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兼收并蓄,推陈出新记海上名医严世芸

2011-07-12上海中医药文化研究与传播中心李其忠曾煜

检察风云 2011年23期
关键词:心病中医药大学阴阳

文/上海中医药文化研究与传播中心 李其忠、曾煜

兼收并蓄,推陈出新记海上名医严世芸

文/上海中医药文化研究与传播中心 李其忠、曾煜

祖国医学,肇自岐黄,千年以降,源远流长。上海自开埠以来,得风气之先,名医云集,流派纷呈,各具特色,延续至今。应读者要求,本刊特邀“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医药文化研究与传播中心”李其忠教授、曾煜博士撰稿,刊发“海上名中医介绍”系列文章,以利于读者领略名医风采,了解专家特色,也有利于读者有的放矢地求医问药。

严世芸,上海市名中医、上海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市中医药学会会长。曾任上海中医药大学校长、上海市中医药研究院院长。历任和现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审组副组长、全国高等医学教育学会副理事长,全国高等中医教育学会副理事长、国家药典委员会委员、上海市政协委员、全国名中医继承班指导老师、

《辞海》中医学科主编、上海

市中医学术发展专家组组长、香

港大学中医学院及香港中文大学中医学院名誉教授,为上海市劳动模范,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现任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医药文化研究与传播中心主任,从事中医临床、教学、科研工作近50年,擅长治疗心脑血管疾病及疑难杂症,是上海市医学重点学科——中西医结合心血管学科的学科带头人。

继承家学、兼收并蓄

严世芸教授祖籍浙江临海,家学渊源,世代行医,闻名乡里。父严苍山先生是沪上名中医,亦是著名的中医教育家,对中医药学的推广与教育作出了积极贡献。

严世芸教授幼承庭训,矢志中医。1964年,他从上海中医学院(现上海中医药大学)医疗系毕业后,师从全国著名老中医张伯臾,深得真传,得益颇丰。严教授长期从事一线临床、教学、研究工作,经过多年医疗实践和学术继承、研究,逐步形成其独特诊疗思想与用药特点。临床治疗中,以“兼收并蓄”著称,疗效显著。治疗心脏疾病重视“调和气血”,治疗杂病深谙寒热补泻综合运用之妙,善于扶正达邪与祛邪安正的结合运用。

试举一例,以观其效:

有位49岁男子,因感冒引起室性早搏,经对症治疗,病情好转。但其后,早搏又反复发作,延续时间一年有余,影响工作生活。患者因心悸、胸闷、头晕来求诊。严教授经望闻问切,认为患者心阳不振,血脉淤阻,阴阳之气不相顺接。又得知患者还兼有高血压、失眠等病症,病情较为复杂。因而在治疗中不拘一格,用血府逐淤汤合真武汤、酸枣仁汤加减益气通阳、活血通脉、宁心安神。二诊过后患者早搏即减少,后续诊承接前方宗旨随证加减,经过三个月的调理,早搏逐步消失,未曾复发,再加上适当加用成药调养心脾,患者的其他症状也都平复了。

真武汤加苦参、景天三七、万年青根、虎杖、茶树根等,都是严教授治疗心律失常的常用方药。经过长期医疗实践,严教授在临床用药上,不仅整理了一套卓有疗效的专方专药,而且针对复杂疾病擅长大方杂糅、诸法并施,如以附子与麦门冬、熟地同用,肉桂共黄柏合剂,奏效独捷。严教授强调“证情错杂,用药也不避杂乱之嫌,但要乱中有序,杂中有法”。

不拘一格、推陈出新

严世芸教授多年从事中医各家学说研究和中医内科临床,贯通诸法,其临证灵活,不拘一格,主张中医学也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

(一)协调阴阳、以和为贵

严教授认为,“和”既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理念,也是十分重要的中医学理。无论是治疗还是养生,中医学均以人体自身及其与外界的调和为目的。临床中医证候虽然复杂多变,但总不外阴阳两大类,阴阳不调和就会出现各种临床症状。而诊病之要,须先辨明阴阳属性和消长状态,进而才能调和阴阳,达到治病与养生的目的,这也可视作“以和为贵”。 临床应诊,若非外邪正盛,当虑及五脏尤其是肾之阴阳。常用生地黄、熟地黄、山茱萸、首乌、麦门冬以养阴;用仙茅、淫羊藿、补骨脂、附子以补阳;用鹿角片、黄精、脐带、紫河车以填精。严氏认为处方用药关键在于调和与配合。在杂病的治疗过程中始终要注意“补不宜呆滞,泻不可伤正,寒不能伤阳, 温不可劫阴”。

(二) 调和气血、百病乃安

严氏从临床出发,认为气血为病最为常见,所谓“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三因致病,往往气先受之,进而影响到血液正常循行。所以,常用枳壳、香附、延胡索、川楝子等理气;以旋覆花、降香、沉香、牛膝等降气;用柴胡、升麻等升气;用黄芪、党参、炙甘草等补气。上述方法,有时兼而用之,以达调气之目的。如遇久病之人,或因失治,或因误治。其病易累及血分,致使血滞而不行,故常在调气之外,还用当归、川芎、舟参、桃仁、 红花、蜇虫、三棱、莪术等活血化瘀,如病久入络,则加用全蝎、蜈蚣等虫类药物。此法运用于多种疑难顽症,常获良效。如严氏集多年临床经验创制了验方“益气化瘀汤”治疗冠心病,正是其气血观在临床应用中的具体体现。

(三) 心病调治、兼顾他脏

严教授在临证中注意治心脉病证之时,注重兼顾他脏,强调整体调治,善于调动人体正气, 以达到扶正祛邪的目的。如:治心兼顾调治脾胃。提出脾胃功能的盛衰是决定疾病预后转归的重要因素,并认为调治脾胃关键之一在于流通。胃腑之通降, 贵在通,脾气之舒展,重在运,常用甘平之品补脾气,辛香之品调胃气。心病诊治中,常辨证加入生晒参、红参、黄芪、白术等品,以健脾补气法治疗稳定性劳力性心绞痛。

心病日久治必补肾。心肾两脏,一阴一阳、一升一降,在维系人体阴阳、调和脏腑生理方面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心肾同病,常见于心病的后期。 严教授对此证型每以扶正固本为大法, 在变通应用古方的基础上,自创“强心饮”,心肾同治。

治心病兼调肺气。中医理论认为,心与肺通过宗气在病理上密切相关,久病肺气虚衰,或肺气壅塞,均可进一步损及心阳而致心衰;而心气心阳不足也每可见到气短胸闷等肺气壅塞之象。严教授常在调治心病之时,配以葶苈大枣泻肺汤、小青龙汤等化裁。

严世芸专家门诊时间:

周一下午 曙光医院(上海市普安路185号);周三上午 岳阳医院专家特诊部(上海市青海路44号);周四下午 岳阳医院专家门诊(上海市甘河路110号)

编辑:黄灵 yeshzhwu@foxmail.com

猜你喜欢

心病中医药大学阴阳
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肾病二科简介
The Visible and the Invisible as Shadows of Light and Dark Shade:An Introduction to the Special Issue
便秘是否也是一种心病?
《江中中医药大学学报》简介
关注孩子的“心病”
古人医心病
服药先分阴阳
Yin and Yang: Finding Balance and Understanding
法于阴阳
中医药大学本科生流行病学教学改革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