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图书馆介入电子书包工程的必要性及其应对之道
2011-03-18彭丽喃黑龙江大学国际文化教育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80
彭丽喃 (黑龙江大学国际文化教育学院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
近年来,教育信息化已经从一个模糊抽象的概念转变为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远程教学、多媒体技术、全媒体技术等电子学习工具应运而生,令人目不暇接。电子书包作为一项新兴技术备受瞩目,它改变了以往学生及家长对学习环境的认知,震撼了传统教育教学方式,对出版界、图书馆界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1 电子书包概述
1.1 电子书包的概念
电子书包的概念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就已经出现,目前国内普遍将其定义为“一种致力于提高中国教育信息化、提高家庭和学校配合效率的教育电子产品,可以实现传统教材及教辅资料的数字化存储”[1]。《新闻出版业“十二五”时期发展规划》对其作出较为规范的表述,“电子书包以网络环境为依托,由移动终端设备、电子教学服务平台、资源加工出版支撑体系及教育教学数字内容共同构建,参与者可通过终端设备进行教学活动。”[2]电子书包包括电子教材、电子教学资料及相关虚拟学具,可被多种终端设备访问,是集硬件、内容、平台为一体的系统。它除了具有传统“家校通”①提供的家校沟通的功能外,还提供了更加丰富的教育信息化功能(如数字化教育资源、学生成长史等),成为孩子们学习和生活的信息助手、真正的“数字化书包”[1]。
1.2 电子书包在各国的发展
从世界范围来看,电子书包进校园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早在1999年,新加坡政府就在德明中学发放了163个电子书包,在当时的技术条件限制下,电子书包实际上是一种便携式电子阅读器,在技术上与现在普通的电子阅读器并无太大区别,但是好事的网络商人还是迅速地将这一消息传播出去,并将电子书包炒作为网络时代的又一发现,因此新加坡也就成为“第一个走进电子书包时代国家”[3]。后来,由新加坡教育部、国家电脑局和两家科技公司耗资200万新加坡元(约合119万美元)合作开发了一款电子书包,并在中小学校园大规模使用[3]。这个重量少于1公斤的电子书包能储存所有的学生课本、笔记本和作业等数据资料。学生只需开启电脑,就能够掌握一切与课堂学习有关的资讯,而且还能与互联网连接收发电子邮件,和地球上任何一个地区的学生交流学习心得。
法国是欧洲最早推行电子书包的国家。2000年12月,一篇名为《法国学生有电子书包了》的图文新闻报道在网上广为流传[3]。报道称,一所法国学校的学生们正在使用电子书包上课,这款电子书包是由法国出版公司Havas生产的,不仅包括笔记本电脑,还包括学习生活所能用到的基本电子装置,并由触控笔取代键盘来操作[3]。
值得一提的是,经济并不发达的马来西亚也致力于电子书包研制工作,2001年马来西亚国家教育部在吉隆坡及周边地区的200所中小学试验推广电子书包,至今仍在全国有重点地进行推广工作[3]。
在美国,2003年比尔·盖茨就惊呼“电子书包市场价值超过1 000亿美元”[3],同年微软便将电子书包列入重点发展项目。近年来,在美国低收入学区出现了许多应用电子书包的成功案例,证实电子书包可以减少数字落差并大幅提升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3]。在电子书包教材开发上,美国四大教育图书出版社之一的霍顿·米夫林·哈考特出版集团启动了一个新的电子书包开发项目,专门为iPad开发了一套代数课程电子教材,以代替传统的代数课本[3]。
为了切实减轻学生书包的重量,韩国教育科学技术部已正式规划,从2011年开始除了向所有小学和初高中学生发放纸质的语文、英语、数学教科书之外,还将同时发放光盘形式的电子教科书[3]。此举的目的是避免学生带着沉重的课本上下学,学生可以把课本放在学校里,在家时利用电子教科书进行学习。
鉴于电子书包专用设备的市场价格较高,日本建议学生使用个人电脑式的电子书包。2011年,日本松下公司和索尼公司联合推出了一款名为Pin Change的个人电脑式电子书包,通过采用嵌入式系统T-Engine降低价格[3]。现在,日本很多中小学校已经普遍引进了这种个人电脑式的电子书包。
