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2.0环境下用户参与图书馆信息组织的调查与分析*
2011-07-17陈红艳湖北大学图书馆湖北武汉430062
陈红艳 (湖北大学图书馆 湖北 武汉 430062)
在以Blog、Tag、SNS、RSS、Wiki等应用形式为核心的Web2.0环境下,信息的组织、传播与利用模式发生了巨大变革,用户身份由以前单纯的信息获取者转变为信息创建者、信息组织者、信息获取者等多重身份[1]。在Web2.0环境下,用户参与为图书馆信息组织理论与实践的发展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本文以高校图书馆用户为调查对象,对用户参与Web2.0环境下图书馆信息组织行为展开了调查,深入分析影响用户参与图书馆信息组织的相关因素,为构建用户参与的新型图书馆信息组织模式奠定了基础。
1 调查方法
1.1 问卷设计
为了了解用户参与图书馆信息组织的意愿和需求,笔者设计了“Web2.0环境下用户参与图书馆信息资源组织行为调查问卷”,问卷主要内容包括以下3个部分:①用户背景信息,包括用户的性别、身份、年龄和专业学科等信息;②用户对Web2.0各种应用形式使用和重要性认知情况及用户使用博客、维基情况;③用户参与图书馆信息组织的意愿,包括用户对图书馆资源的利用情况、用户对图书馆信息组织的满意度、用户参与图书馆信息组织的意愿和形式等。
1.2 问卷收集
笔者采用实地问卷调查与网络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法收集数据,在“知己知彼”网站上发布了网络问卷[2],调查时间为2010年2月18日—4月19日,历时60天,回收有效调查问卷45份。实地问卷调查的对象则以华中科技大学和武汉大学的校园用户为主,发放问卷的场所主要集中在图书馆、自习室、宿舍楼等,调查时间为2010年4月10日—4月19日,历时10天,共发放问卷930份,回收有效问卷816份。这两种调查方式共回收有效问卷861份,问卷的有效率为88.31%。
1.3 用户样本分析
通过对回收的861份有效问卷的统计可知,参与调查的男性用户为483人(占56.10%),参与调查的女性用户为378人(占43.90%)。按用户的身份、专业学科及年龄进行细分,其结果见下页表1。
表1 用户样本明细表
2 结果分析与讨论
2.1 用户对Web2.0应用形式的使用及重要性认知分析
根据用户对Web2.0应用形式使用情况的不同,笔者在问卷中设置了“已使用”、“未使用”和“不知晓”3种情况;而对其重要性认知调查则设置了从“根本不重要”到“非常重要”5个层级,只有对知晓所调查Web2.0应用形式的用户,才要求继续填写重要性认知选项。详细的统计结果见表2、表3。
从表2、表3的统计结果可以看出,用户对Web2.0应用形式的认知与其使用程度、体验经历紧密相关。将表3中各项应用形式所对应的“重要”、“非常重要”选项的数值相加,排在前5位的Web2.0应用形式分别是即时通讯(81%)、Ajax(79%)、工具栏(64%)、博客(60%)、RSS订阅(55%)。用户使用即时通讯、博客、RSS订阅频繁,对其重要性认知比例相对较高。此调查结果与前期一些学者调查Web2.0在高校图书馆应用情况的结论基本一致[3-5]。此外,笔者还以博客、Wiki为例,调查了用户应用Web2.0应用的行为方式,调查结果显示,用户参与的比例要远远高于建设的比例。其中,有42%的用户在阅读博客后,曾发表过评论,未曾发表评论的用户有58%;9%的用户曾新建Wiki条目,14%的用户修改过Wiki条目,大多数用户只是阅读与应用Wiki条目。
表2 用户对Web2.0应用形式的使用情况统计表
表3 用户对Web2.0应用形式重要性的认知统计表
2.2 用户对图书馆信息组织现状的满意度分析
在调查用户对图书馆信息组织现状的满意度时,笔者采用了半开放的问答形式,调查结果见表4。
表4 用户对图书馆资源组织现状的满意度
从表4可以看出,大多数用户对图书馆资源组织的现状基本满意,对其不满意的比例不超过10%。用户认为图书馆资源组织所存在的主要问题有:(1)资源揭示不充分。该问题主要表现在:图书馆馆藏资源揭示不明确、难以查找;图书馆OPAC(Online Public Access Catalogue,联机公共目录查询系统)对资源的揭示不够深入。应该借鉴“当当”、“卓越”等网络书店的做法,显示目录级别,展示文字、封面及读者评论等内容,以便于用户判断图书的价值。(2)资源导航不清晰。该问题主要表现在:导航信息不明确,分类杂乱、无序,增加了用户的认知与检索成本。(3)
