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学创新教育简论

2011-07-13赵春利

考试周刊 2011年40期
关键词:动手实践数学学科创新教育

赵春利

摘 要: 教师应正确认识数学中的创新教育,营造数学学科创新教育的氛围,开展创新教育,引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

关键词: 数学学科 创新教育 动手实践

一、正确认识数学中的创新教育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其核心是创新能力的培养。从这个意义上理解,在数学教学中,应通过对中小学生施以教育和影响,促使他们去认识数学领域的新发现、新思想、新方法等,掌握其一般规律,培养他们具有一定的数学能力,为将来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数学素质基础。即在全面实施数学素质教育的过程中,着重研究和解决如何培养中小学生对数学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技能,以及创新个性的问题。

二、营造数学学科创新教育的氛围

每个学生都具有潜在的创新才能,要把这种潜能转化为现实中的创新能力,应营造浓厚的适宜创新教育的氛围,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数学教师自身要具备创新精神,这是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学生数学知识的获得和能力的形成,教师的主导作用不可忽视,教师本身所具有的创新精神会极大地鼓舞学生的创新热情。因此教师应该努力提高创新能力,掌握更具有创新性、更灵活的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不断丰富和提高自己。

其次,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和师生关系,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较适宜的“气候”和“土壤”。以“升学率”为教育目标的应试教育,使得教师和学生都处于高度紧张的机械的知识传授中,很难形成创新意识,这些严重阻碍了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转变过去提倡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并重的模式,实现由“教”向“学”过渡,创造适宜于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学习的活跃的课堂气氛,从而形成有利于学生主体精神、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健康发展的宽松的教学环境。

最后,创造一套适应创新教育的课余活动。扩展学生数学知识体系结构,扩大视野,真正提高学生素质,着眼于未来。

三、开展创新教育:数学创新教育的内容与培养策略

第一,重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育,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在教学数学知识时,通过有关的实际例子,说明数学在科学发展中的作用,使学生认识学习数学的意义,鼓励学生学习成才,并积极参加数学实践活动,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成就动机。提倡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了解所有的数学成就都是在旧知识基础上的创新,这一切都源于对数学浓厚的兴趣,源于强烈的创新意识。

第二,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训练创新思维。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因此,对数学教材巧安排,对问题妙引导,创设一个良好的思维情境,对学生的思维训练是非常有益的。在教学中应打破“老师讲,学生听”的常规教学,变“传授”为“探究”,充分暴露知识形成的过程,促使学生一开始就进入创新思维状态中,以探索者的身份去发现问题、总结规律。数学解题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多方位观察,多角度思考,广泛联想,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和活跃的灵感,解题后让学生进行反思和引申,鼓励学生积极求异和富有创造性地想象,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

第三,加强数学能力的培养,形成创新技能。数学能力是表现在掌握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方法上的个性心理特征。其中数学技能在解题中体现为三个阶段;探索阶段——观察,试验,想象;实施阶段——推理、运算、表述;总结阶段——抽象、概括、推广。这几个过程包括了创新技能的全部内容。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加强解题的教学,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和解题方法同时,进行有意识的强化训练:自学例题、图解分析、推理方法、理解数学符号、温故知新、归类鉴别,等等。学生在应用这些方法求知的过程中,掌握相应的数学能力,形成创新技能。

四、引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

实践新的课程标准必须改变旧的教学模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必须进行相应的改变。数学教学应注重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学生在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中,逐步形成自己对数学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策略。

第一,让学生动手操作。教材中设计了大量便于学生进行操作的内容。如用小棒搭建三角形,搭积木,折叠等方式,理解空间图形,空间图形与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等等。动手操作是数学学习的一种手段,目的是更好地促进学生对数学的理解,能用数学的语言、符号进行表达和交流,能借助动手操作来理解的内容很多,需要不断挖掘,但在使用时应注意: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能借助直观的活动来实现和反映其思维活动。操作活动要适量、适度。使学生在丰富的表象的基础上及时抽象,由直观水平向抽象水平转化。

第二,促使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索。教学时要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让学生在讨论的基础上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比如,当教学“轴对称图形”时,可以出示松树、衣服、蝴蝶、双喜等图形,让学生讨论这些图形所具有的性质。学生经过讨论得出:“这些图形都是沿着一条直线对折,左右两侧正好能够完全重合……”这便是“轴对称图形”的概念。为了加深学生的理解,当学习了“轴对称图形”后,还可以让学生以互相提问的方式列举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比如数字、字母、汉字、人体、教室的物体等)。学生在探索和交流的过程中,经历了观察、实验、归纳、类比、推理等过程,要安排适量的、具有一定探索意义和开放性的问题,给学生比较充分的思考空间,培养学生乐于钻研、善于思考、勤于动手的习惯,让学生有机会在不断探索与创造的氛围中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数学的价值。同时,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思维方式、不同的兴趣爱好,以及不同的发展潜能。教学中应关注学生的这些个体差异,允许学生思维方式的多样化和思维水平的不同层次。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必须改变“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以及大量演练习题的数学教学模式。教师必须转变角色,充分发挥创造性,依据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设计探索性和开放性的问题,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让学生在观察、实验、猜测、归纳、分析和整理的过程中去理解一个问题是怎样提出来的、一个概念是如何形成的、一个结论是怎样探索和猜测到的,以及这个结论是如何被应用的。通过这样的形式,使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得到落实。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创造性,对学生在探索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出现的问题,要适时、有效地帮助和引导,并通过交流、讨论、合作学习加以解决,使所有学生都能在数学学习中获得成功感,树立自信心,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毅力。

猜你喜欢

动手实践数学学科创新教育
如何提升小学生数学学科的核心素养
如何让农村留守儿童重视数学学科的学习
高效学习三角形的方法研究
在小学数学中实施探究性活动的教学研究
论初中物理实验课堂的创建
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开展创新创业教育 促进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
小学数学创新教育开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