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偏离-份额分析法的福建省农业产业结构与竞争力分析

2011-07-17陈淑嫱

台湾农业探索 2011年4期
关键词:增长量份额农业产业

陈淑嫱

(集美大学诚毅学院,福建 厦门 361021)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的基础支撑。虽然农业产值在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所占比值不断下降,但农业的极端重要性不仅丝毫未减,反而比任何时候都更加突出。改革开放以来,福建省循序渐进地推进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逐步对农业产业结构进行升级和优化,通过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来带动福建省农业现代化的发展。福建省农业产业结构已由改革开放初期单一偏向种植业向农、林、牧、渔等综合性结构转变,农业产业结构逐渐趋向完善。本文以农业产业结构为研究对象,在分析福建省农业产业结构的基础上,利用偏离-份额法对福建省农业产业结构内部竞争力状况进行分析,旨在为推进福建省农业产业结构升级、提高福建农业产业结构竞争力提供参考。

1 福建省农业产业结构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福建省农业产业结构从计划走向市场,从单一化走向多元化,取得了较大的成效,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福建省农业产业内部农、林、牧、渔业产值比重由 1978年的 “77.7∶6.4∶10.5∶5.5” 调整为2004 年的 “39.6∶6.3∶22.3∶30.5” , 改革开放初期农业 (种植业)占绝对优势的状况已得到调整[1]。2003年,福建省提出了 “加快建设临海蓝色产业带、闽西北绿色产业带和闽东南高优农业带三个特色产业带,突出发展畜牧、水产、林竹等主导产业,大力发展畜禽、笋竹、水产品、蔬菜、水果、食用菌、茶叶、花卉、烤烟九大重点特色产品”的总体规划[2]。在 “十一五”期间福建省农业的基础地位不断增强,农村经济进一步发展,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继续将 “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业综合效益”作为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2005~2009年间,虽然福建第一产业在三次产业中的比重有所下降 (表 1),从 2005年的12.8%下降到2009年的9.7%,但这并不影响福建省农业产业的发展。在农业产值比重下降的同时,保持了稳定的增长速度,2005~2009年第一产业的年均增长速度为3.42%。与此同时,农业产业结构内部也在不断进行优化调整 (表1)。

表1 2005~2009年福建省三次产业及农林牧渔业产值比重

2 偏离-份额模型

为了更好的了解福建省农业产业结构内部的竞争力状况,本文利用偏离-份额模型,从定量角度深入分析福建省农业产业的竞争力及其存在的问题。

2.1 基本原理

偏离-份额分析法 (Shift-Share M ethod,SSM)是由美国著名经济学家丹尼尔·B·克雷默于1942年首先提出,后经E·S邓恩和埃德加·M·胡佛发展,到了20世80年代初Dumn集各家之长,总结成现在普遍采用的形式[3]。

偏离-份额分析的基本原理是把区域经济的变化看作一个动态的过程,将被研究区域的增长与所在区域 (通常指一个国家或一个省)的增长联系起来比较,认为区域经济增长的差异可以从产业结构因素和区位因素 (竞争因素)两个方面进行解释[4]。

2.2 模型建立

根据偏离份额分析法,某一地区的经济增长(G)可以分为3个部分:地区增长份额 (R)、产业结构偏离份额 (P)和区位份额 (D)。即:区域经济增长 (G)=地区增长份额 (R)+产业结构偏离份额 (P)+区位份额 (D)。

设被考察区域 (福建省)农业的生产总值用字母b来表示,参照区域 (全国)农业生产总值用B表示。考察期间期初均设为0,期末设为t。并按照农业内部的农业 (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农林牧渔服务业五个部门进行划分,用j表示农业内部各个部门,即bj0、bjt(j=1,2,3,4,5)分别代表所考察区域 (福建)农业产业内部各部门在期初和期末的产值。相应的,Bj0、Bjt分别代表参照区域 (全国)农业产业内部各部门期初和期末的产值。并且,以rj和Rj分别代表被考察区域 (福建)和参考区域 (全国)农业产业内部各部门的经济规模变化率。公式分别为:rj=,R j=,j=1,2,3,4,5。根据全国农业产业内部各部门所占份额将福建省农业产业内部各部门的经济规模标准化为bj=(j=1,2,3,4,5)。

这样在[0,t]时间段内福建农业Gj可以分解为N j,Pj,Dj三个分量,表达为:

Nj称为份额分量 (或全国平均增长效应),文中它所考察的是区域标准化的农业产业内部的第j部门按参照区域农业产值增长率所应实现的增长份额。

Pj称为结构偏离分量 (或产业结构效应),文中它所考察的是区域农业产业内部部门比重与全国农业产业内部相应部门比重的差异所引起的区域农业第j部门增长相对全国标准所产生的偏差,排除了区域增长速度与全国平均增长速度差异,假定两者相同,从而单独分析部门结构对增长的影响和贡献。若Pj>0,表示所考察区域农业产业内部第j部门具有结构性增长优势,并且Pj值越大,说明部门结构对农业经济总量增长的贡献越大;若Pj<0,表示所考察区域农业产业内部第j部门存在结构性阻碍因素。

D j称为竞争力偏离分量 (或区域份额效果),文中它所考察的是区域农业产业内部第j部门的增长速度与全国农业产业内部相应部门增长速度的差异引起的偏差,反映区域农业产业内部第j部门的竞争力。若D j>0,表示所考察区域农业产业内部的第j部门相对于参照区域农业产业内部部门而言,具有更强的区域竞争力优势,并且D j越大,说明区域农业产业内部第j部门对区域农业经济增长的作用越大;若D j<0,表示所考察区域农业产业内部部门不具有区域竞争力优势。