资源组织主体较为单一。目前,图书馆的资源组织主要是由图书馆员单独完成,缺乏与用户的互动,用户多为被动接受,主动参与较少。(4)资源更新速度较慢。目前,除数据库资源外,图书馆大部分资源的更新速度较慢,资源的时效性较差。
2.3 用户参与图书馆信息组织的意愿
用户参与图书馆信息组织的意愿较为强烈。调查结果显示,有54%的用户表示“愿意”或者“非常愿意”参与图书馆信息组织,有43%的用户表示“一般”,只有3%的用户表示“不愿意”。此外,用户参与热情与其学历成反比,用户的学历越高,参与热情越低。有11%和53%的本科生选择“非常愿意”与“愿意”;有8%和48%的硕士研究生选择“非常愿意”与“愿意”;而博士研究生选择这两项的比例仅为5%和37%。还有11%的硕士研究生和14%的博士研究生对参与图书馆信息组织持“无所谓”态度(见图1)。
图1 用户参与图书馆信息组织的意愿图
从图1可知,除极少部分用户表示不愿意参加图书馆的信息组织外,大多数用户是愿意的,因此由馆员和用户共同完成图书馆资源组织切实可行。此外,选择“一般”的用户是潜在的信息组织参与者,图书馆如果能搭建良好的参与平台,为用户参与信息组织创造便捷的通道,提升用户体验,用户的参与热情还将进一步提升。
2.4 用户参与图书馆信息组织的形式
笔者共列举了评注图书馆OPAC信息、评论馆藏电子期刊论文信息、参与Wiki式学科库/信息门户组织建设、推荐相关信息给图书馆、将自己的博客与图书馆博客链接5种不同参与形式。针对每种参与形式,设有“非常愿意”、“愿意”、“一般”、“不愿意”、“非常不愿意”5个层级的选项,统计情况见表5。
如表5所示,参与图书馆信息组织的方式越简单越受用户欢迎。这5种参与方式可划分为信息评注、信息创建与交流、信息推荐与传递方式3类,需用户投入的智力成本逐次增加。调查发现,选择“推荐相关信息给图书馆”方式的用户最多,选择“参与Wiki式学科库(信息门户)组织建设”方式的用户最少。另外,用户选择“不愿意”与“非常不愿意”参与的图书馆信息组织方式比例最高的是“将自己的博客与图书馆博客链接”,而对于“评注图书馆OPAC信息”和“评论馆藏电子期刊论文信息”,选择“非常不愿意”的人数为零。可见,用户非常注重隐私的保护。
表5 用户参与图书馆信息组织方式统计表
表6 用户参与图书馆信息组织的障碍调查统计表
2.5 用户参与图书馆信息组织的主要障碍
阻碍用户参与图书馆信息组织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本次调查仅从用户与图书馆(图书馆员)两方面列举了4项内容,分别是“用户缺乏相关的信息组织技能”、“参与的主动性不够”、“参与的热情不高”和“图书馆/图书馆员给予的支持不够”。用户可选择多个选项,调查结果见表6。
从表6可以看出,“缺乏相关的信息组织技能”是用户参与图书馆信息组织的主要障碍。尽管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对每个障碍因素选项的比例不同,但也存在以下共同点:(1)用户普遍认为缺乏相关的信息组织技能是最影响自己参与图书馆信息组织的因素,分别有68%的本科生、58%的硕士研究生和46%的博士研究生选择。(2)有超过1/3的用户认为,目前图书馆(图书馆员)提供给用户参与的支持力度不够,影响了自己参与图书馆信息组织活动的积极性。而对于博士研究生而言,最影响他们参与图书馆信息组织的障碍是其参与的主动性不够,缺乏相关的信息组织技能位于其次。
3 调研启示与建议
3.1 改善图书馆信息组织现状
调查表明,虽然大多数用户对图书馆资源组织的现状基本满意(对其不满意的用户比例不超过10%),但图书馆的信息组织仍需要优化与提高。该统计数据一方面是对传统的由图书馆员单独完成的资源选择、揭示深度和组织形式的肯定,说明其在一定程度上能满足用户的信息检索需求 ;另一方面,较低的非常满意度也揭示出图书馆信息组织存在改进的必要,还有进一步完善的空间。从用户对信息组织现状存在问题的反馈中可以看出,用户想知道其他人在读什么、听什么、看什么,希望通过他人的评论和推荐等信息进一步判断资源的价值。因此,图书馆有必要建设好用户参与信息组织的平台,提供用户之间的交互渠道,让用户智慧成为信息组织和揭示的有效补充。