1.3 我国电子书包技术的快速孕育与推广应用
我国电子书包技术起步相对较晚,2001年,教育部对北京伯通公司生产的“绿色电子书包”进行了认证[4]。2002年,人民教育出版社接到教育部下发的关于研制、开发电子书包的课题,并于2002年生产出样机[4]。然而,由于这一时期的出版管理体制不完善、标准不统一、技术不协调,电子书包未形成产业链。随着技术的发展和市场的不断成熟,加之教育机构及相关部门的重视和投入,电子书包在近几年得到飞速的发展。2008年,联想集团、汉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广州金蟾软件研发中心有限公司等IT公司联合人教集团、广东出版集团等出版机构共同提出了中国中小学电子书包实施方案[4]。2008年7月初,由出版单位牵头的电子书包项目在全国数字出版会议上亮相,随后汉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联合英特尔(中国)公司,推出了一款专供学生使用的汉王电子书包。2009年,广东省出版集团、北京人教集团、广州金蟾软件研发中心有限公司等提出“教育内容+移动终端+服务平台”电子书包解决方案[5]。2010年,中国电信上海公司与上海虹口区教育局、英特尔(中国)公司和微创公司签订了共建“基础教育电子书包”项目协议,首期电子书包发放覆盖8所幼儿园和中小学校的760余名学生[5]。2010年下半年,由国家新闻出版署牵头组成专门的研发机构,开始研究并制订电子书包的相关技术标准,电子书包工程已经开始在我国部分地区试行。2011年4月,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将电子书包工程纳入《新闻出版业“十二五”时期发展规划》[2]。2011年7月,上海市教委、上海市新闻出版(版权)局、虹口区政府签署《共同推进数字化课程环境建设和学习方式变革试点战略合作协议》,旨在将电子书包项目研发、试点工作推向深入[6]。作为电子书包试点区,上海市虹口区已经在8所学校进行了试点工作,建成了电子书包网络、内容和终端服务平台,取得了阶段性成果[6]。
2 公共图书馆介入电子书包工程的可行性分析
2.1 电子书包工程需要公共图书馆的介入
目前电子书包工程由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牵头,在各大出版集团与IT公司的推动下,呈现出蓬勃的发展态势。然而,电子书包工程是一项系统工程,其普及与应用涉及出版行业、软件行业和教育机构等多个领域,并不是能够由某一机构单独完成与实现的。公共图书馆一方面与出版行业紧密相连,是最大的知识资源购买者;另一方面,以社会教育、终身教育为己任,为全社会提供接受平等教育、自由利用公共知识资源的机会。因此,电子书包工程的全面普及与推广工作需要公共图书馆的积极参与。
新闻出版部门与公共图书馆界有过很多次成功的合作案例,2007年起由新闻出版总署发起、在全国范围内实施的“农家书屋”工程就是很好的例证。我国2007年开始实施“农家书屋”工程以来,农家书屋政策得到各省、市、自治区的重视,形成了全国构建农家书屋的热潮。截至2010年,我国农家书屋达到20多万家,计划于2015年基本覆盖全国的64万个行政村[7]。然而,新闻出版部门在建设农家书屋时延伸能力有限,由于一些地区的新闻出版局没有相应的管理机构,加之缺乏开展读者服务的经验及相关专业人才,建成后的农家书屋在书刊日常管理、人员辅导、专业技能培训及读者工作开展等方面存在诸多困难。农家书屋与现代公共图书馆性质非常相似,图书馆的资源采购、资源组织、资源管理、读者服务及相关管理制度对农家书屋具有直接的借鉴意义。正是由于各基层公共图书馆积极发挥资源采购、资源管理、读者服务工作的优势,主动为新闻出版机构分忧,才使目前农家书屋建设更加规范、更有活力。虽然目前国家新闻出版总署还没有启动电子书包的研究项目,但是已经将在全国中小学推广电子书包工程列入《新闻出版业“十二五”时期发展规划》。公共图书馆作为公益性社会教育机构,其丰富的资源优势、触及社区与乡镇的延伸服务能力和无障碍的数字化学习环境将在电子书包工程的普及与推广应用过程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2.2 公共图书馆介入电子书包工程的优势
