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丽市清洁针具交换工作进展及成效
2011-07-21张苗云李双花
张苗云,李双花,谢 磊
(云南省德宏州瑞丽市防艾局,云南 瑞丽 678600)
瑞丽市位于云南省西部,三面与缅甸东北部地区接壤,国境线169.8千米,两国边民自由通婚、通亲、互市,年出入境流动人口约600万人次以上。自1989年10月瑞丽市从静脉吸毒人群中检测出首例HIV感染者以来,HIV在高危人群中蔓延,且尤以共用针具静脉吸毒径传播途为甚。瑞丽市于2008年12月启动中澳针具交换项目,2009年2月又启动了中澳跨国境针具交换项目;现将相关情况总结报告如下。
1 具体做法
1.1 设立清洁针具交换服务站
在瑞丽市防治艾滋病局的指导下,设立10个以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为中心的中澳项目针具交换服务站点,聘用15位中国籍外展服务人员、3位缅甸籍服务人员,负责针具的发放、回收、记录与日常管理工作。
1.2 开展针具交换
在相对固定的地点、相对固定的时间,向静脉吸毒人群发放与回收一次性使用针具,同时开展安全套的发放及登记、统计工作。
1.3 宣传教育
采用傣语、景颇语、汉语、缅语等多民族语言及电视、广播、宣传栏、宣传画、宣传物品等形式,宣传远离毒品、关爱生命、杜绝共用针具吸毒等知识,以达到遏制HIV经静脉吸毒途径传播的目的。
1.4 HIV检测
采集各类高危人群与哨点监测人群的静脉血,分离血清,进行HIV抗体初筛检测。
1.5 成效评价
对中澳针具交换工作启动前后的静脉吸毒人群与其它高危人群HIV阳性检出率进行比较,方法采用χ2检验。
2 结果及成效
2.1 开展针具交换服务情况
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共发放针具257827具,回收137587具,回收率为53.36%,累计服务1793人,人均发放针具143.80具,年人均发放针具71.90具,月人均发放针具5.99具。
2.2 高危人群HIV检测结果
1989年~2010年检测其它高危人群158856份,检出HIV抗体阳性4209份,阳性检出率为2.65%[1]。检出HIV抗体阳性2175份,阳性检出率为17.77%。静脉吸毒人群与其他它危人群 HIV阳性率有统计学意义(χ2=12.47,P<0.01),见表 1。
2.3 针具交换推广前后IDU人群HIV阳性检出率比较
实施针具交换推广工作后,IDU人群HIV阳性检出率由实施前的19.24%下降至11.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见表2。
3 讨论
表1 瑞丽市1989年~2010年IDU人群与其它高危人群HIV阳性检出率比较
表2 瑞丽市针具推广前后静脉吸毒人群HIV阳性检出率比较
3.1 瑞丽地区HIV流行态势及其危害
1989年瑞丽市首次从静脉吸毒高危人群中检出 HIV感染者以来,HIV在瑞丽地区高危人群中的流行态势呈逐年上升趋势,且以在静脉吸毒高危人群中的流行为甚[1],并明显呈现出 HIV的传播由高危人群向普通人群扩散的态势。1989年~2010年检测结果提示,IDU人群HIV阳性检出率平均为17.77%,明显高于其它高危人群HIV阳性检出率(2.65%),静脉注射吸毒是瑞丽市HIV流行的主要危险因素。部分监测资料表明[2]:静脉吸毒人群中的HIV阳性检出率最高达61.65%(82/133),其它高危人群中的HIV阳性检出率最高达11.02%(180/1633)。这一结果显示:HIV在瑞丽地区的流行,已不再是一个单纯的医学问题,而是一个影响当地社会发展、经济繁荣的社会问题。
3.2 瑞丽市针具交换工作成效评价
实施针具交换前IDU人群HIV阳性检出率为19.24%,实施针具交换后阳性检出率为11.26%,这一结果显示:在静脉吸毒人群中推广实施针具交换是控制HIV经静脉吸毒途径传播的有效干预策略和方法。
3.3 开展综合性HIV预防控制工作的建议
HIV/ AIDS预防控制工作,是一项社会性强、技术性高、利国利民、任重道远的政策性工作[3]。必须从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三个环节着手。因此,在今后的艾滋病防控工作中,应在大力开展远离毒品、关爱生命、禁毒防艾、提高其自我防护意识和能力的宣传教育基础上,继续加大实施抗病毒治疗、针具交换、安全套发放、美沙酮维持治疗等综合性预防控制工作模式的力度和覆盖面,且尤应以低收入和低文化程度的静脉吸毒人群为重点。
包括针具交换在内的HIV /AIDS综合性预防控制工作模式,不仅针对HIV阳性感染者,还面向社会边缘人群,触及社会敏感问题。因此,必须依托政策支持、技术支持和全社会的参与,才能达到有效遏制HIV流行的目的。
[1]杨映全,段一娟,李洲林,等.云南省瑞丽地区医院HIV哨点监测分析[J].中国艾滋病性病(增刊),1999:38.
[2]谢寿桥,尹正留,王瑞国,等.瑞丽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志——艾滋病调查监测[M].瑞丽:德宏民族出版社,2011:116-123.
[3]潘 虎,蒲虹波,唐思富,等.洪江区艾滋病防治模式探讨及效果评价[J].中国艾滋病性病,2007,13(6):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