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链管理绩效评价的文献综述
2011-07-13金宏亮荣桂范
金宏亮 荣桂范
早在1985年,Kearney就指出,进行综合绩效评价的公司,可以提高总体生产率14~22%。Billington在库存管理的研究中得出结论:缺乏有效的供应链绩效评价机制是造成库存问题的重要原因。Larry给出了有关绩效评价的几句格言是:只有进行评价才能进行改进;评价什么得到什么;不能评价的东西就不好管理。这几句在供应链绩效评价中也非常实用,对供应链进行了绩效评价才能够发现供应链运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才能针对问题对供应链做出改进,才能确保供应链能够健康、稳定、持续发展。因此,建立科学、全面的供应链绩效评价体系已经成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同时,供应链绩效评价属于多层次、多指标复杂系统的综合评价问题,这类问题广泛的存在于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具有较强的普遍性,供应链绩效评价体系的评价方法和手段可以应用到这些方面中去解决实际的复杂问题。
20世纪90年代以来,供应链管理广泛的受到理论界和企业团体的关注(Fredrik,2002)。虽然很难实施,但供应链管理为提升供应链中的客户和企业的利益提供了巨大的潜力。供应链成员组织的协调一致,再加上实时信息的共享,可以导致成本和服务的协同作用。Christopher(1998,2000)认为,21世纪的竞争不再是产品的竞争,而是供应链的竞争。但是,实施供应链管理需要消耗大量的时间和财力,而且会使企业面临改革带来的风险,在国内外应用成功率还不高,究其原因,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缺乏有效的供应链管理绩效评估体系(赵晓军,2005)。有效的供应链绩效评价可以加强供应链的优势环节,更有针对性的在同类供应链之间展开竞争,培育具有持续发展潜力的链条,撤销绩效性差或无绩效的链条。
目前,有关供应链绩效评价的学术研究较为活跃,目前的研究主要从四个不同维度展开:①从研究方法角度可以分为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②从手段角度主要包括供应链绩效评价指标设计和供应链绩效评价方法。③从评价的供应链的类型角度可以分为敏捷供应链、集成供应链、基于产品的供应链、基于电子商务的供应链、绿色供应链。④从绩效评价的具体内容可以将供应链的绩效评价分为财务评价、供应链成员综合评价、服务评价等方面。
一、供应链绩效评价的指标体系
国内外许多专家学者和研究机构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供应链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和指标设置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在此仅列举一些有代表性的观点。
Roger教授认为,现有的评价指标己经不能反映21世纪供应链的绩效,必须建立新的绩效评价系统。他认为,顾客服务质量是评价供应链整体绩效的最重要手段。
Beamon从资源、产出和柔性三个方面构建了供应链绩效评价体系。资源方面的指标有:总成本、配销成本、制造成本、存货成本和投资报酬率;产出方面的指标有:销售额、利润额、订单满足率、准时交货、缺货、顾客响应时间、制造前置时间、运送错误和顾客抱怨;柔性方面的指标包括:时间柔性、数量柔性、产品柔性和混合柔性。
Fawcet在对100家大企业进行成本、生产效率、顾客服务、物流的调查分析基础上,认为不仅仅成本是竞争的主要工具,时间、地点都将成为绩效的关键。有必要对现有的系统在人力资源和技术上进行供应链的整合,而在整个供应链的流程上进行质量和顾客服务的改进己经成为另外一个提高绩效的动力,信息技术成为主要的绩效改进的支撑力量。
霍佳震等在对集成化供应链的研究基础上,提出了集成化供应链整体绩效评价的两个方面:顾客价值评价和供应链价值评价。
马士华等人提出了供应链绩效评价的一般性统计指标,包括顾客服务、生产与质量、资产管理和成本4个方面。他们还指出,除了以上一般性统计指标外,供应链的绩效还应辅以一些综合性的指标,如供应链生产效率;也可用某些由定性指标组成的评价体系,如用户满意度、企业核心竞争力、核心能力等来反映。供应链的绩效评价一般从三个方面考虑:一是内部绩效度量,二是外部绩效度量,三是供应链综合绩效度量(常良峰,2003;马士华,2005)。
