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部物理治疗对呼吸衰竭患者排痰效果的观察
2011-07-17赵桂红
赵桂红
(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阿合奇县人民医院 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 843500)
呼吸衰竭是各种原因引起肺通气和肺换气功能严重损害,导致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动脉血氧分压(PaO2)<60mmHg和(或)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50mmHg。临床上对呼吸衰竭首要的护理措施为保持呼吸道通畅和充分的痰液引流[1]。传统的护理措施主要是翻身、拍背和吸痰,但往往因为呼吸衰竭的患者大多年老体弱,咯痰无力,体位配合差等因素,难以有效排痰。为了解决深部痰液潴留的问题,改善排痰效果。从2008年1月起,我科对收治的37例呼吸衰竭患者中使用了综合胸部物理治疗法,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9年1 ~12 月,我科共收治了37例各种危重症合并呼吸衰竭患者,其中男27例,女10例,年龄37~94岁。37例患者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16例,外科手术后12例,重症肌无力2例,重症胰腺炎2例,急性肺炎5例,甲状腺功能减退1例。其中30例患者使用机械通气。随机将37例患者分为对照组(A组)和试验组(B组)。A组15例,男10例,女5例,年龄47~90岁,机械通气13例;B组22例,男17例,女5例,,年龄37~94岁,机械通气17例。2组在病种、病程、病情严重程度方面无显著差异,并且均无行胸部物理治疗的禁忌证。
1.2 方法
2组病人在ICU治疗期间,均安排1~2名护士对病人进行治疗,对照组病人给予ICU常规的翻身、拍背和吸痰护理;试验组病人安排1~2名经过培训的护士进行综合胸部物理治疗。(1)肺部扣打:2名护士分别站在病人两侧,帮助病人成侧卧位,一人扶助病人肩背部,并注意保暖,使病变部位在身体上方,护士双手五指并拢,呈扣杯状,自下而上扣击患者肺部,注意垂直于患者身体的方向用力,视病人耐受情况持续5~10min。(2)胸部震颤:即手法震动,护士双手四指并拢,成八字形张开,紧贴病人胸壁,由水平方向挤压、震动患者肺部,并有节奏的推进利用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最大对拉收缩,产生15~20次/s震动,震动通过手指传到患者胸肺部,在胸背引流部来回移动,促进小支气管的分泌物受震动而流入中、大支气管而排出。一般叩击震颤、定向挤推和体位引流最好合并进行,可使分泌物及黏液松弛和液化,将肺段中的分泌物及黏液引流出来。视病人耐受情况持续5~10min。(3)手法振肺后结合排痰机扣振:选用美国振动排痰机230扣击头,病人仍取侧卧位,将扣击头置于第10肋骨下缘上2cm逐渐移动,转速15~25r/s,每次10~15min,每日2次。
表1 2组患者排痰效果
1.3 观察指标
(1)监测2组患者排痰效果。显效:排痰效果好,听诊肺部无罗音,呼吸音正常;有效:痰液易咯出,听诊肺部无明显湿罗音,呼吸音基本正常;无效:听诊肺部呼吸音弱且湿罗音。(2)比较入院第1天和入院第3天的动脉血气指标。
1.4 统计学分析
数据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相同指标的比较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内不同条件下同一指标的比较用无重复数据的两因素方差分析,率的比用χ2检验。P<0.05差异有显著性,有统计学意义。
表2 2组患者动脉血气指标(±s)
表2 2组患者动脉血气指标(±s)
注:与A组入院时与入院第3天比较,1)P<0.01;与A组入院第3天比较,2)P<0.05
?
2 结果
2.1 2组患者排痰效果比较(表1)
2.2 2组患者动脉血气指标比较(表2)
3 讨论
本资料显示,2组患者人院时的动脉血气指标差异无显著性(P>0.05)。入院第3天B组明显优于A组,其pH、Pa02、PaCO2差异有显著性(P<0.05)。A组入院时与本组入院第3天比较动脉血气指标差异无显著性(P>0.05),提示A组经3天扣击无好转;B组入院时与第3天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提示第3天动脉血气指标明显较第1天好转。提示,综合胸部物理治疗对于呼吸衰竭患者排痰效果和动脉血气的改善均优于传统的翻身拍背方法
呼吸衰竭的发生机制[2]主要有:(1)肺泡通气不足;(2)通气/血流比例失调;(3)肺内分留;(4)气体弥散障碍。痰液不能有效排出是造成呼吸衰竭的最直接的关键因素。呼吸衰竭的首要护理措施是维持呼吸道通畅,有效地排出肺内的痰液。传统的排痰方法[3]是翻身、排背、有效咳嗽和吸痰,但对肺部感染部位的针对性不强,以及操作时的规范性不强,因此,护士不仅体力消耗大,而且实际的排痰效果也不是很明显。
综合胸部物理治疗法是通过在病人身体表面产生特定方向周期变化的治疗力,其中垂直方向的治疗力产生扣击震颤可促使呼吸道黏膜表面黏液和代谢物松弛和液化,水平方向的治疗力产生定向推挤震颤,帮助已液化的黏液按一定方向排出体外,可以有助于及时解除呼吸道阻塞及缓解低氧血症和高碳酸血症。并且,该操作手法扣背与机器使用相配合,动作规范,对病变部位针对性强,病人也更容易接受。
[1] 许业珍.重症加强护理学[M].北京:军事医学出版社,2005:291~296.
[2] 王庸晋.急救护理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130~141.
[3] 王莲英.慢性阻塞性肺病体位与排痰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06,17(8):6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