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林业院校大学生自主学习状况的调查与分析——以北京林业大学为例
2011-07-28吴成亮陈思琪
吴成亮 陈思琪
(1.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北京 100083;2.北京林业大学社会林业研究中心,北京 100083)
自主学习是指学生在内外动机的激发下,在学习过程中主动进行目标设定、内容选择、计划安排、方法使用、时间管理、环境营造等学习活动,以及对学习结果进行积极的意志控制、情绪调节、学习检查、总结、评价与强化的学习活动[1-2]。美国教育心理学家经过研究指出,在半个世纪前,人们从大学毕业后,大约有70%的所学知识可以运用到其退休,而在当今,这个数字缩减为2%[3]。因此,随着人类社会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和信息社会,为了应对新时代知识和信息日新月异的变化,大学生不能过于依赖课堂教学和教师讲授的学习方式,而要学会自主学习,树立终身学习和自主学习的观念。
笔者在北京林业大学人文社科振兴计划项目资金的资助下,以北京林业大学(以下简称“北林大”)为调查样本,进行了高等林业院校学生自主学习状况的问卷调查。本次调研共发放调查问卷180份,回收165份,剔除一题多选、问卷未做完、所有题项答案一致等无效问卷,最后获得的有效问卷为154份。对调查结果,运用SPSS18.0进行了统计和分析。
一、大学生自主学习调查内容的确定
自主学习的思想萌芽可追溯到远古时期。苏格拉底认为,教师的任务并不是创造和传播真理,而是要做一名“知识的助产婆”,激发学生的思维,使之主动寻求问题的答案[4]。在《论语》的《为政》中,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强调的是通过在学习中的思考来取得进步[5]。
当前,国内的学者和教育学专家对自主学习已经开始了专门性的研究,例如,江苏省开展的“教师指导下的学生学习教学模式的研究”,福建省开展的“指导—自主学习”教改实验等[6-7]。在前人研究和实践的基础上,笔者采用专家咨询法,确定了大学生自主学习状况调查的内容,包括学习动机、学习设置和自我调节3个方面。调查问卷共设30个问题,每个问题采用Likert量表的5级记分制,即选择“完全不符”记1分、“基本不符”记 2分、“有点符合”记3分,以此类推,每题最高得分不超过5分;自主学习的总维度得分在30~150分之间,得分越高表明大学生的学习自主性越强。其中,在学习动机方面设8题,总分值在8~40分之间;在学习设置方面设10题,总分值在10~50分之间;在自我调节方面设12题,总分值在12~60分之间。
二、大学生自主学习总体水平的调查与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详见表1),北京林业大学被调查学生自主学习的平均得分为102.47,平均得分率为68.31%,这说明其自主学习处于中等偏上水平。此外,在学习动机、学习设置、自我调节方面的平均得分分别为28.47、32.92、41.03,平均得分率分别为71.17%、65.83%、68.38%,可见被调查学生在学习动机方面情况最好,而在学习设置方面表现最差。这说明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在学习目标和内容的选择、学习活动的安排规划以及利用学习策略进行学习等方面主动性不强,对专业学习没有合理和主动的规划与安排,自我设定学习计划的自主性不是很高。
表1 大学生自主学习的总体水平
三、大学生自主学习的差异性调查和分析
(一)大学生自主学习性别差异性调查和分析
对不同性别大学生自主学习总体水平的差异数据(详见表2),笔者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方法进行了差异检验。统计结果显示(详见表3),在自主学习总体水平上,男生与女生存在显著差异,女生优于男生;同样,在学习动机、学习设置和自我调节3个方面,男生与女生也都存在显著差异,女生优于男生。从校方的反馈信息看,女生的学习成绩好于男生。在大部分专业的成绩排名中,排在前几名的基本都是女生,也证明了这一点。这除了因为女性在细致思维能力、记忆力、语言能力和自控能力等方面均高于男性之外,更为重要的一个原因是近年来我国高等林业院校总体的就业情况不容乐观,再加上就业过程中仍然存在性别歧视现象,女生进入社会后面临的生存压力要大于男生,所以在校女大学生在学习中更加注重努力学习,以提高自身的竞争力。
表2 不同性别大学生自主学习总体水平的差异
表3 不同性别大学生自主学习总体水平的ANOVA方差分析
(二)大学生自主学习年级差异性调查和分析
对不同年级大学生自主学习总体水平的差异数据(详见表4),笔者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方法进行了差异检验。统计结果显示(详见表5),在自主学习总体水平上,不同年级大学生存在显著差异,其中大学1年级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最高,2年级和3年级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持续下降,但4年级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又有所回升;在学习动机、学习设置、自我调节3个方面,也存在同样的规律。这是因为1年级学生刚进入大学,在新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方式下,在各方面都表现出较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能够把主要精力放在学习上;随着对大学环境的逐渐适应,大学生对所学专业也逐步有所认识和了解,一旦发现所学专业不是自己所感兴趣的,专业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就随之下降;而到了大学4年级,就业压力逐渐显现,大学生意识到要为今后的就业进行知识储备,尤其是很多学生开始准备报考研究生,于是大学生对学习的重要性有了新的认识,在市场需求对大学生的知识要求的引导下加强了自主学习,所以4年级学生的自主学习水平有所回升。
