础知识学习”的学生中,72.22%都来自这个群体。这部分学生还对基础理论教学提出了更多的期望,比如适当加入对当代城市经济社会研究最新动向的介绍,在一些焦点问题上各种不同观点的讨论等,这些都对教学内容的确定提出了更多元的要求。

三、北京林业大学“城市经济学”教学内容的设置

根据上述对主、客观两方面内容的调查,笔者对北京林业大学城市经济学课程教学内容的设置进行了全面、独特、更符合学生实际要求的安排。设置的原则主要是两方面,一是博采众长,基于工学、林业类城市规划教学体系的特点,适度融入理学类教学的内容,使教学内容更加丰满,对学生的培养也更为全面。二是根据学生的能力现状,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摆脱短期课业压力造成的“重实践、轻基础”的倾向,同时也尽量满足学生们希望重点关注实践问题、特别是社会热点问题的要求。在新的教学内容结构中,全部课时中以近1/3的课时(8个学时)浓缩式讲授经济学基础知识的最核心内容,包括微观、宏观经济学原理,经济学的基本思维模式、研究方法及经济学理论在更广泛领域的应用等;2/3的课时则用于探讨现实问题,特别是社会热点问题,对一些当前的热点问题,如城市土地出让、住房市场与住房政策、城市发展与环境污染等问题给予了重点讨论(见表4)。

表4 调整后的北京林业大学“城市经济学”课程内容安排

总之,课程安排力图实现基础理论和实际问题并重,既避免对过多枯燥理论的一般性介绍,也要实现知识结构体系的完整构建。在讲授课程中,尽量加入大量的案例分析以及图片、图表和数据展示,以帮助学生直观形象地理解一系列较为枯燥的理论;同时,教师将选择一系列当前城市发展热点问题在每节课课堂上展开讨论,并穿插于理论讲授中,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参与讨论,形成良好的教学互动。在教学中最重要的互动环节是对当今社会高度关注的2个城市经济问题开展学生辩论赛,题目分别为“近年来中国城市商品房价格的快速上涨,是市场发展的必然结果”和“以廉租房建设为代表的住房政策的实施,有利于住房市场的持续发展”。学生可在准备的过程中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性的阅读偏理论或实证性的背景资料,从而更好地满足学生们多元的教学要求,鼓励学生独立自主思考和个性化观点的表达。

笔者依托北京林业大学的教学实践,对“城市经济学”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了精细的策划和编排。新的教学内容的选择贯彻了“兼顾理论与实践、适当突出对热点问题的关注”的原则。这样的安排一方面兼顾了工学、林业类和理学类院校教学的特点,另一方面也充分体现了对学生选择的尊重,使教学更好地契合学生的实际需要。

[1]袁媛.对城市规划专业教学的思考[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3,23(4):312-315.

[2]赵万民.城市规划学科办学的地域特色思考[J].规划师,2005,21(7):18-20.

[3]周江评,邱少俊.近年来我国城市规划教育的发展和不足[J].城市规划学刊,2008(4):112-118.

[4]李翅.风景园林类高校城市规划专业教育的特色研究[J].中国林业教育,2009,27(3):16-19.

[5]王静文,李翅.城市发展对我国城市规划新技术与方法的改革探讨[J].中国经贸导刊,2010(12):91.

猜你喜欢

北京林业大学城市规划基础知识
欢迎订阅2023年《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年总目次
新形势下的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
清律的基础知识
浅谈基于低碳、生态导向的城市规划
新形势下的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
How to Understand the Story of an Hour Using Id, Ego and Superego
生态景观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探索
Pilot Study fo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oliteness and Prosodic Features
掌握基础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