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联合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50例
2011-07-14张宝亮,谢云玲,王跃等
椎动脉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of vertebral artery type,CSA)是颈椎病中的常见类型之一,是因为椎动脉受刺激或压迫,引起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所产生的眩晕、头痛、猝倒、视力及听力障碍等一系列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工作和生活[1]。本院自 2009年1月以来,运用星状神经节阻滞联合针刺的治疗方案对 5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进行治疗,并与单纯针刺治疗的另 5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治疗效果进行了比较,现报道如下。
临床资料 选用 2009年1月~2010年10月本院收治的门诊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 100例,年龄最大76岁,最小 30岁,病程最长 12年,最短 10d。所有患者均经颈椎 X摄线片或 CT结合临床症状、体征确诊为椎动脉型颈椎病,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星状神经节阻滞联合针刺)和对照组(单用针刺疗法),每组各50例。其中,治疗组中男性 19例,女性 31例,年龄 30~75岁,平均 57.7岁;对照组中男性 20例,女性 30例,年龄 32~76岁,平均 55.9岁。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情、病程等方面经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诊断标准:参照《临床诊疗指南》疼痛学分册[2]进行诊断。①颈源性眩晕(即椎-基底动脉缺血征)和猝倒史,且能除外眼源性及耳源性眩晕。②个别患者出现自主神经症状。③旋颈诱发试验呈阳性。④X线片显示椎节不稳及钩椎关节增生。
治疗方法 对照组 单用针刺疗法对照组患者自然屈颈端坐治疗床旁,额下垫枕。暴露针刺部位,局部常规消毒,取穴风池、大椎、颈夹脊穴为主,随证加减百会、太阳、后溪、合谷、足三里、三阴交等穴。刺入出现针感后,施相应的补泻手法,留针 30 min。其间运针一次,1次 /d,10次为 1疗程,疗程间休息 3d,再行治疗。
治疗组 星状神经节阻滞联合针刺疗法:针刺取穴方法,同对照组,针刺完毕后加星状神经节阻滞。阻滞方法:全组均采用气管旁入路,患者取仰卧位,头居中,常规皮肤消毒,在环状软骨水平相当于第六颈椎横突,胸锁关节上约 2.5 cm左手中指将颈总动脉和胸锁乳突肌推向外侧中指尖下压时可触及骨性感觉。用 3.5 cm长 7号针沿术者中指尖垂直进针,针尖触及骨质后,退针 1~2 mm,回抽无血、气和脑液,缓慢注入阻滞镇痛液(阻滞液 1∶2%利多卡因 3mL+地塞米松 5 mg+VB121mg+生理盐水 2 mL;阻滞液 2∶2%利多卡因 3 m L+VB121mg+生理盐水 3mL),注药后如出现瞳孔缩小,眼睑下垂,声嘶等阻滞成功的标志性症状,无需害怕,静卧观察 30min无不良反应后离院。 1次 /d,10次为 1个疗程,左右神经节交替阻滞,两种阻滞用药交替使用。
疗效标准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3]进行评定,采用治愈、好转、未愈三级疗效评判标准。治愈:症状和体征完全消失,恢复正常生活与工作,随访半年无复发;好转:劳累后颈部及上肢有不适感症状和体征部分消失或减轻;未愈:症状和体征稍有改善或无改变。
统计学方法 采用 SPSS10.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具有统计学意义。
治疗结果 通过治疗,治疗组与对照组对患者病情均有一定程度的改善,见表1。治疗组总有效率为100.0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 94.00%,两组患者总有效率存在显著性差异 (P<0.05),说明星状神经节阻滞联合针刺疗法用于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优于单用针刺疗法。
附表 两组患者治疗结束后治疗效果比较
讨 论 椎动脉型颈椎病主因颈椎或颈部软组织退行性改变,而致椎动脉受压变形造成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而出现眩晕、头痛、恶心等一系列临床症状和体征。祖国医学认为椎动脉型颈椎病属于“眩晕”的范畴,风寒湿邪闭阻经络、气血瘀滞是疾病的表象,肝肾亏虚为为疾病的本质所在。取穴风池、大椎、颈夹脊穴为主穴,辅以百会、太阳、后溪、合谷、足三里、三阴交等穴进行针刺,可起到通经活络、通痹止痛、活血化瘀、强筋壮骨的作用,亦说明针刺对眩晕有着无可辨驳的疗效,此外,因针刺疗法具有绿色、环保、无药物副作用等优点,已为世界多国所青睐应用[4]。
星状神经节是支配头颈肩上肢的主要交感神经节,星状神经节阻滞后消除了因压迫、炎症等各种因素所致的颈部交感神经节的过度紧张,使其支配区域内的血管扩张,因而使颈总动脉及椎动脉的血流速度和血流量增加,改善了头颈部的血液供应,从而使症状迅速得到改善[5]。星状神经节阻滞联合针刺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具有疗效高、无药物副作用,操作相对简单、经济、实用等特点,本研究结果表明星状神经节阻滞联合针刺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疗效优于单用针刺疗法。
[1]刘 宣.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观察 [J].医学信息,2011,15(1):67-68.
[2]中华医学会.临床诊疗指南(疼痛学分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98-99.
[3]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201.
[4]胡明珠.针刺加颈椎矫正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观察 [J].上海针灸杂志 ,2010,29(6):377-379.
[5]徐振宏,吕德强,赵林香,等.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观察 [J].颈腰痛杂志,2003,24(3):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