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黄芪建中汤为主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 60例

2011-07-12天津市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脾胃科天津300120

陕西中医 2011年9期
关键词:结肠镜溃疡性结肠炎

李 明 曾 艳 天津市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脾胃科 (天津 300120)

慢性溃疡性结肠炎又称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病因不明的炎症性疾病,主要部位是直肠、乙状结肠,也可扩展到降结肠、横结肠甚至全结肠。病变一般限于大肠黏膜与黏膜下层。临床表现以腹泻、腹痛、黏液血便为主,多呈反复发作的慢性病程[1]。我们2004年 1月~ 2009年 6月通过中西医结合治疗患者 60例,疗效满意,报道如下。

临床资料 60例病情中度的 UC患者,主要表现为腹痛、大便次数增多、黏液便或脓血便、里急后重等症状;结肠镜检查表现为:结肠脾曲以下肠黏膜弥漫性充血、水肿,血管纹理模糊,病变明显处见弥漫性糜烂和多发性浅溃疡,表面有脓苔,或可见假性息肉形成。病理示:弥漫性炎症细胞浸润,隐窝炎或脓肿。全部患者符合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炎症性肠病诊断治疗规范的建议》的诊断标准,均排除其它疾病存在。 60例 UC患者男32例 ,女 28例;年龄 21~ 41岁,平均 (32.3± 4.6)岁;病程 2月~ 5年 ,平均 (2.3± 0.6)年。 60例病例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患者在性别构成、年龄、病程、病情等方面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 0.05)。

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口服柳氮磺胺吡啶 1.0g,口服,4次 /d;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中药辨证内服:脾胃虚弱型以黄芪建中汤加减,药用党参、黄芪、白扁豆各20g,桂枝、白术、防风、升麻、柴胡各 10g,茯苓15g,炙甘草5g;湿热型以芍药汤加减,药用黄连、木香、黄柏、陈皮,槟榔、当归、山栀子各 10g,白头翁15g,秦皮 20g,白芍 30g,肉桂 3g,;肝郁脾虚型以痛泻要方加减,药用防风、陈皮、香附、沉香、佛手、五味子各10g,白芍、白术、茯苓各 15g;脾肾阳虚型以四神丸合四君子汤加减,药用党参、茯苓各20g,白术 15g,干姜、甘草、肉豆蔻、补骨脂、五味子、山茱萸、柯子各 10g,附子、巴戟天各5g;同时行保留灌肠:药用白及20g,乳香、没药、地榆、槐花各15g,白头翁、红藤、白芍各30g;水煎取汁 100m L,保留灌肠,每晚 1次。

疗效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判断疗效。近期治愈:临床症状消失,结肠镜检查黏膜病变消失;显效:临床症状明显减轻,结肠镜检查黏膜病变较治疗前康复愈合>60%;有效:临床症状有所减轻,结肠镜检查黏膜病变较治疗前康复愈合>30%但≤60%;无效:临床症状及结肠镜检查较治疗前均无明显改变。总有效包括近期治愈、显效、有效。

统计学方法 SPSS12.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采用i2检验。

治疗结果 两组均治疗 4周为1疗程,连续治疗 3疗程后复查肠镜,观察临床症状;结果进行对比,对于病情中度的 UC患者,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86.7%,优于对照组的73.3%(P<0.05);治疗组近期治愈率30.0%,优于对照组16.7%(P<0.05),见附表;治疗前后复查肝肾功能、血糖、血压、心电图检查均无变化。两组均未见不良反应。

附表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疗效比较

讨 论 慢性溃疡性结肠炎为结肠非特异性炎症,其病因目前尚未清楚,西医认为与免疫系统功能异常和炎症递质增多有关。临床表现有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里急后重,病情轻重不一,以病程较长、反复发作为特点[1]。目前西医治疗主要采用水杨酸盐类药物及糖皮质激素等治疗,其中柳氮磺胺吡啶被认为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首选药物,但单纯应用疗效不理想、易复发。

慢性溃疡性结肠炎属中医泄泻、下痢、肠癖等范畴,本病的发生多由于感受湿热或饮食所伤或情志不畅或劳倦过度致脾气受损,湿从内生,湿滞日久,多从热化,湿热薰蒸,壅滞肠间,传导失司,与气血相搏结,损伤血络,气凝血滞,血败肉腐,内溃成疡;日久正虚邪恋,缠绵难愈。中医学认为,正气亏损,脾失健运,湿热蕴结,气滞血瘀,大肠传导失司是导致本病发生的关键,对于本病辨证,有湿热内蕴、脾肾阳虚、肝郁脾虚、气滞血瘀等证型[3、4]。本文给患者口服的中药是依据以上病机辨证组方的。结肠黏膜充血、出血、水肿、以及有溃疡、脓性分泌物等现象,从中医角度看,均属湿热瘀毒之象,因此在灌肠方中选用了清热、利湿、祛瘀、解毒之中药,方中白头翁、红藤清热利湿止泻痢;芍药缓急止痛;地榆味苦性寒,归大肠经,功能凉血解毒剑疮,白及味苦性寒,功能止血收敛生肌;乳香、没药能消肿、止痛、生肌,诸药合用,共奏清热利湿,凉血止血,祛腐生肌之功效。采用灌肠药物直达病所,高浓度作用于病灶,极大地提高了药物的利用度。诸药共用,有清热祛湿、通络活血、涩肠止泻、促进黏膜再生、促进溃疡愈合的作用。本次临床观察结果表明,中西医结合治疗 UC疗效较单用西药好,其临床有效率为 86.7%。

本组资料表明,中药配合SASP在治疗中度UC患者比单用 SASP治疗疗效好,治疗组的总有效率(86.7%)明显高于对照组(73.3%,),而且治疗组的显效率(30.0%)明显高于对照组(16.7%),提示中药配合SASP促进 UC愈合的效果优于单用 SASP治疗。

综上所述,在西药疗效的基础上,采用口服中药全身调理与病变局部灌肠治疗相结合的方法治疗病情中度的溃疡性结肠炎,具有内外兼顾,取长补短,扶正祛邪,标本兼治的特点,提高了临床疗效。

[1] 叶任高,陆再英.内科学 [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407.

[2]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122-1233.

[3] 彭月芹,倪秀军.溃疡性结肠炎中医治疗临床研究进展[J].辽宁中医杂志,2010:37(3):565-567.

[4] 张北平,刘思德.溃疡性结肠炎内镜分型、粘膜组织学分期与中医虚实证候的相关性研究 [J].中华消化内镜,2008,2(3):5-8.

猜你喜欢

结肠镜溃疡性结肠炎
结肠镜治疗前肠道清洁准备致水中毒一例报告
“结肠炎”背后的亲子关系问题
结肠镜下治疗肠息肉的临床疗效观察
175 例结肠镜诊断和治疗结肠息肉的临床分析
减轻结肠镜操作中腹痛的研究进展
足底溃疡性扁平苔藓合并普秃一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40例
愈疡消溃方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活动期30例
辨证论治慢性腹泻型结肠炎45例
治疗脾肾阳虚型溃疡性结肠炎3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