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1998~2009年国内信息素养研究论文计量分析

2011-07-21

图书馆学刊 2011年8期
关键词:论文素质教育期刊

杨 行

(苏州大学,江苏 苏州 215123)

杨 行 女,1990年生。本科在读,已发表论文两篇。

“信息素养(Information Literacy)”一词最早由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Paul Zurkowski于1974年首次提出,并将其概括为“利用大量的信息工具及主要信息源使问题得到解答的技术和技能”[1]。1989年美国图书馆协会的“信息素养总统委员会”在报告中指出:“一个具有信息素养的人,必须能够认识到何时需要信息,并具有检索信息、获取信息、评价信息和有效利用信息的能力。”[2]到了20世纪90年代末期,关于信息素养的定义往往更倾向于定位获取、分析评价、加工利用、交流共享、安全保护等信息能力的综合性。信息素养作为一种高级的认知技能,同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一同构成了人们知识创新和如何学习的基础,成为数字时代人们融入社会的先决条件,也是人们生存和发展的必备能力。关于信息素养的研究引起了众多学者和机构的广泛重视。

国外的信息素养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80年代多是对信息素养内涵与定义的探讨,20世纪90年代更多的则是对信息素养评价与标准的研究,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关注信息素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相比之下,我国的信息素养研究起步较晚,1995年才发表了第一篇关于信息素养的研究论文[3],最初也多是建立在国外相关理论成果基础之上的研究,整体的研究思路基本上与国外相一致。

笔者采用文献计量学的理论与方法,拟对近12年(1998~2009)CSSCI来源期刊中有关“信息素养”问题的论文进行统计分析,在全面了解国内信息素养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总结其研究现状和不足,以期为今后的研究提供参考。

1 数据来源

笔者以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hinese Social Science Citation Index,CSSCI)来源期刊作为数据来源,以1998~2009年为时间范围,“信息素养”和“信息素质”作为检索字段,去掉重复文献及其他会议公告等,最后检索到相关文献共794篇。

2 研究结果

2.1 发文年代分布

国内信息素养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发展至今总体呈明显上升趋势(如图1实线所示)。1998~2002年期间信息素养研究论文呈指数增长的态势,发文总量占文献总数的17.88%;2003年开始进入稳定增长阶段,到2007年底,发文总量占到了57.93%;2008~2009年论文数量在经过2007年的发文高峰后有所回落,从图1中的虚线走势可以看出受基金项目资助的论文数量大致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也就是说信息素养问题的研究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和关注,2007年和2008年尤其明显。因此笔者认为,国内的信息素养研究从2008年开始逐渐进入成熟期。

图1 1998~2009年国内信息素养研究论文年代分析

2.2 基金项目资助

图1(虚线)所示即是所涉及基金项目的年代分布,其发展趋势与信息素养研究论文发表量的分布大体一致,尤其是2006年以后,基金项目数量明显增多,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国内信息素养研究的发展与成熟。

此次调查中受国家基金项目(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国家社会科学、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等基金项目)资助撰写的论文共有31篇,受省部级基金项目资助撰写的论文共有61篇;还有47篇论文获得市级及市以下级别基金项目资助。794篇论文中共有139篇涉及到相关的基金项目,仅占论文总数的17.5%。可以说,信息素养领域基金项目研究所占的比率还是较少的。信息素养涉及社会各个阶层,是信息时代全民必备的生存能力之一,对信息素养的深入研究也是提高国民信息素养的根本前提,需要社会各界人士的共同努力与大力支持。

2.3 期刊分析

本次笔者统计的794篇论文分布在107种期刊上,从表1可以看出,载文量在12篇以上的20种期刊中3/4为图书情报学期刊,其余都是教育学期刊。79.1%的信息素养相关论文都集中在这20种CSSCI源期刊中,无论从载文量上还是载文期刊的类别上都呈现出集中分布的态势。20种期刊中有17种属于图书情报学或教育学领域核心期刊,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说明国内信息素养研究论文具有较高的质量。

表1 期刊分布

2.4 著者分析

除1篇文献的作者不详外,其他793篇文献若只统计第一作者,共涉及698人。若包括第二、第三作者在内,共涉及1099人。笔者对这793篇论文的1099名作者进行统计分析,出现11次的仅有1人(孙平);出现10次的也仅有1人(陈文勇);出现8次的有两人(曾晓牧、杨晓光);出现7次的有1人(孙建军);出现6次的有1人(易斌);出现5次的有5人(宋琳琳、成颖、赵静、周凤飞、张士靖);出现4次的有9人(王朴、王佑镁、刘鹂、刘梦溪、彭奇志、徐益、张贵荣、张静波、郑建明);出现3次的有22人,出现2次的有78人,仅出现过1次的有981人,占总人数的89.3%。笔者统计得出,共有21个作者发文量在4篇以上,即1.8%的作者发表了占总文献量14%的论文,表明这20个人属于信息素养研究领域的高产作者。