钱军,陈国华,孙胜楠从供应链成员关系的分散性、复杂性及链中成员的自主性等角度着手,结合实例提出了研究供应链绩效评价体系的新方法——基于Multi-agent系统架构。该架构通过Agent之间的行为交互运作与协商产生数据指标。该方法考虑了供应链这类动态系统的复杂性,利用了Agent分布式人工智能模型以及Agent之间的相互协同和协作,是对供应链绩效指标体系的研究的深入。借助该模型,可以对供应链中的某些绩效指标进行系统仿真研究,从而真正提升供应链管理的水平和质量。
汪莹,邓雪凤将供应链管理职能划分为5个部分:计划、组织、协调、控制和创新,尤其是提出了创新职能.从五大管理职能出发,结合供应链管理成熟度的评价内容,分析、选择和定义了供应链管理成熟度的评价指标,给出了各个指标的衡量标准与方法。构建了供应链管理成熟度的评价指标体系,并建议采用AHP(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相结合的组合评价模型对指标体系进行评价,以获得较科学的评价结果。
聂召、周国华在Kaplan和Norton的平衡记分法的基础上,类似于Hua Z,Li S将不确定性指标融入到绩效评价中去,建立扩展后的供应链绩效评价体系。他们基于供应链的不确定性,提出了在Kaplan和Norton的平衡记分卡基础上改进的BSC-SC法以及相应的评价指标。在指标的选取上,将影响供应链不确定性较大的指标融入供应链绩效评价中,体现了指标之间的驱动与因果关系,侧重于建立一个稳定高效的供应链系统。
纵观上述关于供应链绩效的文献,可以发现供应链绩效指标是多种多样的,比较零乱。既有财务方面的,又有运营方面的;既有定性指标,又有定量指标;既有以成本为主的,又有以顾客满意为主的。除了以上所列举的主要观点之外,也有些学者在前人的基础之上,对供应链绩效评价指标做出了改进和完善,其改善的方向主要集中于两个方面:一是考虑到前人所选取的评价指标主要是事后评价,没有考虑到供应链发展的动态性,从而指出需要增加供应链未来发展能力的评价角度,加强了供应链绩效评价的前瞻性;二是考虑到供应链是处在社会大环境中,近年来我国政府提出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故新增了供应链可持续发展能力这一评价角度。这类文献在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从众多文献资料中可以发现,供应链绩效评价指标的研究绝大部分是以成本或者顾客满意作为基础的,但忽略了对战略匹配性、抗风险能力等重要方面的研究。因此,可以说供应链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还缺乏系统性。
二、供应链绩效评价方法
本文在综合近几年来国内外研究文献的基础上对供应链绩效评价方法进行归类分析,主要有以下几种:
1.供应链运作参考模型法(SCOR,Supply Chain Operations Reference Model)
由供应链协会(SCC,Supply Chain Council)主持开发的供应链运作参考模型(Stephens,2000),由计划、获取资源、制造和交付四个基本过程组成。它可以描述、分类和评价一个复杂的管理过程。因此,SCOR模型将测评指标系统地分成五类:可靠性(reliability)、灵活性(flexi2bility)、反应能力(responsiveness)、成本(cost)和资产(assets)。可靠性、灵活性和反应能力是外部视角的指标,以满意客户为原则;而成本和资产则是内部视角的指标,以提高企业利润为原则为企业供应链管理提供了一个跨行业的普遍适用的共同标准。目前,供应链委员会的多个成员企业在使用该方法评价供应链绩效。曹庆奎,阮俊虎应用AHM分析方法,分析了SCOR模型中提到的影响整体供应链绩效因素的优先次序,为研究改善供应链系统的运行绩效和实施供应链绩效评估提供了依据。
2.层次分析法
作为系统工程对非定量事件进行评价的一种分析方法,是1973年由美国学者T·L·萨蒂(T·L·Saaty)最早提出的。运用它解决问题可以分为4个步骤:(1)分解原问题,并建立层次结构模型;(2)收集数据,用相互比较的办法构造判断矩阵;(3)层次单排序及一致性检验;(4)进行总排序和一致性检验,找出各个子目标对总目标的影响权重,并以此作为决策依据。宋香暖(2008)分别以顾客价值、供应链价值及发展能力与潜力为基础,构建了集成化供应链整体绩效评价的多层指标体系;并运用层次分析法(AHP)评价集成化供应链企业绩效。
3.平衡计分法(BSC,Balanced Score Card)
