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相平板式TFPM正弦波驱动研究
2011-07-20王焕新史仪凯崔文峰
王焕新,史仪凯,崔文峰
(西北工业大学,陕西西安710072)
0 引 言
1986年德国Herber Weh教授提出了一种横向磁场永磁电机(Transverse Flux Permanent-Magnet Motor,以下简称TFPM)结构思想,TFPM经历了各种改进,至今已经出现了大功率三相轮毂式外转子TFPM、两相聚磁式 TFPM[1]等几种类型,但依然存在漏磁大、结构复杂、加工工艺要求高的问题。本课题组提出一种小型四相平板式TFPM[2],如图1所示,与传统电机相比,具有以下特点:电路结构和磁路结构无耦合,结构模块化,四相之间完全独立控制,低速性能好,单相控制简单,易于实现。
图1 四相平板式TFPM样机
目前,四相平板式TFPM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电动机的结构和磁场分析方面[3],对电动机控制系统的研究仅停留在可以运转的基础上,很少涉及电动机运转的平稳性、转矩脉动以及转换效率。
本文通过对四相平板式TFPM空载反电势的分析,在综合四相平板式TFPM电机模型的基础上,采用正弦波(SPWM)[4]驱动方式,单独设计四相平板式TFPM驱动系统,完成整个系统的实验研究。
1 SPWM方法的建立及实现
用一台800 W直流电机作为原动机,带动样机转子旋转至额定转速120 r/min,实际测出四相平板式TFPM的空载反电动势,如图2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出,TFPM空载反电势近似于正弦波。因此,电压采用正弦波驱动将比PWM能更好地适应该四相平板式TFPM的驱动,同时电流波动、转矩脉动[5]都将减小,有利于电机转换效率的提高,降低绕组的谐波损耗。
图2 四相平板式TFPM空载反电势
综合上述原因,本文采用正弦波脉宽调制SPWM对四相外转子平板式TFPM进行控制,并设计相应的驱动电路,并通过以DSP为控制器的数字控制策略,保证快速的控制系统实时响应,充足的接口,进而发挥电机的最优性能。
SPWM是一种调制波为正弦波、载波为三角波或锯齿波的脉宽调制法,在PWM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占空比变化,得到的一组幅值相等而宽度不等矩形波。其特点是通用性强、控制调节性能好。实验利用载波为半波三角波的三阶SPWM逆变器,即以半波三角波为载波的规则采样法作为SPWM波形的开关点算法,以正弦波为被调制波,它包括+E、0和-E三个电平,因此称作三阶,其频率与载波相同。衡量SPWM的参数有调制度 M[6]、载波比 N、载波频率fc,其生成原理如图3所示。
图3 SPWM生成原理
经过对图3的分析,则载波频率为:
式中:tc为载波周期。在图3中,由正弦波和载波三角波围成的阴影部分的面积:
式中:ωr为需要调制的正弦波角频率;tq为采样周期。为了输出正弦SPWM波,必须将图3的阴影面积转换为面积相同、幅值相等矩形脉冲波,因而需要对式(2)进行离散化处理,并对PWM的幅值进行标准化。令幅值为1,得到求占空比q的表达式:
式中:q为占空比;ts为正弦波周期;I为当前第I个PWM脉冲波;N为一个正弦波周期共需要N个PWM 脉冲,I∈[0,N]。
在程序中可通过输入I值和N值,通过式(3)可计算当前时刻SPWM波的占空比。
2 四相平板式TFPM的驱动
四相平板式TFPM驱动控制系统首先由DSP主控器发出信号,经过光电隔离送入至四相功率逆变器,最后驱动电机进行起动、加速、减速、停止以及反转等动作。考虑到样机的各相的定子、转子相对位置错开1/4个极距(45°电角度)以及各相绕组电流在换相时需要一定的时间,不适合采用180°导电模式,因此将导通角度适当调整到 135°[7],更利于横向磁场永磁电机工作时的稳定性,抑制转矩脉动。135°的SPWM导电模式如图4所示。
四相平板式TFPM的逆变电路为四相H型逆变桥电路,如图5所示。
单相H桥不能正向或者反向同时通断(如在第一相中,U1、U4不能同时通断,U2、U3不能同时通断),否则输出SPWM会出现以下现象。当某一相正向输出SPWM时,若反向下臂关断,则该时间段内无法实现电平转换。由于H桥的上半臂有自举功能,即使关断正向上臂的MOSFET,输出电压仍然被自举电压[8]拉高。为此,通过打开相应的反向下臂,使自举电压得到释放,才能实现正向电压的关断,最终形成SPWM。
在驱动电路设计中需要注意两点:(1)反向的上臂必须关断,否则将导致短路;(2)必须考虑同一侧上下MOSFET导通时的死区时间,以保证上管导通快,下管导通慢;当MOSFET反向导通时,与正向导通情况一致。若输出SPWM,每一相的四个开关管需单独控制,因此控制四相平板式TFPM共需要16路开关信号。
3 实验结果