笔者还分析了样本论文的合著情况,793篇论文中,两人合著有227篇,合著率达28.6%;3人以上合著的有108篇,合著率达13.6%,其中5人合著有3篇,6人合著有4篇,合著率分别为0.4%和0.5%;独撰的有458篇,占总数的57.8%。此外,笔者还注意到,合著论文中仅有5篇论文由中外作者合著。

2.5 来源机构分析

笔者在只考虑第一作者来源单位的情况下(合并重复出现的情况,如清华大学与清华大学图书馆),除了12篇论文的作者单位不详外,共有867个来源单位。其中共有23个单位发文量在6篇以上,发文总量为230篇;即2.7%的发文单位发表了占总文献量29%的论文,表明这23个单位属于信息素养研究领域的高产机构。具体分布如下:武汉大学(23篇);南京大学(16篇);清华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15篇);北京大学和吉林农业大学(13篇);北京师范大学(12篇);华中师范大学(11篇);东北师范大学(10篇);江南大学(9篇);华东科技大学、陕西师范大学、韶关学院和宁夏大学(8篇);天津工业大学、西北师范大学、宜春学院、浙江师范大学和中山大学(7篇);浙江大学、淮阴师范学院和广州医学院(6篇)。结合前文的高产著者分析,笔者发现清华大学、吉林农业大学、武汉大学、南京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北京大学等高校都存在信息素养研究的学者群,如合著达8篇文章的清华大学图书馆学者孙平和曾晓牧,合著达7篇的吉林农业大学图书馆学者陈文勇和杨晓光。逐渐壮大的信息素养研究队伍对我国信息素养研究走向成熟起到了关键性的推动作用。

另一方面,笔者统计得出,794篇论文样本中共有295篇由图书馆等信息服务机构的人员撰写,占文献总数的37.2%;374篇由高校学者撰写,占文献总数的47.1%。12年来仅有3篇文章由电信公司或通信设备公司信息中心人员撰写[4-6]。说明信息素养受到了国内学者,尤其是图书馆界和高校学者广泛的关注,但企业范围内专业人员的信息素养研究还有待加强。

3 研究主题

笔者统计得出794篇论文共有747个关键词,合并重复出现的情况后(如文献检索、文献检索、文检课等),具体分布情况如下:565个关键词仅出现1次,90个关键词出现两次,频次为3的有29个关键词,频次为4的有18个关键词,频次为5的关键词有10个,有7个关键词出现7次,出现频次较高的有:信息素养(287次);信息素质(191次);信息素质教育(104次);图书馆(76次);大学生(69次);文献检索(68次);高校图书馆(64);信息技术(42);信息素养教育(39);素质教育(31次);信息能力(28次);教育信息化(27次);信息技术教育(23次);信息意识(22次);高等教育(16次);教师、图书馆员(15次);网络环境、在线信息素质(13次);教育模式、高校教师(11次);用户教育、课程整合、中小学教师、信息教育(10次);中小学生(9次);数字图书馆(8次)。

在以上关键词频次统计分析基础之上,结合相关论文的摘要和主要内容,笔者总结归纳出近12年来国内信息素养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3.1 信息素养定义与内涵研究

广义的信息素养是信息意识、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的有机整体[7];而狭义的信息素养仅指信息能力,信息能力又具体包括信息定位获取能力、信息分析评价能力、信息加工利用能力和信息安全保护能力。20世纪90年代末以后,对于信息素养的内涵往往更倾向于能力的综合性,充分体现了信息素养内涵“能力观”的实质[8]。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技术的更新,信息素养的内涵将不断得到发展和延伸,网络环境[9]、Web2.0[10]时代下的信息素养也逐渐成为国内研究的热点问题。

3.2 信息素养评价与标准研究

2000年以后我国学者开始重视信息素养的标准与评价研究,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国外信息素养评价指标[11]、方法的比较研究[12]、国内标准制定的方法[13]与原则研究[14]、评价标准实证研究[15][16]。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出现了很多不同群体信息素养评价体系的实证研究,关注较多的有大学生、中小学生、教师、图书馆员的信息素养评价标准,这部分学者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对所提标准进行实践性的验证与修改,具有很强的操作性与参考性,值得更多的学者作进一步深入的探讨。