3.2 加强Web2.0相关技术及其应用的宣传和培训
为了吸引更多的用户参与图书馆信息组织,图书馆应当开展各项信息组织技术培训活动,以提高用户信息素养,增强用户的信息组织与利用技能。图书馆还可以通过加强Web2.0相关技术与应用的宣传和培训,增进用户对Web2.0的了解,鼓励用户参与信息组织,实现资源的获取与利用。除了以图书馆网页形式进行宣传外,还可采用发放宣传手册、定期举办讲座等形式,例如,在图书馆网站上提供培训课件在线浏览、下载;利用流媒体技术开设网上讲座点播服务;开通用户教育专栏的RSS订阅服务,帮助用户及时了解当前开展的各项信息组织技术培训活动。同时,对图书馆员的培训也是不可或缺的,让图书馆员以更开放的态度邀请和鼓励用户参与图书馆信息组织,并以自身的专业素质、技能给予用户有力的支持和帮助。
3.3 简化参与程序与注重保护用户隐私
界面友好、操作简便的信息平台对用户参与图书馆信息组织非常重要[6]。绝大多数用户为非专业技术人员,如果参与程序繁琐,操作过程缺少人性化,即便用户有参与热情,也会因此影响其积极性。一般而言,创建新内容与编辑内容相对困难,如果图书馆可以将已有模板提供给用户以帮助其参与、编辑信息,简化操作程序,用户将会更容易接受。同时,图书馆需要重视用户的隐私保护。只有在保证用户的隐私、利益不受损害的前提下,用户才会乐于贡献自己的智慧,参与图书馆的信息组织。因此,图书馆可采用不公开用户的身份认证信息、允许匿名评论和添加标签等办法保护用户隐私。
3.4 建立激励用户参与的长效机制
用户激励机制可分为主动激励机制与被动激励机制。其中,物质激励、积分等级提升、参与度排名等为主动激励方式;以参与换积分、提供资源换积分、消费积分换取所需要信息资源等为被动激励方式[7]。对经费有限的图书馆而言,在激励用户参与信息组织时,需结合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措施。在调查中,笔者发现精神激励对图书馆用户能起到良好的激励效果。因此,图书馆可采用以积分等级提升、参与度排名激励为主,以参与换积分、提供资源换积分、消费积分换取所需要信息资源的激励方式为辅的长效机制,鼓励用户积极参与信息组织。此外,图书馆还应定期统计用户参与的次数、贡献知识的质量等情况,根据统计结果对参与图书馆信息组织的“核心用户”给予一定的物质激励,如延长图书的借阅时间、增加借阅图书数量等。
4 结 语
在当前Web2.0环境下,虽然用户对部分Web2.0技术的应用与认知水平还不够高,但用户参与图书馆信息组织的意愿迫切。由于不同用户群体参与信息组织的目的、态度、方式有所不同,图书馆应该结合不同用户的信息需求,针对用户的群体特性,加强相关Web2.0技术与应用的宣传和培训,降低参与门槛,简化参与程序,建立持续有效的用户激励机制,充分利用Web2.0技术吸引更多用户参与到图书馆信息组织中,实现资源的有效组织与利用。
[1]Aharony N.Web2.0 by Librarians[J].Library& Information Science Research ,2009(1):29-37.
[2]Web2.0环境下用户参与图书馆信息资源组织行为调查表[EB/OL].[2010-04-15]. http://www.zhijizhibi.com/op_FgQuestionnaire Preview!questionnaireid_215269170.html.
[3]郭 晶, 郑巧英, 潘 卫, 等.基于读者调查分析的图书馆2.0应用分析[J].图书馆杂志, 2009(1):30-34,40.
[4]司 莉, 石若瑶. Web2.0在我国30所“211”高校图书馆应用的调查与分析[J].图书情报知识, 2009(5): 90-93.
[5]刘晓霞. 高校图书馆2.0应用现状调查分析[J].情报资料工作,2009(6):92-96.
[6]Steele T. The New Cooperative Cataloging[J].Library Hi Tech,2009(1):68-77.
[7]黄 敏, 都平平. Lib2.0用户参与激励机制初探[J].国家图书馆学刊,2010(2):6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