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素质教育是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着力点
2011-07-13刘畅
刘畅
摘 要: 素质教育历来是高等教育中的一个热点问题,本文从高等教育现状出发,分析了素质教育在高等教育中的重要性,认为强化素质教育是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着力点。从教育理念、教育模式、教育内容创新方面阐述了素质教育内涵,进而指明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方向。
关键词: 素质教育 高等教育 发展现状 有效途径
素质教育,一个全民性的话题,横亘在我们面前,激发我们的思考和行动。面对新世纪国际竞争的发展趋势,我们对时下的高等教育有一系列的追问和反思,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方向到底在哪里?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我们无法回避目前高等教育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因为今天的教育决定了我们的未来。
一、高等教育发展现状
加强素质教育是目前高等教育界关于教育思想大讨论中的热点问题。《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高等教育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普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然而目前大学生教育问题突出:不少人认为“女大学生干得好不如嫁得好”;上海某学院一学生宿舍楼发生火灾,4名女生从6楼宿舍阳台跳下逃生,当场死亡,酿成近年来最为惨烈的校园事故,所有这些现象都值得我们深思。目前高等教育有以下特点。
1.教育观念没有根本性转变。各大学都在强调素质教育,但又严格限制学生的个性,导致目前大学培养出来的学生千人一面,使他们在市场经济时代遇到巨大挑战。首先是在各种生产要素包括人力资源分配方式的市场化下,他们面临“双向选择”,这要求大学生要不断地增强自主意识和应变能力,而这在大学里却很少能培养出来。其次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趋势下,高学历的优势将为高素质、高水平代替,大学也应当抛弃传统的教育思想和人才观念,把培养具有独立生活能力和创业精神的人才作为核心目标,才能在不断变化的市场上牢固树立起社会信服的品牌优势,而这也恰是目前大学所缺少的。
2.中国高等教育整体水平离社会发展目标的差距仍较大;高等教育投资不足,限制高等教育进一步发展;高校教师人数、质量仍不满足要求。作为发展中的国家,我国的高等教育资源极不平衡,东部和中西部对高等教育的投资差距极大,这些都严重制约着全民素质的提高。
3.教育模式过于传统,大学仍以“填鸭式”教育为主,平时逃课或者开小差,考前突击,混毕业文凭的人很多。这样的教育如何能适应现代社会高激烈的竞争?在培养目标上一贯强调“专业对口”,从而导致专业划分越来越细,学生的知识面过窄等种种弊端。大学生中文科的往往缺乏对理工科的了解,对世界科技发展潮流更是一片模糊;学理工科的往往缺乏对文学、历史的基本了解和掌握,对美学、心理学等的认识更是少之又少。而在教学过程中,知识结构陈旧、教学内容和方式过时、僵化,认为只要教师有效地传授了书本知识,学生有效地掌握了书本知识,教育质量就有了保证,教与学双方都过分关注考试成绩分数,而忽视实际操作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创新思维,导致了“高分低能”现象的普遍出现。
二、素质教育重要性
任何教育按其本质来说,都是按照社会的要求,依据教育自身发展的特点,培养人、塑造人和改造人(钟志贤,2002)。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建设者,其素质程度如何,对社会的发展、民族的复兴有着很大的影响作用。
大学生的综合素质,通常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钟秉林,1999)。素质教育虽然至今尚未形成明确的定义,但其内涵大家都是熟悉的:使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的发展,亦即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较宽的知识面和文化修养,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能力,有健康的身体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目前我国教育体制的改革正处于一个改变过程中,素质教育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需要(孟淑青,2004)。随着现代社会科学技术和知识经济的迅猛发展,人才竞争日趋激烈,我国高等教育必须研究未来社会对人才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的要求,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面向二十一世纪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素质人才,所以,强化素质教育是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着力点。
三、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1.教育理念创新