最早由哈佛商学院教授罗伯特·S·卡普兰(Robert·S·Kaplan)和复兴全球战略集团总裁大卫·P·诺顿(David·P·Norton)经过与在业绩评价方面处于领先地位的12家公司进行的为期一年的项目研究后于1992年提出。平衡记分法的核心思想反映在一系列指标间形成平衡,即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滞后型指标和领先型指标、内部绩效和外部绩效之间的平衡。符瑛(2008)对平衡记分法理论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从客户、供应链内部运营、学习与发展以及财务价值4个方面列举相关指标,并应用AHP法对各指标进行权重设计,构建出平衡供应链计分法绩效评价体系。
4.DEA(Date Envelopment Analysis简称DEA)法
数据包络分析(Date Envelopment Analysis简称DEA)是美国著名运筹学家A.Charnes和W.W.Cooper等学者在“相对效率评价”概念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系统分析方法,它主要采用数学规划方法,利用观察到的有效样本数据,对决策单元(DMU)进行生产有效性评价。DEA特别适用于处理多输入多输出的问题。同时,通过多投入、多输出的指标的相对效率评价方法,即数据包络分析法(DEA)对绿色供应链绩效进行评价,并结合实例说明DEA法在绿色供应链绩效评价中应用的合理性。
5.粗糙集和BP神经网络法
粗糙集理论RS(Rough sets)作为数据挖掘技术的一个新成果,首先由波兰科学Z.Pawlak教授提出来,是一种对不完整数据进行分析、推理、学习、发现的新方法。根据粗糙集理论的方法,数据挖掘就是给定知识表达系统的条件属性和决策属性,求出所有符合该知识的最小决策算法。BP神经网络学习算法的基本原理是梯度最速下降法,它的中心思想是调整权值使网络总误差最小。决策者在制定决策时,常常不需要全部的条件属性,即说明有些属性是可有可无的,因此对依据知识表达系统所建立的决策表进行约简,保留必要的信息非常重要。对供应链绩效评价的研究同样需要在已有信息的基础上对评价指标约简,然后通过使用BP神经网络的智能化运算,实现供应链绩效的评价研究。史成东,陈菊红,郭福利(2008)从知识发现和数据挖掘的角度,利用粗糙集和BP神经网络的理论和方法,建立了基于粗糙集和BP神经网络相结合的供应链绩效评价模型。席一凡、王超、聂兴信(2007)针对供应链自身的特点,从用户满意度、信息共享程度、物流一体化水平、企业合作伙伴关系4个方面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利用模糊神经网络对供应链的绩效进行全面评价。
6.突变级数法
突变级数法的主要特点是它首先对系统的评价总目标进行多层次矛盾分解,利用突变理论同模糊数学相结合产生的突变模糊隶属函数,由归一公式进行综合量化运算,最后归一为一个参数,即求出总的隶属函数,从而进行评价。周强、张勇(2008)对现有多目标评价方法,如层次分析法、因子分析法、模糊函数法等在绿色供应链绩效评价中存在的各目标因素权重确定难且带有很大主观性这一不足,采用突变级数法对绿色供应链的绩效进行评价。基于突变理论的突变级数法通过对诸矛盾因素的归一化处理,得到相应的突变模糊隶属度函数,在进行绿色供应链绩效评价分析时,只需对诸矛盾因素按重要性排序,无需主观确定任何权重。该文介绍了基于突变理论的突变级数评价法的基本原理和步骤,并以A公司为例,阐述了该方法的应用。
7.模糊层次综合评价法
模糊层次综合评价法是将模糊数学与层次分析法相结合的一种系统评价方法,它能比较好地解决系统多指标的综合评价问题。但在进行模糊综合评价时,一般很少考虑评价对象的特性值随时间而变化的情况,而是把评价指标作为常量进行评价,或者只根据某时间点的一组指标值进行评价,然后将评价结果推及整个时间段。而动态模糊评价法就对供应链绩效进行评价时,对评价结果根据不同时点的指标值进行修正,能够实现实时的动态评价。邵文明、林杰(2008)讨论了供应链的环境绩效评价的指标体系的构建,并对其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价进行分析。
8.其它评价方法
刘娟(2008)在深入分析服务供应链的基础上,根据其自身的特点及相关文献,通过频度统计法和理论分析法提出影响服务供应链评价的指标。为了减少评价时的工作量,并且使评价更客观,采用了改进灰关联法进行绩效评价,最后得出最优服务供应链。
李芳(2007)利用EVA一ABC模型评价跨企业和整个供应链的绩效,并能最优化和协调整个供应链的作业绩效。
三、供应链绩效评价对象
不同的供应链具有不同的设计方法和行业适用性,随着供应链理论的发展,这种细分还在深入。另一方面,有效的供应链绩效评价和指标设定必须根据具体的发展远景和战略进行,因此,不同的供应链其评价侧重点和具体评价指标应该有所不同。
1.绿色供应链