2.2.1 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电子书包不再是纸质教材的简单数字化,而是将教学需要的教材、教辅资料、工具书等按照科学的结构整合而成的智能教学资源包。普及电子书包的关键因素之一是建立海量级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库,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目前由于电子书包工程的资源内容建设与技术研发严重脱节,可利用的优质教育教学资源较少,而且现有文献资源与学生的个体学习目标相关度较小,因此严重影响了电子书包的使用效用。数字图书馆能够为开放式学习环境提供快捷、方便、广泛、丰富的信息资源,如馆藏书目数据库、自建特色数据库、专题数据库和各种商业数据库。此外,数字图书馆能够丰富并细化学科知识,有助于在此基础上开发出内容关联、查询便捷、具有“生命活力”的电子书包。
2.2.2 覆盖全社会的延伸服务
电子书包的机身小巧便于携带,能够海量存储学习资源,以人为本,绿色环保,教学资源复制成本低,可循环使用。公共图书馆具有覆盖城市社区图书馆、乡镇基层图书馆(站)的服务体系与延伸服务优势,有助于电子书包的普及与广泛应用。例如,公共图书馆可以协助新闻出版部门发放电子教科书、以外借的形式向读者提供便携式电子设备,降低中小学生书本费用,提高便携式电子设备的利用率。
2.2.3 无障碍的数字化学习环境
电子书包不是简单的硬件、软件与教学内容的结合,而是教育理念的创新和学习方法的变革。目前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普及与发展,我国已经建成了一批内容丰富、符合教学需要的教学资源网、校园网和数字图书馆,数字化学习的硬件环境在中小学校已经基本具备,但是与之相应的辅助学习环境尚未建成。近年来,在美国低收入学区出现了许多应用电子书包的成功案例,证实了电子书包可以减少数字落差并大幅提升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3]。公共图书馆基于无障碍的数字化学习环境,能够使无法接受正规义务教育的农民工子弟、残障儿童利用从图书馆借出的电子书包拥有与同龄人一样的学习资源,接受同等的学校教育。
除上述优势外,公共图书馆在青少年阅读推广、少年儿童读者服务、资源组织与管理方面的优势与经验也能够为电子书包工程的普及与推广提供有益参考。
3 公共图书馆应对电子书包工程的举措
近年来,电子书包面向全社会中小学生的推广已经成为必然的发展态势。公共图书馆作为面向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机构,拥有大量类型多样、内容丰富的数字资源,能为读者提供方便、快捷的信息服务,尤其是数字图书馆的建设与发展,能够为电子书包的使用群体——学生、教师、家长提供教育教学所需的软硬件环境和资源内容。公共图书馆如何抓住电子书包工程的发展契机,开展围绕电子书包的信息服务,是图书馆人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3.1 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沟通、协调
电子书包工程是一项惠国惠民的系统工程,它牵涉到新闻出版行业、教育行业、IT行业等多个领域,需要多个部门与机构的协调与共同努力。公共图书馆在“农家书屋”的建设与全覆盖过程中,主动辅助新闻出版部门,为农家书屋的资源管理、人员培训、读者活动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与强大的支持。同样,在电子书包工程的普及与推广过程中,公共图书馆应主动与新闻出版部门、教育部门进行沟通,积极参与电子书包工程的建设与宣传工作;与出版发行机构取得联系,争取更多免费的电子教材与中小学课外读物,充分发挥其资源优势与延伸服务功能。
3.2 正确引导学生阅读,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
在教育现代化进程中,互联网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角色,它既是进行学习、交流的手段,也是游戏消遣的工具,但是其中也不乏低俗内容,给广大青少年身心发展带来极大危害,成为学校教育的反作用力,引起家长的担忧。图书馆有责任和义务为所有利用图书馆的公众提供安全、开放的数字化学习环境。因此,公共图书馆在帮助青少年读者增强上网的目的性、提高其上网的时效性和警惕性的同时,还应为电子书包工程提供健康的资源内容,正确引导青少年的阅读行为。
