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印前编目与在版编目、联合编目的区别与联系

2011-07-18吴溢华青岛农业大学图书馆山东青岛266109

图书馆建设 2011年10期
关键词:印前编目新闻出版

吴溢华(青岛农业大学图书馆 山东 青岛 266109)

在版编目(Cataloging in publication,简称CIP)、联合编目及印前编目都是有关图书内容的编目,都基于图书内容揭示图书的外表特征和内在特征,并依照一定的标准从图书的学科属性角度编制书目数据,分类标引都依据《中国图书馆分类法》(以下简称《中图法》),其著录格式和标识符也相同。从CIP到联合编目、再到印前编目的出现,是网络环境不断成熟,编目事业不断丰富、发展、进步的见证。印前编目是CIP与联合编目进一步发展的结果,是对联合编目的革新。三者密切相关又有一定的区别。本文将从定义出发,简析印前编目与CIP和联合编目的区别和联系。

1 定义比较

1.1 CIP

“CIP最早是由印度图书馆学家阮冈纳赞作为一种设想而提出的,称为‘出版前编目’。20世纪40年代,美国、澳大利亚根据这一设想首先进行了一项名为‘图书源编目’(即‘图书在版编目’的前身)的试验,1970年被正式命名为‘图书在版编目’。20世纪70年代初,中国科学院阎立中研究员首次将“Cataloging in Publication”引入国内并译作‘在版编目’”[1]。自1999年4月1日起,CIP在全国推广使用,并由出版社填写《图书CIP数据(CIP)数据工作单》 (以下简称“工作单”),新闻出版总署信息中心依据“工作单”提供的有关项目内容进行数据审核、分类和主题标引,并编成CIP数据的印刷格式,返还出版社。CIP是在对图书“清样”①的基础上产生的。

可见,CIP是由众多出版社和新闻出版总署信息中心在图书出版过程中进行的合作编目。出版社填写数据基本项,新闻出版总署信息中心在此基础上分类、编目,编目质量不仅取决于编目员的水平,更取决于众多出版社填写的数据的质量,而出版社编目力量参差不齐,使CIP质量难以从根本上得到有效控制。

1.2 联合编目

联合编目是指多个图书馆利用计算机和网络共同编目,合作建立具有统一标准的文献联合书目数据库,并在此基础上实现共享编目成果(即任意授权成员馆对入馆新文献编目上载后,其他成员馆就可从网上查询并下载),从而大大减少书刊编目工作中的重复劳动,提高了信息加工的效率和书目数据质量[2]。

1.3 印前编目

印前编目是指利用计算机、网络和云计算技术整合出版界、发行界、图书馆界的人力、技术、系统、设备等资源,统筹安排、合理规划、专业分工,对排版完毕并完成“三校”即将付印前的电子排版图书按《中图法》进行二级专业分类并按类及时进行编目,合作建立具有统一标准的文献联合书目数据库[3]。印前编目是对即将付印的电子排版图书进行编目,是在图书“红样”②的基础上产生的。因此,印前编目是图书馆领域、出版发行领域对印刷前的电子排版图书进行的联合编目。它联合的范围更广,更利于优化资源,同时具有专业分工的理念,实现了二级专业内编目,解决了编目员所需知识面过宽的难题,能进一步提高书目数据质量。

2 印前编目与CIP、联合编目的区别

印前编目与CIP、联合编目虽然都是有关图书内容的编目,但是在编目机构、编目主体、编目对象、编目时间、编目目的及编目用途方面有所区别,具体如表1。

表1 印前编目与CIP、联合编目的区别

2.1 编目机构

印前编目是整合出版发行领域、图书馆领域的人力、技术、系统、设备等资源,统筹安排、合理规划、专业分工后的合作编目。关于CIP编目机构,《关于进一步加强图书在版编目工作通知》有规定,“新闻出版总署信息中心作为CIP数据的唯一制作单位,负责CIP数据的制作,任何单位不得自行制作”[4]。而CIP数据的编制是以出版社申报的“工作表”为唯一依据的,因此出版社申报的“工作表”准确和完整与否,直接影响CIP数据质量和工作效率[5]。联合编目则是多个图书馆运用现代图书馆的理念和技术手段将各级各类图书馆丰富的书目数据资源和人力资源整合后共同编目。