3.3 信息素养现状及对策研究

国内学者对我国社会各界人士,包括中小学生、大学生、教师、图书馆员、信息管理人员[17]以及其他领域的专业人士甚至新时代农民[18]的信息素养现状及培养都作了较为全面的探讨。据笔者统计,这部分文献共182篇,占到了文献总量的21.24%。此外笔者还发现,进入21世纪以来,对于高校学生的信息素养研究呈逐年上升的态势,到2009年底,相关文献占到了文献总量的近1/5。以上数据表明,信息素养作为当代大学生终身学习、自主学习、创新学习的根本前提,其信息素养状况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3.4 信息素质教育理论研究

国内学者对信息素养和信息素质教育理论的研究最为关注,共有282篇文献,占文献总数的32.9%,并且其中有近30篇的文献比较探讨了国外的信息素养与信息素质教育,说明我国信息素质教育的研究过程中很好地借鉴了国外的理念与模式。从“教育模式”(8次)、“在线信息素质”(13次)、“馆员——教师”(5次)等关键词的出现频次可以看出,目前国内学者讨论较多的信息素质教育模式主要有:在线信息素质教育模式[19]、I-skill cycle循环模式[20]、PBL(Problem-based Learning)模式[21]以及馆员——教师协同教学模式[22]等。

3.5 信息素质教育实践研究

关于信息素质教育的实践一直是国内信息素质研究人员的重点,尤其是在2003年以后,研究文献数量明显增多。从“文献检索(课)”(45次)、“信息检索(课)”(16次)“文检课”(7次)等关键词不难看出,国内研究较多的,也是国内高校应用较多的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传统方式主要是开设文献检索类的课程。而在关注国内信息素质教育实践的文献中,有20篇文献比较分析了信息化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澳大利亚的信息素质教育实践形式,并根据他们的有效经验提出相应的改革措施,如建立在线信息素质教育平台[23]和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24]等。信息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的齐头并进,有力地推动了我国信息素质研究领域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3.6 信息服务机构与信息素质教育

国内的学者同样也注意到了图书馆这类信息服务机构在信息素质教育实践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共有105文献探讨了信息服务机构用户教育的重要职能。其中高校图书馆开展用户教育的传统形式主要有新生入馆教育、开设《文献信息检索课》和举办各种数据库利用专题讲座等[25];而未来的信息素养教育也离不开图书馆的效用,比如孙建军和李君君在《基于图书馆员——教师合作的信息素养教学模式》[26]一文中探讨了“馆员——教师”的合作教学模式。此外,从“数字图书馆”(8次)、“复合(型)图书馆”(3次)、“现代(化)图书馆”(2次)、“研究型图书馆”(1次)这些关键词出现的频率可以看出,国内学者越来越认识到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对信息素养研究成熟与发展的重要作用。

4 研究特点

通过对1998~2009年间信息素养相关问题的论文进行文献计量分析,笔者探讨了我国信息素养研究领域文献数量的增长规律、基金项目资助情况、期刊分布状况、高产著者和机构,并结合论文的关键词、题名和摘要总结分析了国内信息素养问题的研究特点。具体表现如下:

4.1 增长性

从文献的年代分布来看,该领域的研究总体呈上升态势,1998年以来一直处于不断增长的阶段,2007年发文量突破100篇;2008年以后我国信息素养研究逐渐从蓬勃发展期转而进入成熟期。

4.2 集中性

首先体现在文献的期刊分布上,载文量在12篇以上的20种期刊均为图书情报学或教育学期刊,18.7%的期刊发表了79.1%的信息素养研究论文;其次从发文机构来看,23个高产机构均为国内高校,呈现明显的集中态势。以上数据说明,我国的信息素养研究受到了国内图书馆界和教育学领域广泛的关注。

4.3 发展性

从国内信息素养研究领域的主要内容看,信息素质教育理论研究和信息素养现状及对策研究一直是国内学者关注的重点内容,近年来对于信息素质教育实践的实证性研究和信息服务机构,尤其是图书馆用户教育的研究也逐年增多,在利用数字图书馆、现代化图书馆来培养提高用户信息素养方面的研究也逐渐成为国内研究的热点,在线信息素质教育(在线教育、在线评估)、信息共享空间、学科馆员与教师协同合作等也逐渐成为国内学者探讨较多的用户教育形式。