PD j为部门总的增长优势。

3 数据处理与结果分析

3.1 数据来源

选取2005~2009年五年作为考察区间,其中2005年为期初,2009年为期末 (表2)。以全国农业为参照,运用偏离-份额分析法 (SSM),分析福建省农业产业内部各部门在此区间内的总量变化、结构偏离和竞争力偏离状态。将表2中数据分别代入公式 (1)~(5)中,计算结果见表3。

表2 2005~2009年全国与福建省农业产业内部各部门产业增加值、增长率

表3 2005~2009年福建省农业产业结构偏离-份额分析

3.2 结果分析

3.2.1 整体偏离状况分析 从表3可以看出,从2005~2009年福建省农业的GDP增长量 (G)为605.1亿元,比按全国规模得出的理论经济增长量(N)222.9亿元多382.2亿元,说明相对于全国农业增长量而言,福建省在2005~2009年五年间经济总量增长较快,高于全国增速27个百分点。从农业产业内部各部门来看,2005~2009年福建省种植业的GDP增长量 (G)为255.2亿元,比按全国规模得出的理论经济增长量 (N)159.2亿元多96亿元,福建省种植业在此期间的增速要比全国高17个百分点;林业的GDP增长量 (G)为65.3亿元,比按全国规模得出的理论经济增长量 (N)2.3亿元多63亿元,高于全国增速65个百分点;牧业的GDP增长量 (G)为90.4亿元,比按全国规模得出的理论经济增长量 (N)43.2亿元多47.2亿元,高于全国增速17个百分点;渔业的GDP增长量 (G)为131.2亿元,比按全国规模得出的理论经济增长量 (N)17.7亿元多113.5亿元,高于全国增速26个百分点;农林牧渔业服务业的GDP增长量 (G)为63亿元,比按全国规模得出的理论经济增长量 (N)0.5亿元多62.5亿元,高于全国增速359个百分点。

3.2.2 结构偏离状况分析 从结构分量 (表 3)可以看出,福建省总体结构分量P=482.2>0,相对于参照区域 (全国)而言,具有结构性发展优势。无论是从农业产业结构整体还是农业产业结构内部农、林、牧、渔来看,福建省农业产业均具有一定结构优势。具体从农业产业结构内部来看,按P值大小依次排序分别是农业 (种植业)、渔业、牧业、林业、农林牧渔业服务业,说明在福建省农业经济总量增长中,种植业、渔业的贡献最大,其次是牧业和林业,农林牧渔业服务业对农业经济总量增长的贡献较小。

3.2.3 竞争力偏离状况分析 从竞争力分量 (表3)看,福建省农业总体结构分量D=-100.0<0,相对于参照区域全国农业而言,福建省农业不具有竞争力优势。其中林业竞争力分量D=1.8>0,农林牧渔业服务业竞争力分量D=43.6>0,说明福建省林业、农林牧渔业服务业,参照全国林业和农林牧渔业服务业来说,具有竞争力优势,但林业区域竞争优势不强,农林牧渔业服务业相较林业来说,区域竞争优势更强些。种植业、渔业、牧业的D值都小于零,说明这些农业部门不具有区域竞争力优势。

4 结论与建议

研究结果认为,福建省农业产业结构相较与全国农业来说,在增长速度及结构性发展具有一定优势,尤其是农林牧渔业服务业的增长速度领先全国平均增速很多,但福建省农业产业结构相较与全国农业来说不具有区域竞争力优势,特别是农业产业内部的种植业、渔业、牧业不具有区域竞争力优势。为了推进福建省现代农业的建设,提高农业产业结构竞争力优势,福建应当加快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福建省作为海峡西岸经济区的主体,东面毗邻台湾岛,福建省经济的发展与台湾的合作交流密不可分。在加快福建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应充分发挥福建独特的对台优势,以闽台 “五缘”优势为基础,深入发掘闽台农业互补性与差异性,推动闽台合作的深入发展。发挥海峡两岸农业合作试验区、现代林业合作试验区的窗口、示范和辐射作用,推进闽台现代农业合作。福建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应充分把握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的重大机遇,以闽台农业合作和交流为平台,完善福建农业产业结构。推动闽台农业合作朝高新技术、农副产品深加工、农业服务、土地开发和整体配套服务方向发展,并积极推进台商农业投资由福建沿海向山区延伸,加大内陆山区农业利用台资的力度[5]。闽台农业合作与交流的不断深入,将为福建农业产业结构的区域竞争力的提升提供更好的契机。

[1]林小香.加强闽台农业合作优化福建农业产业结构 [J].北方经济,2008(17):60-62.

[2]叶琪,黄茂兴.改革开放以来福建农业结构调整的演变及展望[J].台湾农业探索,2009(4):44-50.

[3]张继英.偏离份额分析法空间模型及其应用 [J].统计研究,2009(4):33.

[4]高洪深.区域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18-185.

[5]姚丽霞,赵俊平,董金涛.基于偏离—份额分析法的东北三省产业结构竞争力研究 [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568-570.

猜你喜欢

增长量份额农业产业
不同配比的基质对不同多肉植物生长的影响
不同坡度和不同坡向对金花茶生长量的影响
以“党建”推进特色农业产业发展
金都1号火龙果果实发育过程中品质的变化规律分析
甘肃省农业产业联合会会员单位
甘肃省农业产业联合会会员单位
施用新型肥料对闽南桉树生长的影响
农业产业的改革与创新
资源误配置对中国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
分级基金的折算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