2.2 编目主体

印前编目的编目员来自出版发行领域、图书馆领域,他们被精选后按专业进行虚拟分组,在二级专业范围内编目;CIP的编目员来自新闻出版总署信息中心;而联合编目的编目员来自各成员馆。

在著录项目上,印前编目、CIP及联合编目对编目员的要求也有区别,印前编目虽然有着详细的细则和详尽的著录项目,但由于要保证编目员在二级专业内编目,对编目员的知识面要求较低。根据《图书在版编目数据》和《图书书名页》的国家标准规定,CIP数据由著录数据和检索数据两大部分组成。著录数据包括6个著录项目,即书名与著作责任者项、版本项、出版项、丛书项、附注项、标准书名项;检索数据包括具有图书识别特点的检索点(书名检索点、著作责任者检索点)和内容主题的检索点(主题检索点和分类检索点)[6],其著录形式要简单得多。联合编目著录形式虽然与印前编目相同,但是对编目员的要求却比印前编目高。

2.3 编目对象

印前编目是对电子排版完毕并进行“三校”后的待印图书进行的编目;而CIP是对出版社填写的“工作单”中的图书进行编目;联合编目则是对已印刷的图书进行编目。

三者对具体编目的图书范围也有区别,CIP以所有出版社出版过程中的图书为编目范围;联合编目以成员馆所购图书为编目范围,而每个成员馆的编目员又以本馆所购图书为编目范围,查询结果若为已编就下载,查询结果若为未编才对其进行编目;印前编目则以涵盖编目员专业知识内容的图书为编目范围,与出版社和所属单位无关。

2.4 编目时间

印前编目和CIP都是在图书出版过程中进行的编目,但前者在“红样”的基础上编目,是出版前的最后校样,出版过程中不再修改数据,从而避免编目数据的后续修改;而后者在“清样”的基础上编目,可能因出版原因需要后续修改数据。联合编目则是在图书出版后编目,存在明显的滞后性。

2.5 编目目的

三者的共同目的是实现数据的规范化与标准化、避免重复劳动,但又各有侧重。印前编目的主要目的是消除图书馆领域、出版发行领域的重复编目;CIP的主要目的是便于新闻出版总署对国家书目的控制与审查,也有为中央和地方政府主管部门查验非法出版物、部分大型书店销售图书、图书馆采购图书、职称评定机构验证著作真伪、出版单位进行选题参考等目的,但因质量差距问题,在这些方面难以达到理想效果;联合编目的主要目的是实现图书馆领域的资源共享,降低成员馆及用户的编目成本,提高编目工作质量,避免书目数据资源重复建设,实现书目数据资源的共建共享。

2.6 编目用途

印前编目不仅可用于修正CIP错误,而且还可用于出版发行领域发布书目、图书馆领域共享和利用书目及读者查询、检索数据;CIP的主要用途是申报、审校书目,但随着CIP工作社会影响的日益扩大,CIP数据独有的权威性、预测性等优势直接导致CIP数据在社会上使用范围越来越广泛[7];联合编目则主要用于图书馆领域书目数据资源的共建共享,同时也使各图书馆结成了一个大范围的文献保障体系,为馆际互借、文献传递提供平台,最终用于用户查询、检索及利用书目数据。

3 印前编目与CIP、联合编目的联系

CIP、联合编目和印前编目是编目进化过程中不同的编目方式,它们有着共同的目的,都是为了快速、及时地进行编目加工和报道,避免各馆单独编目所造成的重复性劳动与人力资源浪费,是编目进程中不断发扬优点、克服缺点、积极创新的3种编目代表,它们有着密切的联系。

CIP、联合编目是印前编目的基础。没有CIP强化出版社的参与、实现编目主体的基本转移,印前编目就难有编目电子排版图书的可能,实现“印前”的时效性更无从保证;没有联合编目广泛联合图书馆界丰富资源的成功经验和可靠的编目质量的保证,印前编目也难以有效整合丰富的资源,联合编目为实现印前编目的编目分工提供了基本保证。将专业分工理念引进印前编目是对编目工作的进一步创新,有效降低了编目的难度,同时也为提高编目质量提供了可靠的保障,是CIP和联合编目无法做到的,具体如图1所示。CIP、联合编目和印前编目之间的联系更多的体现了印前编目对CIP时效性的继承、对联合编目联合性的发展及在前两者的基础上引入专业分工理念的创新。