4.4 局限性

目前国内信息素养研究还局限在图书情报学和教育学这两个学科领域内,缺乏其他学科的参与和融合;基金项目资助还有待提高,需要社会各界人士的鼎力支持来推动信息素养领域的理论和实践研究;从论文作者来看,高产作者还较少,虽然也有一定的学者研究群,但核心的研究队伍还有待扩展;合作研究方面也有所欠缺,3人以上的合著研究比例明显偏小,跨学校、跨学科的合作研究更少;中外合作方面也极度欠缺。笔者认为,信息素养是关乎全世界人民发展的问题,合作研究是未来信息素养问题研究的必然趋势;国内的信息素养研究尤其需要加强与国外学者的精诚合作,从而将我国的信息素养研究发展到更宽更广的平台上。

5 结语

通过对近12年来(1998~2009)CSSCI收录的信息素养相关论文进行多角度分析,总结出国内信息素养领域的研究具有增长性、集中性以及发展性的优势,同时在基金项目资助、合作研究等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同时研究方法也存在一定的不足,如研究样本仅选取CSSCI中收录的期刊载文,不够全面;仅从关键词词频的角度讨论了近年来的热门主题,而没有对主题研究作深入细致的探讨,这将是笔者今后进一步研究的重点。

[1]Paul G.Zurkowski.The Information Service Environment:Relationships and Priorities.National Commission on Libraries and Information Science,1974(11)ED100391.

[2]Presidential Committee on Information Literacy:Final Report,1989-01-10.

[3]金国庆.信息社会中信息素养教育概述[J].图书情报工作,1995(6):52:55.

[4]赵定垚.论信息工作者的信息素养[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99(1):135-138.

[5]卢胜煜.台湾电信员工信息素养[J].图书馆,2005(3):25-28.

[6]成莲花.专业知识对提高馆员信息素养的重要性[J].教育信息化,2006(4A):57-59.

[7]邹志仁.试论大学生的信息素质教育[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0(3):55-57.

[8]杨晓光.信息素养内涵剖析与评价[J].情报资料工作,2004(5):17-19.

[9]王进,杨勇.网络环境下用户信息素质教育[J].情报资料工作,2001(11):1146-1148.

[10]张静波.Web2.0时代的信息素养能力[J].图书馆杂志,2008(1):58-61.

[11]王静.美国加州州立大学信息素养评价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2005(3):93-96.

[12]张士靖,刘娜,谢志耘.一个独特的大学生信息素质评价案例——美国加弗大学信息素质评价方法探析[J].图书馆论坛,2008(4):13-16,23.

[13]彭瑞霞,赵庆刚.以回归分析法构建教师信息素养评价体系[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6(3):114-118.

[14]钟嘉鸣,祝庚,叶丽娟.信息化进程中高校信息素养指标评价体系的分析与设计[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7(4a):21-23.

[15]詹步强.大学生信息素养教学体系实施效果评价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9(6):25-28.

[16]陈延寿,张伟丰.大学生信息素质评价因素实证研究[J].情报杂志,2008(4):151-153.

[17]Horton,Forest Woody,邱晓琳.信息素养和终身学习领域的图书馆员和其他信息专业人员的职业和专业发展机会与挑战[J].图书情报知识,2009(1):9-10,62.

[18]余姣萍,徐阳奎,段尧清.我国中部地区农民信息素质调查分析及对策研究——基于湖北省部分调查数据的分析[J].图书情报知识,2007(5):46-49.

[19]宋琳琳,李海涛.英国国家在线信息素质教育平台VTS的构建与启示[J].图书情报知识,2008(3):92-97.

[20]贾树文,马秀峰.应用I-skills cycle循环模式培养大学生的信息素养[J].现代教育技术,2008(8):34-37.

[21]易斌.谈PBL模式在高校信息素质教学中的应用[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8(10):95-97.

[22]王蘋.馆员——教师协作的信息素质教育及思考[J].情报资料工作,2009(6):104-107.

[23]李武,张春红,卢振波.在线信息素质教育的框架体系及其实现[J].图书情报工作,2005(4):71-73,103.

[24]成俊颖.构建信息素质教育的辅助平台——复旦大学江湾校区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软环境构建设想[J].图书馆论坛,2008(2):147-149.

[25]徐庆宁,孙洁.高校图书馆信息用户教育现状及特征分析[J].图书馆杂志,2003(3):51-55.

[26]孙建军,李君君.基于图书馆员——教师合作的信息素养教学模式[J].图书馆杂志,2006(10):64-68.

猜你喜欢

论文素质教育期刊
期刊更名启事
期刊简介
大学素质教育的实施策略
期刊问答
论美育中的音乐教育与素质教育中的音乐教育
如何有效渗透素质教育理念
下期论文摘要预登
下期论文摘要预登
下期论文摘要预登
素质教育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