绿色供应链绩效评价作为绿色供应链实施过程中一个关键而又棘手的问题,在绿色供应链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通过对绿色供应链绩效评价,不仅可以分析出影响绿色供应链系统运行效率的瓶颈,还可以为绿色供应链的优化改进提出有益的意见,最终改善整个绿色供应链的整体绩效。因此,绿色供应链绩效评价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课题。姜旭、卢晓君(2008)根据绿色供应链绩效评价模型建立的要求,把层次分析法、德尔菲评价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相结合,提出了基于标杆管理思想的三角模糊综合评价法。并以此为基础构建了绿色供应链绩效评价模型。
2.基于电子商务的供应链
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电子商务在供应链中的运用对供应链运营绩效产生了积极的影响(Sunil,2001)。周新跃(2008)通过对AFR(合计预测与补给要求以分销中心或主要分销商为中心)、VMI(供应商管理库存)、CPFR(合作计划、预测和补给)为代表的电子商务供应链管理模式三种管理模式的比较,可以看出它们各自的优缺点及适用范围。并从现实应用情况分析,指出AFR作为传统供应链管理向电子化供应链管理转化的代表,没有充分应用电子商务平台实现协作,必然会被淘汰;CPFR旨在从一个行业的整合角度入手,达到行业的供应链最优,但此种模式的支撑系统要求相应的技术水平非常高,鉴于中国的信息化程度较低,实现为时尚早,因此在中国最值得探讨应用也最广泛的是VMI管理模式。
3.集成化供应链
集成化供应链是指供应链中的各节点企业摈弃传统的管理思想和观念,在核心企业的不断推动下,通过信息技术把所有供应链成员的物流、财务、预测、计划等业务进行整合,并看作一个整体的功能过程而形成的新型供应链组织结构。宋玉涛(2007)通过借鉴企业绩效评价理论,明确界定了集成化供应链绩效评价的需求主体、评价范围、评价原则等基本内涵。进而在内涵明确的基础上,通过对集成化供应链战略目标及其关键绩效的分析,初步建立集成化供应链绩效评价框架。并将这一框架与平衡记分卡和SCOR绩效评价框架进行了比较,验证了其合理性。
4.敏捷供应链
敏捷制造是一种面向21世纪的制造战略和现代生产模式。敏捷化是供应链和管理科学面向制造活动的必然趋势。敏捷供应链(Agile supply chain)以增强企业对变幻莫测的市场需求的适应能力为导向,以动态联盟的快速重构(Re2engineering)为基本着眼点,以促进企业间的合作和企业生产模式的转变、提高大型企业集团的综合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为主要目标,致力于支持供应链的迅速结盟、优化联盟运行和联盟平稳解体。因此,敏捷供应链是未来供应链发展的主要趋势。赵黛雅(2008)基于已有的敏捷供应链系统架构相关研究,分析了敏捷供应链信息系统的特征及要求,并对基于BPM的敏捷供应链系统框架、基于多Agent协同决策的敏捷供应链系统框架、基于面向服务的敏捷供应链系统框架、基于Internet/Intranet的敏捷供应链系统框架进行了总结、对比、分析,以发现其中的特点和规律。
四、结论和建议
综合上述供应链绩效评价的研究成果,学者们提出的观点各有不同,国外着重实证分析供应链绩效的评估,国内对供应链绩效评价的研究还不够深入,总体来看,还没有形成一套完善的供应链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方法和评价模型。原因很多:
第一,评估供应链的绩效很困难,再加上学者们对供应链绩效评价还没有形成一个系统的、完善的、统一的定义,这导致在供应链绩效指标的选取过程中,侧重点不同,难以建立共同的绩效指标体系。
第二,供应链绩效的某些方面难以量化,及供应链之间的差异,致使建立可供比较的标准很难,降低了评价的实际效果。只有建立科学的供应链绩效评价标准,才能正确确定供应链绩效水平。
第三,对供应链绩效评价方法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理论研究。现有的供应链绩效评价方法大多需要建立数学模型,对一般管理者而言,其建模过程相对复杂。目前的研究大部分是理论研究,与实际结合得较少,这就更加大了理解和掌握的难度。
第四,缺乏供应链整体绩效与各成员绩效关系的研究。供应链的整体绩效受到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等各子系统的影响和制约,各节点企业的收益与供应链的整体效益是非线性关系,因此各节点企业的利益如何协调将直接影响供应链的正常运行。
