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企业文化的几个问题
2011-07-20■胡平
■ 胡 平
(作者: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理事长、原商业部部长、原国务院特区办主任。本文根据录音整理,未经本人同意。)
我国企业文化的几个问题
■ 胡 平
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文化体制改革的决定,表征了中国企业文化建设又到了一个新的时间节点。
改革开放30年,中国涌现出了许多先进企业。当年我们把西方的企业文化引进来,逐步传播。1989年,中国提出来要创建中国商业文化学,这表示我们对企业文化的认识逐步有了自己的理念。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是一个新的时间节点。邓小平提出资本主义可以搞市场经济,社会主义也要搞一搞市场经济,企业界包括企业文化在政治领域迎来了思想大解放。
2011年,可以说又是一个时间节点。中国通过40多年的谈判,加入了世贸组织,今年是10周年。这些年,中国的经济发展非常快,GDP在全球排名从第9位跳到了第2位。10年当中,世界经济,包括世界的市场经济,在中国改革开放推动下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中国的企业文化也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前些天召开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又是一个很重要的时间节点。全会通过了文化体制改革的重要决定,企业文化在其是很重要的一点。现在,我们面临着世界经济的不确定因素增强,虽然中国加入了世贸组织,但有些西方国家还不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欧债危机愈演愈烈,美国失业率居高不下,国际市场上不稳定因素越来越多。中国要应对世界市场的变化,不仅要确定自身的对策,企业文化还有待根据新的格局不断发展创新。
我参加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提出企业文化要中国化。我们的企业文化取得了很多成绩,有强大的国际竞争力,但不可否认还存在很多问题。
经济文化的一体化。过去,中国人认为文化是文化,经济是经济,两张皮。中国传统文化主要是跟政治结合,跟社会结合,而不是跟经济组合,这是主流。因此,文化与经济始终连不起来。邓小平提出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拉近了文化和经济的距离。但是被解读为一只手抓物质文明,一只手抓精神文明,这里面其实还存在误解。我的理解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经济文化要一手抓,不能割裂。老子讲“万物负阴而抱阳”,阴阳是共生的,文化经济也是共生的。固有的思维方式不改变,企业文化的发展要上轨道还是很难。
1994年,我提出文化产业化,那时候社会上还没有这个概念。现在,中央全会都重视起文化产业化了,今非昔比。我还提出了产业文化,这个要从商品创新来说。马克思讲商品有交换价值、使用价值,我认为商品还有文化价值。我们睁开眼睛一看,商品到处都是文化。我说的是大文化的概念,就是大文化怎么进入我们产业领域。实际上,现在已经有企业在产品中融入文化,但是人们的观念并没有完全改变。企业家生产产品,提高商品的技术含量,同时还要提高商品的文化含量。这是一个难题,但是必须解决。
上世纪70年代,中国的人造地球卫星就是是把高科技和文化结合得很好的一个例子。当我们把命名为“东方红一号”的人造地球卫星送到太空去了,全世界都知道了“东方红”,这证明文化跟科技结合并不很难,关键是要有把科技和文化融合在一起的理念。乔布斯开发的苹果系列产品,就是以人为本,受到市场热捧,产品大销。现在很多人认为中国只会模仿,不会创新,根本的问题就是文化和经济没有很好的融合,这个问题解决不好,我们走向世界就难,所以经济与文化要一体化。
从大文化来看,六中全会的决定是两条腿,文化产业是一条腿,是文化本身的产业化、商业化;产业文化是一条腿,这两条腿同时都得启动。我们搞企业文化、商业文化的人要义不容辞地去解决这个而问题,迈开大步把文化溶聚到企业里面。