3.1 印前编目继承了CIP的时效性

印前编目是对图书在电子排版完毕并进行“三校”后即将付印前进行的编目,强调编目的及时性,一般要求同时做出修正好的CIP和MARC数据,以免影响图书印刷。这与出版社对CIP的要求是一致的,新闻出版总署信息中心可以要求出版社在提供“工作单”的同时,向网上编目系统提供电子排版“清样”,新闻出版总署信息中心对“工作单”进行审核的同时,图书馆也要根据“清样”在“工作单”上进行分类标引等工作,由新闻出版总署信息中心与图书馆合作完成CIP制作。当电子“红样”完成后,编目员再利用CIP数据进行校对、修改工作[3]。可见,印前编目继承了CIP的时效性,解决了编目滞后的问题。

3.2 印前编目发展了联合编目的联合性

联合编目运用现代图书馆的理念和技术手段将各级各类图书馆丰富的书目数据资源和人力资源整合起来,而印前编目发展了联合编目的联合范围,进一步充分整合了出版发行领域和图书馆领域的资源,实现了人力、物力等建设资源的共享,最大程度地降低了编目成本,提高了编目工作质量,消除了重复建设,实现了书目数据资源的共建共享。

3.3 印前编目在CIP、联合编目的基础上引入了专业分工理念

出版业的数字化和网络技术的发展、日益成熟及普及应用使不同出版社的同类专业图书集中在一起成为可能,使不同地域或领域内专业相同的编目员同组共事成为现实,他们可能互不相识,却可以成为良好搭档,随时在线或延迟交流,从事编目工作的不同分工,协作完成编目工作的各级环节。

各类工作人员按专业特长从事不同分工、协作完成编目工作就是印前编目专业分工的理念,它可以降低工作难度,切实提高编目质量,解决编目员所需知识面过宽的难题。印前编目是网络技术环境和社会环境发展的结果,是在CIP和联合编目基础上的创新,更是编目工作的新篇章。

注 释:

①“清样”是指具有大致的排版格式的非正式的文稿样板。

② “红样”是指最后的校样,是用印刷机或打印机制成的成品样稿。

[1] 梁 焰.我国图书在版编目研究述评[J] .图书与情报,2006(2):101.

[2] 李 清.我国几大联合编目中心现状研究[J] .图书馆,2009(5):111.

[3] 吴溢华.印前编目的设想及可行性分析[J] .图书馆学研究:理论版,2011(8):82-84,88.

[4] 新闻出版总署办公厅.新出厅字[2005]98号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图书在版编目工作通知[EB/OL] .[2010-12-20] .http://www.cppinfo.com/zxgk/jgjs/cipzx/cipxgwj/2009/5891.shtml.

[5] 新闻出版总署信息中心.申报CIP数据,哪些项目是必填项目?[EB/OL] .[2010-12-20] .http://www.cppinfo.com/zxgk/jgjs/cipzx/cipywjd/2009/5898.shtml.

[6] 先卫红.网络环境下文献信息在版编目的优化[J] .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8(5):40.

[7] 新闻出版总署信息中心.新出信[2006] 53号文件:关于继续加强CIP工作,进一步提高数据质量的函 [EB/OL] .[2010-12-20] .http://www.cppinfo.com/zxgk/jgjs/cipzx/cipxgwj/2009/4910.shtml.

猜你喜欢

印前编目新闻出版
马克思新闻出版思想的文本考释及其当代启示
探讨印前、印刷与印后工序三者之间的关联
国家图书馆藏四种古籍编目志疑
浅谈专题图印前检查重点和方法
粤剧编目整理之回顾与展望
关于新闻出版改革的若干思考
论新闻出版中少儿图书的版面设计
CALIS联机合作编目中的授权影印书规范著录
图书馆集成管理系统在藏文图书编目中的比较研究——以ILASII和GDLIS为例
GB/T 18721.2-201X《印刷技术印前数据交换 第2部分:XYZ/sRGB编码的标准彩色图像数据(XYZ/SCID)》国 家标准起草组成立会议在深圳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