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

2011-07-13李丰森

考试周刊 2011年40期
关键词:文化意识初中语文教学传统文化

李丰森

摘 要: 文化是指人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文化可以反映某个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形态。语文课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各民族文化的载体,民族文化是语文的灵魂。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在教授知识的同时要兼顾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通过语文课堂这个平台,展现文化的魅力。

关键词: 传统文化 初中语文教学 文化意识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文化多元化的重点之一。对一个民族和国家来说,文化是民族特色的体现。语文科目是初中阶段的基础科目之一,它是我国各民族文化的载体,承载传播和发扬民族精神的作用,在传统文化发展中占有着重要的地位。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融入文化意识的观念,既可以让学生了解民族历史,体现民族精神,更可以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广大教师要把弘扬传统文化作为一项历史使命,让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一、文化意识的概念及体现

1.文化意识的内容

文化意识产生于对文化思想体系的独到和整体的认识,文化是指人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属于群体的认识。文化意识就是人们对于文化的一种认识活动,具有自觉性和能动性,人们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可以领悟到文化的内涵,接受文化的熏陶,并潜移默化地形成一种追求文化的情感。简单来说,文化意识就是对群体认识的认识。但是文化又是随着群体的变化和改变而不停成长变化的,文化不会失去对自己本身的认同。

2.文化意识的意义

培养学生们的文化意识,就是要培养他们继承和发扬民族文化传统,吸收文化成果的意识,从而促进学生自觉提高文化品位。培养文化意识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健全学生的个性特征,而且有助于人格的形成。初中学生属于少年一代,他们是祖国的未来,肩负着振兴中华民族的伟大责任。青少年对于民族文化的理解和掌握非常重要,只能在认同的基础上来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作为初中语文教师,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去引导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学习,并教育学生认同我国的文化,把他们培养成有国家意识和民族意识的人,使他们找到文化归属感。

二、如何在语文教学中体现文化意识

1.在语言文字教学中体现文化意识

在初中语文的教材中,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子无处不在。从最基本的汉字来说,汉字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文化特征之一,汉字可以呈现出以形示意的文化形态。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可以把学习和培养文化意识融入到语言文字的教学中去,在语言的感悟中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汉语的意合性的特点,决定了对于汉语的学习要用心去领悟,仔细去体会和理解。引导学生领悟汉语文字的内涵,以词语和句型结构为基础,看似浅显词句要深刻推敲,找出其中的文化意识。在诗词教学中,可以介绍诗词的发展历史及文学派别等。这些基本的知识可以激发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欲望。例如在讲授李清照的词后,可以谈一下她的人生经历和作为女性词人所特有的命运,这样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学习了解传统的文化。

2.在阅读训练中体现文化意识

通过熟读和背诵课文,摘抄记录阅读材料,既可达到积累语言的目的,又可达到积累文化的目的。如阅读名人名言警句,可以积累人格文化;阅读古典诗歌诗词,可以积累典故文化等;阅读抒情散文,可以积累情感文化,等等。通过大量阅读训练,学生能学会走进作家们精神境界中,认识到中国文化的含蓄深沉的艺术特征。随着文化积累不断增加,学生们的文化意识也就会逐渐随之增强。总的来说,初中语文教材涉及的文化领域十分广泛,包括自然文化和社会文化两方面,有很多课文涉及艺术、风俗、美学、生活哲理等方面,从这些优秀作品中,教师都可以引导学生从文化角度来挖掘作品的内涵。

3.在写作练习中强化文化意识

在写作方面,孔子说过:辞达而已矣。辞达,就是要明白无误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见解。孔子又说:言而无文,行之不远。也就是说,文章如果没有文采,就不能传播得远。在语文教学中,如果让学生在加深对社会发展认识的同时来培养关注热点文化的写作意识,时间久了学生就自然感受到了文化的味道。因此,在对学生进行写作训练时,应该少些限制,多给自由,让学生可以无拘无束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思维方式是文化的深层含义所在,通过自由写作练习,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强化他们的文化意识。

三、通过文化意识的渗透,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中国的民族文化源远流长,包括中华民族在历史各个时期的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长期积累而形成的,具有深层的心理积淀。初中语文课程中有关传统文化内涵、外延的内容都十分丰富,这些对于学生们的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远的。教师要充分发挥传统文化的教育作用,以其独特而强大的德育功能,引导学生在感受和领悟传统文化底蕴的过程中感受到心灵的震撼,从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汲取精神的养料,从而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既学到文化知识,又学会如何做人,全面提升人文素养。

利用课外活动也可以提高学生的传统文化修养。例如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读《诗经》、《尚书》、《春秋》、《礼记》、《史记》、《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等中国古典名著,并强调记录读书笔记和互相交流,可以让学生对传统文化有较深刻和系统的了解,并能作出自己的分析和评价。

总之,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增加对学生文化意识的培养,既属于中学语文教学的深化,又可以挖掘出教材的人文特性。文化是复杂的问题,在培养学生文化意识时,可以解放观念,利用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在培养文化意识的同时增长智慧,弘扬个性,完善人格。文化意识的培养对学生个人成长和日后发展都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傅丽霞,厉复东.语文教育文化底蕴的价值取向及培养策略[J].山东教育,2003,07.

[2]靳玉乐,陈妙娥.新课程改革的文化哲学探讨[J].教育研究,2003,03.

[3]戴立.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不可缺少文化传承意识[J].教育研究与实践,2009,06.

[4]王爱刚.浅谈拓展语文教学的文化内涵[J].21世纪中学生作文,2007,10.

[5]程先国.语文教学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J].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2002,11.

猜你喜欢

文化意识初中语文教学传统文化
初中语文教学中疏导学生叛逆心理的教学模式应用研究
兴趣教学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新课改下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之我见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