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市茶产业科技特派员工作探析
2011-03-17邬龄盛
邬龄盛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福建 福安 355000)
近年来,武夷山市茶产业取得了很大的发展。笔者作为福建省农业科学院首批科技特派员之一,入驻福建省天湖茶叶有限公司 (闽东福鼎)与武夷山市雾源茶叶有限公司 (闽北武夷山),同时参与闽东、闽北、闽中的茶叶加工与审品的培训与实践指导工作。深入研究科技特派员工作,不仅有利于推动武夷山市茶产业的发展,也有利于科技特派员工作的发展和推广,实现双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武夷山市茶产业现状分析
武夷山市属中亚热带地区,年平均温度约18℃,年降雨量2000 mm左右,大部分茶区为典型的丹霞地貌,土壤pH值为4.5~6.0,是理想的乌龙茶生产地。茶产业是武夷山市传统主导产业和农村经济优势产业。近年来,由于大红袍宣传力度不断加大,提升了武夷山茶叶品牌的国内外知名度,使武夷山市茶产业发展呈现出种植面积扩大、产值增加、茶农增收、茶企增效、国家增税的良好态势。至2009年底武夷山全市茶叶种植种茶面积达8265.84 hm2,茶叶总产量达9327吨。武夷岩茶、武夷红茶产销呈现供销两旺的态势,价格也呈现出逐步上升的趋势,但武夷山市茶产业仍然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茶园管理相对粗泛
武夷山茶厂业主的茶园极其分散,交通很不方便。因此,在管理上随机性很大,特别是在用肥、用药等方面缺乏应有的技术指导,造成原料的质量隐患较明显。尤其是武夷岩茶作为一种品牌茶叶,其在市场上影响更为深远。而且,茶园树种单一,这对茶园要求生物多样性是一个挑战,也是有机农业的发展的一个瓶颈。
1.2 茶树品种相对集中
武夷山市茶叶重镇有武夷、星村、兴田,目前茶树的品种结构主要是由水仙、肉桂、梅占及茗枞(红绿茶品种除外)组成;星村镇由于后期发展了许多新茶园,因此,其整个品种结构相对其他两个镇要更为多样化,但其当家品种还是水仙、肉桂、梅占、茗枞。这就造成品种过于集中,采摘、加工等环节时间短,致使没有充足的时间、空间对茶叶进行优化操作,特别是有些农家茶厂由于加工场所过于狭小,而种植面积又相对偏多,结果在较短的时间内超负荷完成较多的茶叶加工量,造成茶叶的品质下降。
1.3 茶叶加工设备简陋
武夷山市茶厂的结构分布一般是一楼为做青、杀青、揉捻、烘干、焙火场所,二楼为茶叶仓库及住宿场所。对于一般家庭来讲,建筑面积只有90~100m2,实际有效空间只有80~90 m2,要在这么狭小的空间,在如此短的时间条件下,加工1000~1500 kg甚至超过2500 kg干毛茶,其间加工设备所承担的负载之大是可想而知的。其次,也是最关键的一点,农家茶厂业的茶叶加工机械设备不完备,这就造成杀青、揉捻好的茶叶不能得到及时的脱水、炖化酶系,也就进一步造成茶叶品质的转化,致使原本比较理想的茶叶品质恶化。
1.4 茶业生产成本过高
武夷山农家茶厂茶业成本体系,主要包括茶园管理成本 (肥料、农药、劳工、修剪、施肥、喷药、翻土等)、茶叶初制成本 (采摘、挑工、运输、加工)、茶叶精制成本、包装成本。从武夷街道3个行政村7户业主的详细调查可以看出,由于农家业主主要从事毛茶批发,因此他们几乎没有承担茶叶精制成本与包装成本两部分。且从调查可以看出,茶园管理中的修剪、施肥、喷药等劳工、茶叶初制中的加工与运输等事项中,业主自己有参与的成本相对比较低,而雇工较多的相对成本较高,且占比重大,故总体成本则相对较高。同时,武夷岩茶大部分生长的地方,交通与运输均不方便,普遍来讲所需成本均较其他地方的要高,尤其是较周边县市的茶叶要高。
1.5 茶叶销售网络欠佳
武夷山农家茶厂的业主,只有较少的一部分有到销区进行市场调研,大部分业主只是通过二手、三手的旁道信息来了解市场,对武夷山茶叶总体在国内外市场上的一些动态及国内外乌龙茶今后的走势等知之甚少,因此他们的市场认识相对比较薄弱,更谈不上什么品牌意识,再加上他们产品的质量参差不齐,很难在市场上有一个较好的定位。因而,最后他们均采取就地统售毛茶,由大厂统收的措施,这样价格自然无法上升,市场也离他们越来越远,他们追求质量与价格的兼容意识亦日益淡薄。
2 武夷山市茶产业科技特派员工作服务对策
2.1 开展茶树品种结构的调研