表4 不同年级大学生自主学习总体水平的差异
表5 不同年级大学生自主学习总体水平的ANOVA方差分析
(三)大学生自主学习生源地差异性调查和分析
对不同生源地大学生自主学习总体水平的差异数据(详见表6),笔者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方法进行了差异检验。统计结果显示(详见表7),在自主学习总体水平上,不同生源地大学生存在显著差异。这说明学习的主动性因学生生源地的不同而不同。农村生源学生的平均得分低于城市和乡镇生源的学生,乡镇生源学生低于城市生源学生。这主要是由于不同生源地中学的办学条件不同,所以来自城市、乡镇、农村的学生在综合素质方面以及对学习的认识、安排方面都存在差异。此外,由于农村生源学生的生活压力相对较大,所以兼职情况较多。这也导致了其在自主学习总体水平上与其他生源地学生存在显著差异。
表6 不同生源地大学生自主学习总体水平的差异
表7 不同生源地大学生自主学习总体水平的ANOVA方差分析
(四)大学生自主学习学院差异性调查和分析
北京林业大学是以林学、生物学为特色的农、理、工 、管 、经 、文 、法 、哲、教相结合的多科性协调发展的全国重点大学,现有13个学院。对不同学院大学生自主学习总体水平的差异数据(详见表8),笔者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方法进行了差异检验。统计结果显示(详见表9),在自主学习总体水平上,不同学院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是不同的。其中,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园林学院和林学院学生的平均得分较高,自主学习水平较高,自主学习能力相对较强。这是由北京林业大学以林学、生物学为主的办学特色所决定的。通过查阅学校每年各专业的招生分数线,笔者发现,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园林学院等设置的专业大多是学校的热门专业,每年的招生分数线都比较高,竞争较为激烈,所以学生在专业学习中所反映出的学习自主性强于其他学院。
表8 不同学院大学生自主学习总体水平的差异
表9 不同学院大学生自主学习总体水平的ANOVA方差分析
四、对策与建议
(一)广泛开展大学生自主学习评价,了解大学生自主学习的现状
通过对大学生自主学习状况的调查与分析可以发现,总体来说高等林业院校大学生自主学习的状况并不令人满意。因此,高校应把了解和掌握大学生自主学习状况作为长期的工作和重要的任务,持续进行动态监测;要鼓励大学生开展自我省察,分析自己的学习心态是依赖性更强还是自主性更多、是善于投入学习还是厌倦学习,以及考察自己多年来形成的学习方式是否科学和学习能力是否有所提高;要对大学生自主学习状况广泛开展评价和总结,并随时针对发现的问题提出解决对策。
(二)根据社会需要,培养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1世纪是信息化时代、知识经济时代,新时代对教育特别是学习的最大影响就是终身学习观念的建立。调查结果显示,高等林业院校大学生的自主学习仅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因此,高校应引导和督促大学生以社会需要为导向,学会正确地自我设定学习动机、有效地进行学习设置和学习调节,从而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主动发展自我,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三)开展差别化辅导,优化学生的自主学习
调查结果显示,当前高等林业院校大学生呈现非常明显的差异性,不同性别、不同年级、不同生源地和不同学院学生的自主学习状况具有显著差异,而且在学习动机、学习设置和学习自我调节等具体方面也呈现出明显的不同。因此,高校应根据大学生显著的差异性特点,开展差别化辅导,实现“有教无类”,优化学生的自主学习。
(四)不断完善学科建设,激发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
调查结果显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学生具有浓厚的学习兴趣,其自主学习状况就会不断改善。因此,高校应不断完善和加强专业学科建设,革新当前的教育环境,拓展专业口径,淡化专业界限,调整专业课程设置体系,让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在学年之间、学期之间、专业之间自由地选择学习内容,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庞维国.自主学习——学与教的原理和策略[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2-11.
[2]王先亮.大学生自主学习的评价研究[D].南京:东南大学,2006.
[3]庞维国.90年代以来国外自主学习研究的若干进展[J].心理学动态,2000(4):12-16.
[4]韩喆.大学生自主学习现状调查及干预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9.
[5]论语[M].梁知,注评.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3:16-17.
[6]肖永松.初中学生学习自主性及其发展的研究[D].重庆:西南师范大学,2002.
[7]赵秋利.大学生自主学习现状及指导策略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