当四相平板式TFPM在135°导电模式下运行,电机运行在PWM方式下控制端口的波形,如图6(a)所示。电机运行在SPWM方式下控制端口的波形如图6(b)所示。对于PWM方式,设定占空比为80%;对于SPWM方式,设定频率为142 Hz,载波频率为 18.75 kHz,调制比为 0.9。
图6 四相平板式TFPM控制端口波形
通过实验分别可以测出四相平板式TFPM电机在PWM和SPWM方式下的单相电流的波形图。四相平板式TFPM电机运行在转速30 r/min时,两种通电方式下单相电流的波形图如图7所示;电机运行在额定转速120 r/min时,两种通电方式下单相电流的波形,如图8所示。
图8 四相平板式TFPM 120 r/min下单相电流波形图
分别采用图7和图8中PWM和SPWM的通电方式,两种通电方式下的实验结果如表1和表2所示。
表1 低转速为30 r/min时,PWM和SPWM两种通电方式对比结果
表2 额定转速为120 r/min时,PWM和SPWM两种通电方式对比结果
由于无法直接测量输出转矩,因此转换效率[9]无法直接获得。但是可采取SPWM和PWM转换效率对比的方法来比较两种控制方式在样机的运行时的优劣性。转换效率=输出功率/输入功率,输出功率用输出转速来代替,此时转速相同,即输出功率相等,输入功率是输入电压和输入电流的乘积,而输入电压相同,通过对比电流的变化比较转换效率的高低。两种方式下的转换效率比:
式中:ηS为SPWM方式下的转换效率;ηP为PWM方式下的转换效率;TS为SPWM方式下的输出转矩;TP为PWM方式下的输出转矩;IS为SPWM方式下的输入电流;IP为PWM方式下的输入电流;Ui为输入电压。
通过对比两种通电方式下的电流波形,SPWM方式下的电流突变小,电流变化一致性好,进而直接影响转矩脉动,使转矩脉动变小,降低绕组的谐波损耗。
4 结 论
相比PWM控制方式,四相平板式TFPM采用SPWM控制方式的优点:
(1)实验结果表明,当电压、转速相同情况下,SPWM控制方式能有效提高四相平板式TFPM的转换效率,在低转速30 r/min时,效率提高8%,而在额定转速120 r/min下,效率提高11%,其带负载能力更好。
(2)通过对比电流的变化,SPWM控制方式的转矩脉动更小,电机工作更平稳。该方式对后续的闭环控制提供了良好的控制方法。
因此,四相平板式TFPM很适合应用到控制灵活性高、低速大功率场合,例如船舶或者工业机床方面。
[1] Schuttler J,Orlik B.Analytical model describing the operation behaviour of Transverse Flux Machines in flat magnet configuration[C]//European Conference on Power Electronics and Applications,2007:1 -10.
[2] 王萑,史仪凯,唐博,等.新型小功率平板式TFPM设计研究[J].机械科学与技术,2010(3):308 -311.
[3] Wang Huan,Shi Yi- kai.An Investigation of Four- Phase Flattype TFPM and Control System[C]//ICICIC -2009,326:476 -479.
[4] Konstantinos G,Athanasios S.Switching frequency determination of a bidirectional AC-DC converter to improve both power factor and efficiency[J].Electric Power Systems Research,2011,81(7):1572-1582.
[5] Zhang Cun - shan,Bian Dun - xin.A PWM control algorithm for eliminating torque ripple caused by stator magnetic field jump of brushless DC motors[C]//Proceedings of the World Congress on Intelligent Control and Automation.2008:6547 -6549.
[6] 张月芹.基于TMS320F2812的SPWM波的实现研究.常州工学院学报.2009,22(6):29 -32.
[7] 王萑.四相平板式横向磁场永磁电机设计与控制系统研究[D].西北工业大学,2010:62-64.
[8] 郝建强,张建.IR2110在电机驱动中的应用[J].微电机,2008,41(6):51 -52.
[9] Wang Wen - hao,Guo Ji- feng,Jin Long,et al.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on friction characteristics of ultrasonic motor[J].Mocaxue Xuebao,2010,30(2):168-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