通过开展茶树品种结构的调研,指导早、中、晚高香优质茶树品种引种并进行合理搭配。根据武夷山茶叶公司茶园与周边茶农茶园的现状及计划开辟新茶园的思路,本着服务一方造福一方的原则,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之上,并结合目前茶叶市场供销情况,推荐他们茶树品种结构调整方案为:保持现有水仙、肉桂品种不变的情况,积极引种黄玫瑰、金牡丹、紫牡丹等高香早中生的新品种,多元化打造武夷山茶叶产品品牌。
2.2 开展武夷山岩茶调控做青关键技术研究
针对目前武夷山岩茶生产现状,特别是高香优质茶树品种固有的特性,开展了武夷山岩茶 (金观音、黄观音等新品种)调控做青关键技术研究,初步掌握他们做青的温控、湿控、时控、力控等关键技术点,为制定主栽品种的配套加工技术规程奠定基础,同时综合提升武夷山岩茶的加工水平,为发展高效茶叶提供理论基础。
2.3 开展武夷岩茶加工中环境因子研究
武夷山茶叶加工过程中,环境因子的控制是核心部分,它直接关系到茶叶终端产品的质量问题,因此开展武夷岩茶加工中水因子研究意义重大。经研究表明,武夷山春茶期间的变化情况为:空气自然环境温度为16~25℃,相对湿度为80%以上,阳光较弱且阴雨天较多;茶鲜叶原料叶内水分足,持嫩性强,叶质厚且细胞组织紧密;那么,人工控制环境为,温度25~30℃,相对湿度60%~70%以上,光线弱。最终形成的武夷岩茶加工方法:鲜叶萎凋做青 (温、湿度及摇青力度,前期以走水为主,后期以做水做香为主,因此整个做青过程以轻摇吹风为主,中后期以重摇堆青为主)—杀青(230~250℃,8~10 m in)—揉捻 (8~10 min)—烘焙 (120~70℃,中间有歇火)—产品(外形重实油润,汤色橙黄透亮,滋味醇和,香气清幽)。
2.4 开展茶树品种配套加工技术规程的制定以及产品结构性调整
武夷山茶树品种较多,且不同的茶树品种都有不同的加工方法,因此开展茶树品种的配套加工技术规程的制定对提升武夷山茶加工水平意义重大。
产品结构调整:在保留传统型武夷山岩茶的基础之上,开发出茶叶市场较为受欢迎的新产品,如清香型武夷山岩茶及特色红茶 (金骏眉、武夷红岩、武夷丹红等)。
2.5 开展无公害茶叶加工技术培训
以武夷山市茶叶公司为主体,依托各乡镇街道办科特站,于2009年与2010年春分别在武夷街道办与星村镇,召开无公害茶叶加工技术培训班,受训的对象为茶农、企业主、茶技员等300余人。他们应用无公害茶叶加工技术生产茶叶,受益较大,同比往年,茶叶品质明显提高1~2档,经济效应相当明显。
3 武夷山市茶产业科技特派员工作的发展对策
3.1 以人为本,从思想观念转变开始
人是主体,任何事业的形成与发展都离不开人的参与,因此 “三农”工作首先要从人开始,从人的思想观念出发,将茶产业中的科技投入、高效产出、可持续发展等思想观念灌输下去,从宣传与引导等角度出发,以茶业作为大产业进行说明,只有从根本上解决了茶农茶企的心中顾虑,科技兴农工作才能顺利开展,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3.2 以科技为主体,从应用技术入手
茶产业链中,加工是茶叶生产实现从产品到商品根本转变的过程,其是否高效与科学技术含量高低有很大的相关性。目前许多茶企效益不高就与高端产品的拥有量少有很大的关系,根本的原因就是茶叶加工过程中没有掌握应用技术,因此如何突破该瓶颈,实现茶产业的高效、可持续发展,根本的出路就在于提高应用技术的应用。
3.3 以项目 (基地)为载体,从示范角度出发
在科技兴农工作中,必须有一个展示的平台,那就是科技项目或基地。以此为平台,将茶产业链中的技术集成于此,向外辐射,让茶农与茶企亲身体验,则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4 以培训为手段,从点到面全面发展
科技培训是科技兴农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科技兴农工作的好坏与受益的多少直接相关,它们的结合点就是科技培训,它能从点到面快速发展,用最短的时间与最直接的方式将科技成果传输到每一个需要人的脑中,并直接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
3.5 以市场为导向,以发展高效产业为根本点
科技兴农工作的中心任务就是 “三农”问题,其核心就是钱袋子问题。解决的办法就是产品与市场,只有产品与市场对路,才能生产出高附加值的茶叶产品。要完成该项任务,科技的融入必不可少,因此,要使科技兴农工作真正落到实处,就必须走以市场为导向,以发展高效产业为根本点的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