首先要突破“应试教育”,立足于人的主体性发展需求,给每一个学生提供思考、创造、表现和成功的机会。教育过程必须建立在以每个受教育者主动学习、全面发展的基础上,要创建一个充分尊重学生主动性和个性的教学体系,使教学过程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学生获得知识,更重要的是使他们身心得到充分发展,激发主动学习的兴趣。
其次是对素质教育内涵的理解。素质教育重在培养人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是培养简单的知识继承或者是面面俱到、万金油式的假通才。“我们为什么不能贡献一个爱因斯坦,或贡献一个诺贝尔奖金获得者?”这就是我们教育体制的弊端。
最后,素质教育是促进人的发展,而不是用来淘汰、选拔学生的。要树立主体教育观,即体现人文精神,以人为本,弘扬人性。尊重学生,用发展的眼光看学生,促进潜能的开发和健全个性的发展。在现实生活中,在学校成绩一流的学生,进入社会却成为打工的;在学校成绩二流的,进入社会却当了老板。这可能是在校老师从没想过的。所以素质教育不是培养“尖子生”,而是让学生学会做人,成为不同层次的人才,当然我们也要激发学生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和脚踏实地的创业精神。面对现在的教育现实,有很多问题值得我们探索思考,我们必须有适应时代需求的现代教育理念。
2.教育模式创新
(1)推行个性化教育。素质教育的基本精神,就是使每个学生的人性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它是基于这样的假设:每个学生,只要得到充分的教育引导和帮助,都能发展独特的个性天赋,实现自我价值,走向成功。从这个角度讲,教育无差生、优等生的区别,只是个性不同。在实际教学中必须改进教学、评价机制,运用多样的教学法为每个学生提供适于其学习方式与认知方式的学习机会。营造智能化的教学环境,学校不仅是向学生传递知识的场所,而且是师生之间、同学之间人际接触、形成社会能力的场所。评价角度多元化、标准个别化、机会多样化、形式灵活化。
(2)注重在具体活动中激发学生的个性发展。如艺术活动有利于通过审美情趣和表现美、创造美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科技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求知欲、兴趣和爱好;体育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顽强拼搏精神、公正观念、竞争意识、超越意识;公益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集体、助人为乐等道德品质。
(3)注重引导式教育。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教师的任务主要是帮助学生理解经常变化的环境,帮助他们最大限度地发展自己的潜能,而不是精心安排各种强化手段去控制和塑造学生的行为。通过暗示教学方式、问题教学方式、发现学习方式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己思考问题,激发其学习兴趣,力求使其在无意识的情况下锻炼探究性思维能力,形成自主创新的求知态度。
(4)发展创优型教育。21世经的竟争,是科学技术的竞争,是思想文化的竟争,更是人才的竟争(李岚清,2004)。我们提倡素质教育就是要培养有组织、说服、沟通、创新能力的优秀人才。富有进取精神的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赖以延续和发展的基础。高等教育的最高目标就是要培养像爱因斯坦、爱迪生、比尔·盖茨等推动时代发展的人物。
3.教育内容创新
目前社会物欲化倾向严重,过于迷恋对物质的占有、享受和崇拜,使人变得贪心、自私;粗俗化倾向,高雅被人揶揄成了做作的代名词,粗俗堂而皇之地成了一种时尚的个性;冷漠化倾向,人与人之间感情越来越疏远,以致各人各顾己,邪气横行;躁动化倾向,狂奔的物欲快车,引动了躁动的心理倾向;无责任化倾向,对工作、群体、社会所承担的任务和应尽义务抱着无兴趣、无所谓的态度。这些现象对我们的教育有很大的震撼。如何扭转这样的社会风气?我们的教育内容必须要创新。
学会做人,是二十一世纪教育的终极追求,我们必须把握做人的最基本内涵,将做人的道理和行为的习得,渗透于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之中。我们的教育不能仅仅是智商教育,必须增加情商教育。俗话说“读书明理”,我们教育的重点要在价值观培养、自我定向、社会定位、创造力的培养等方面。我们的教育实践必须包含:培养学生的价值判断的能力,解决问题的习惯和战胜挫折的能力,协商、合作和凝聚群体力量的能力,不断革新、勇于创造和不断自我完善的能力。
素质教育是我们普遍关注的问题,特别是高校辅导员,更应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致力于强化素质教育,在真正理性的心态下,把握素质教育的本质和正确方法,推动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方向,培养适合二十一世纪发展的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钟志贤.素质教育进行时.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2]李岚清.李岚清谈素质教育.谈素质教育大参考,2004.
[3]钟秉林.进一步加强文化素质教育.中国高等教育,1999.
[4]孟淑青.素质教育与教育改革发展.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