自主学习能力是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综合能力。公共图书馆在配合学校和家长对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时,应加强对学生自主识别能力、自主选择能力、自我监控能力和协作学习能力的培养,从而使其能够合理安排学习活动、自我管理时间、在图书馆准确选择所需文献资源内容。此外,公共图书馆还可以为中小学生建立互动学习平台,以电子书包技术为依托开办兴趣课堂,引导学生自主选择并学习课程辅助内容,充分发挥其自主学习的能力。
3.3 为教师教学提供辅助服务
当前教师队伍面临比较繁重的教学任务,中青年教师由于在工作和生活中经常接触互联网及数字产品,具备相关的信息素养,而老年教师在这方面有所欠缺。面对电子书包这样一种嵌入日常教学工作的电子学习工具,广大教师需要强化相关知识,提高自身信息素养,从而自如地运用电子书包,使其成为教学的好帮手,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成绩。因此,公共图书馆应广泛收集有关电子书包的信息(如电子书包对于教学的意义、利用方式、普及范围、应用环境等),为到馆的教师读者开展专题服务,深入学校或与学校图书馆联合开展相关的信息服务,使教师做好充分的准备以迎接电子书包工程的到来。
3.4 为学生和家长构筑共同成长的空间
随着教育环境、阅读方式、教学模式发生变化,课堂教学与课外学习的数字化对家长和社会提出全新的要求。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的有机结合是孩子成长、成才的必要条件,其中家庭教育既是孩子智力开发的摇篮,又是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基础。目前电子书包已成为一种潮流,正以迅猛的势头渗透到学校、课堂及学生的学习生活中。但是从本质上说,电子书包仅是一种学习工具,其普及与应用需要依靠图书馆的宣传与推广。图书馆是为学生和家长提供共同成长空间的最适合的机构,可以通过创办家长学校、开设亲子课堂等方式推荐家长与学生使用电子书包,通过相关培训使家长正确认识网络和数字资源、熟悉电子书包的各项功能、消除对电子书包安全性、价格等方面的顾虑,为孩子的成长创造更好的环境。
4 结 语
电子书包作为新生事物,其存在与发展受技术、版权、政策等因素的影响。图书馆在电子书包工程的普及与推广过程中,应主动与新闻出版行业、教育机构进行沟通、协调,积极寻找资源与服务的突破口,推进电子书包工程的全社会普及与广泛实施。
注 释:
①“家校通”是为实现学校、家庭和老师之间的快捷、实时沟通而研发的先进教育网络互动平台,是集计算机技术、互联网技术、无线通讯技术和考勤信息化技术于一体的现代信息化管理系统。
[1]电子书包[EB/OL].[2011-05-11]. http://baike.baidu.com/view/1163214.htm.
[2]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总署. 新闻出版业“十二五”时期发展规划[EB/OL].[2011-05-11]. http://www.gapp.gov.cn/cms/html/21/508/201104/715451.html.
[3]崔斌箴. 国外电子书包进校园走势强劲[EB/OL].[2011-05-11].http://www.pep.com.cn/cbck/201011x/201101/t20110110_1013844.htm.
[4]电子书包 书包革命ing[EB/OL].[2011-05-11]. http://it.dahe.cn/html1_11_mobile-communications_new-mobile-show/11531.html.
[5]电子书包:迟来的春天[EB/OL].[2011-05-11].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4e4348901017hhs.html.
[6]“电子书包”试点将在上海虹口推开[EB/OL].[2011-05-11]. http://www.gapp.gov.cn/cms/html/21/374/201107/720791.html.
[7]张劲芳. 利用公共图书馆基础 推进农家书屋持续发展:以上海市闵行区农家书屋建设为例[J].图书馆杂志,2011(4):55-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