第五,没有将绩效评价与供应链整体优化相结合。现在对供应链绩效评价的研究很多只是停留在对其中某些问题(如评价指标的设置、指标权重的获取、指标量化等)的研究上,对供应链整体评价的研究还较少。
总之,理想的评价指标应满足以下几项原则:全面;能够反映顾客和企业自身的需求;易于理解;应用广泛;使用成本低;能够做出前后一致的解释等。而方法的研究既要着重一般供应链通用方法的研究,也要重视特定类型供应链绩效评价方法的研究,特别是能够找出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未来环境的变化做出变革的评价方法的研究,将对正确度量供应链绩效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综上所述,对供应链绩效未来的研究方向作如下建议:
第一,供应链绩效评价标准的建立。实质上,供应链就是一个扩展型企业,其评价的复杂性要求建立通用的、一般性的评价标准,这种标准能够用于一般性供应链绩效的评价,而非特殊供应链评价。可以建立横向评价和纵向评价两个标准,横向评价标准是和标杆供应链的对比,纵向标准则是和供应链的历史绩效水平对比,此外,还可以建立一个供应链的外部评价标准,也就是供应链的环境适应能力方面的标准。在这三个宏观标准的条件下,再制定相应的微观指标和一定的评价方法。
第二,供应链绩效评价仿真模型的研究。供应链领域的很多模型往往只是提供了一种理论视角,没有界定清楚模型中所需要的哪些参数在现实中是可以追溯和估计的,及它们合理的估计精度应为多少,而由模型所得到的最优策略往往只适用于计算不具有现实性的小数据量问题,而不能处理现实中大数据量和复杂供应链管理问题。因此,供应链仿真模型的开发和供应链模型的仿真分析将是未来深入研究供应链理论的一个有效途径。
第三,对供应链绩效评估的基础、重点和界限的研究。笔者认为针对供应链涉及面广、节点复杂、管理困难的特点,供应链绩效评价的方向应当是注重于战略角度,重点是系统研究、不确定因素研究、不同类型供应链研究,以流程为导向,强调可行性,提高供应链整体绩效。同时,评价指标的设计和评价方法的选择应该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发展,并用来隔离潜在的问题领域。
第四,绩效评价与供应链整体优化相结合。目前对供应链绩效的研究大多集中在现有供应链的局部优化或某些因素对供应链绩效的影响分析方面,而很少考虑到供应链绩效综合评价问题,将绩效评价与供应链整体优化相结合的则更少。通过绩效评价,了解各节点企业在整个供应链中所处的地位以及对供应链整体绩效的贡献,企业间的合作关系是否合理可靠,利益分配与激励策略是否合理,为供应链整体优化提供决策依据。总之,供应链绩效评价体系与方法的研究也是一个有待探索的问题。
[1]Kearney.Performance Measurement System in Supply Chain Management[J].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2(3):33-35.
[2]Fredrik Persson,Jan Olhager.Performance simulation of supply chain designs[J].Int.J.Production Economics,2002,(77):231-245.
[3]Christopher,M.L.Logistic and Supply Chain Management:Strategies for Reducing Costs and Improving Services,etc[M].London:Financial Times/Pitman Publishing,1998.
[4]赵晓军,郇金宝.供应链绩效评估体系研究现状分析[J].商业研究,2005(20).
[5]毛会芳,邹辉霞.基于供应链管理的绩效评价研究[J].科技与管理,2004(4):69-73.
[6]霍佳震,雷星晖,隋明刚.基于供应链的供应商绩效评价体系研究[J].上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2):177-188.
[7]钱军,陈国华,孙胜楠,基于Multi-agent系统架构的供应链绩效指标体系,[J].计算机工程,2007.10.
[8]邵文明、林杰,基于模糊综合评价的绿色供应链环境绩效研究,[J].经济论坛,2008.4.
[9]周荣辅,赵俊仙,供应链协同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统计与决策,2008.13.
[10]刘娟,基于改进灰关联法的服务供应链绩效评价,[J].管理观察,20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