中国人要走出去,依靠自身的文化优势、文化元素,跟外国的文化贴合在一起,才能取得重要的进步。我们面临着国际市场的激烈竞争,不确定因素很多,我们入世了,GDP占世界的9.5%,但是国际竞争中的摩擦很多,国外企业利用贸易壁垒、关税壁垒制裁我们。我们进口了很多产品的原料,花费大量劳动力制造成产品,再把产品出口给外国人,可是我们得到的回报很低。据说一只中国生产的鼠标,在美国市场的价格是24美元,其中渠道商能赚8美元,品牌商能赚10美元,而中国制造厂商只能赚0.3美元。这就是因为我们中国在模仿,而没有创造。中国企业要走出去也面临很多问题,不仅是技术壁垒,关税壁垒,还有文化上的差异。中国国企到国外投资,是受歧视的;相反外商进入中国,大量建立外资,却大受欢迎。香港也有外资企业,现在市场面临着外资企业的竞争,比如说美国上校创建的肯德基,在中国开了3000多个店,竞争优势非常明显。最近百盛集团收购了小肥羊,要进入火锅行业。外国企业在中国做得开,但是中国的全聚德烤鸭出不去,台湾都没有。为什么?单一。中国要出去,各方面的壁垒很多,所以肯德基进来中国容易,而全聚德却出不去。这种状态需要我们很好的研究和探讨。
我们到外国去收购一些企业,面临着不懂外国文化的困境。我们到美国去,美国的议会先反对。我们需要了解本地的文化才能进得去。最近民营企业要在冰岛买下300平方公里的土地,冰岛议会同意了,但这300多平方公里怎么开发,需要加入怎样的中国元素?当然不能再搞“唐人街”了,具体模式有待讨论。中国企业要走出去,有很多课题跟企业文化有关。我们去买石油,不懂得要保值,亏了好几亿。要走出去就要了解外国的文化,包括法律,我们才能站得住。
现在很多人认为中国只会模仿,不会创新,根本的问题就是文化和经济没有很好的融合,这个问题解决不好,我们走向世界就难,所以经济与文化要一体化。
那么中国产品里面,中国制造里面,又有多少中国文化元素?不只是贴牌,要创造,要把中国的文化融汇在里面。现在有1亿多外国人说汉语,说明汉语这个中国的文化符号在世界上的影响很大。但是中国制造的产品,要把中国文化元素融合在里面,就要从实际出发。现在外国人看好中国市场,把研发中心放在中国,招引中国的人才共同开发,这对我们是有利的。中国人要走出去,依靠自身的文化优势、文化元素,要跟外国的文化贴合在一起才能取得重要的进步。
国内市场要开放,要调整结构,转变生产方式。现在很多企业在向中西部转,重庆的保税区就在探讨在这大趋势下的新功能。中央新批了中原经济区,即以河南省为主体,包含山东、山西、湖北、安徽省部分地区的综合性经济区。这些地区地理位置重要,经济总量大,市场潜力巨大,文化底蕴深厚,在全国改革发展大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但是中西部地区的企业文化有待我们去探索交流。中国企业结构调整,生产方式转变,带来民营经济的变化。我们过去不太重视民营经济,其实民营经济的劳动力出口创汇比重非常之大。民营企业怎么强大起来,要有文化支撑,包括中小企业、微型企业都有它的企业文化,所以我们的企业文化得适应,要拓宽。
企业文化跟社会文化的关系。现在很多企业都存在一些问题:有的触犯道德底线,有的触犯法律底线。对消费者而言,吃的劣质产品,穿的假冒伪劣,睡的床也有假的,吃的药也有假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德到哪里去了,企业文化要怎么做,怎么倡导?中国的市场经济法制不是太完备,许多改革还没到位。中国传统文化自古以来讲“德”。改革开放之前,中国基本处于小农经济时代,但是现代的市场经济实行召回制,最近日本丰田有50万辆车召回,在我们中国还缺乏这个概念。法律的不完备给许多不法分子可乘之机,现在网络购物虚假信息很多,网络诈骗非常严重。因此,坚守这两个底线需要靠我们的企业文化包括法制文化。
社会文化对企业文化还是非常有推动作用的。最近很多企业发现,新闻媒体包括微博都在散播假信息,这就是社会文化出了问题。遇到这种情况,企业怎么处理和应对?企业文化恐怕要深入研究这个问题。
企业文化是经济支柱。优秀文化产业是中国的经济支柱。但是我们五四运动以后,国内分为两派,一派是废孔,一派是尊孔。前不久孔子像立在历史博物馆北门、天安门广场东边的长安街南侧,引起轰动,其中包括外国人。可是过了两个月,孔子像又推到门里面去了。其实站在那里有什么不可以?不是站在天安门,是站在长安街,站着就轰动了,究竟为什么?有人认为孔子保守、落后,不适合中国改革。现在官场都要西装革履,不穿中装,其实就是丢弃了中国文化,摒弃了中国的服装文化。孔子像这个问题,就是以孔子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在中国社会还没有很好的确立、确认。
对待传统文化,我认为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第一是“继承”,继承优秀传统的部分;第二是“融合”,融合外来文化,中国的文化历来都是可融合的;第三是“创新”;第四是“超越”,我们的文化将来能不能超越世界,我们30年后的GDP大概超过很多,那文化与世界先进企业文化的差距呢?我们面临的问题很多,需要解决的事情也很多,希望企业界的同仁调动积极性,把中国的传统文化融入到企业文化里面、融入到我们的产品里面,融入到我们的营销里面,到国际市场去竞争,才能顺应时代的需要。
(作者: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理事长、原商业部部长、原国务院特区办主任。本文根据录音整理,未经本人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