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煤老板洗“黑”变“绿”

2011-07-12许兰武

民生周刊 2011年50期
关键词:左云县山药蛋煤老板

□ 本刊记者 许兰武

煤老板洗“黑”变“绿”

□ 本刊记者 许兰武

在全国重点产煤大县大同市左云县,经过兼并重组后的煤老板和当初去煤都“淘金”的外乡人不得不从煤炭产业链中退出。近两年,许多本地煤老板出现了新的转型:从挖黑色煤炭到发展规模化绿色农业,煤老板也由此洗“黑”变“绿”。

李永财在马铃薯育苗室内查看情况。图/许兰武

锁矿倒逼转型

大同市左云县作为全国重点产煤大县,地处塞北,拥有数百亿吨的煤炭储量。毋容置疑,煤炭开采、加工是该县的主导产业。据统计,过去几年有近90%的财政收入来源于煤炭。

但长期以来,左云县的煤炭生产却一直停滞在较低的发展水平,由于生产工艺落后,经营模式粗放,引发了地下水流失、采空区塌陷、事故频发等一系列问题。

为从根本上扭转这一局面,3年前,左云县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全面铺开煤矿企业的兼并重组工作,把138座煤矿以关闭、重组、新建的形式缩减为27座。

“能让数亿元身价的煤老板关闭自己生财的小煤窑,谈何容易!”一位见证过煤炭企业兼并重组的左云县公务员感叹。

这些煤矿的实际控股人从原来的煤老板变成了大同煤业、山西煤运、山西煤炭进出口这三大集团的参股人,煤老板可以用入股的形式再次参与煤炭的开采,但总股份不能超过49%。

这些习惯了自己做主的煤老板,是否愿意把巨额财富留在当地?他们的决定,对当地的经济发展有着不可小觑的作用。

“浙江温州来这里挖煤的老板,小煤窑一关闭就离开了,其中一部分去了内蒙古的鄂尔多斯,在那里可以继续挖煤,也可以搞房地产。本地的煤老板基本上有两种走向,一部分打算离开大同,去北京或南方发展,也有一部分在当地转型,比如转向农业等。”大同市发改委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人士分析。

转型到农业的煤老板,受到了地方政府的各种政策的优惠,也能够带领当地农民致富。原左云县 箕掌煤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李永财就是向农业转型的煤老板之一。

踏实的“山药蛋”

两年前,李永财的公司在煤矿兼并重组的大潮中,被省煤运集团兼并。现在,年过半百的李永财不像过去那样在雁北的地下挖煤了,而是在地上的黄土地里开始了新作为。

12月1日下午,雁北地区零下8℃。初见李永财,和想象中性情傲慢、一掷千金的煤老板形成强烈反差,他一身农民打扮,性格随和。

在左云县十里河沿岸,远远望去,凸起了一个大黄土包,那是李永财的“山药蛋”(当地人对马铃薯的称呼)储藏基地。走近一看,近7米高的红色铁门紧紧关闭着,铁门下面悬挂着在寒冬里结成的冰溜。对李永财来说,大铁门里关着的不仅仅是山药蛋,更关着一份踏实。

“这里面是800万斤山药蛋,全是今年收的。有它,我心里踏实。可能是老了吧,年龄越大越想从前,过去没有吃的是多么可怕。家里有粮,心中不慌。”李永财指着大铁门说,山药蛋在当地既可以当菜吃,也可以当饭吃。

推开铁门进去,里面空间极大。透过微弱的灯光记者看到,一袋袋马铃薯整齐地摆放着,足有一米半高,成堆的马铃薯望不到尽头。

“我以前是开煤矿的,兼并重组后我坐在家里没事做,心里也不踏实。我就想,种山药蛋吧。山药蛋是祖祖辈辈养活我们当地农民的主要食粮,我是吃山药蛋长大的,我们关系好。”

曾经有人对李永财说,投资那么多钱建起的玻璃大棚种马铃薯可惜了,要是种花卉一定收益更高。他反问道,“山药蛋能吃,花能吃吗?”

李永财所说的种山药蛋,可不是普通的种地。煤矿重组的那一年,他投资3400多万元,成立公司。受北京奥运会的启发,取名京奥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后来瞄准了科技含量很高的试管苗培育脱毒马铃薯原种。

从育苗、承包地、机械化耕种,一直到后来的规模化储藏,李永财的山药蛋成了系统工程。在当地,只有做过煤老板的人才有这样的实力。

“在左云县那些年,旱地山药普通种植亩产1000余斤,通过技术脱毒、安装喷灌圈,一亩地就能收5000斤。我把这件事情做好,让左云的人们种山药致富,我就感觉挺好。”李永财捧着已经耕好的黄土说。

在李永财的带领下,周围近20个村庄、上千户农民种植马铃薯超过1000亩,成为全县十里河现代农业示范区内的重点项目,也是全国马铃薯创新联盟成员单位。

现在,李永财已建成现代化智能温室7980平方米,日光温室28幢和办公生活区3000平方米,新购国产、进口大中型喷灌及马铃薯种植等现代农业机械20多套,完成投资近5000万元。

去年,李永财自己培育的山药蛋籽种种了600多亩,除去所有开销,收入一百多万元,一亩地收入2000多元,而周围百姓一亩地的收入不到500元。

“今年春天,他们都来我这里买籽种,我很高兴,因为按这个帐算下来老百姓最少能实现收入翻两番。”

在李永财看来,煤炭产业是高危行业。“以前开煤矿的时候从没睡过一个安稳觉。收入是很高,但只能是短期效益。搞农业则不同,收入相对低一些,但风险小,利在长远。”

现在马铃薯的价格才4毛,李永财盼着临近春节时能卖贵些。

虽然眼下马铃薯价格不高,但考虑到对家乡的回报,李永财还要坚持继续投入,“我是矿主变地主了,鲍鱼虽说好吃也不能天天吃,山药鱼子更养人,也更让我踏实。”

民营资本的农业作为

据不完全统计,近三年来,左云县新上马的农业企业多达30余家,其中90%来自煤老板转型。由于煤老板资金和管理理念的注入,加上强大的技术支撑,左云县的农业呈现出跨越式发展的新局面。农业大棚从无到有,并迅速发展到了2000多座,马铃薯良种覆盖率达到了95%,畜禽养殖量翻了近一番。

此前,农业一直是左云县的短板,气候干旱、无霜期短等自然因素极大地制约了农业的快速发展。“三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坑头”这种传统守旧的观念也影响了农业的大发展。

然而,人口稀少、土地广袤为当地农业的规模化生产提供了必要条件,传统种植的绿色无公害杂粮成为城市人群追逐的理想食品。

12月2日,记者见到了刚刚下井检查完煤矿工作的左云县县委书记刘振国,他告诉记者,如果把煤老板的资金引入农业生产,着力构建一个取长补短的格局,这样既留住了资金,又会给该县相对滞后的农业注入一剂强心针。

为实现这一目标,该县主动与中国农业大学、山西农业大学建立校县合作关系,在税收和土地供给上给予农业企业优惠政策,同时大力营造“致富回报乡里、致富不忘乡亲”的良好舆论氛围。这一系列举措,收到了很好的效果,煤老板转型投资农业生产已经成为一种时尚。

“一煤独大”的产业格局曾让左云深受其害,煤矿企业兼并重组让左云大而不强的煤炭产业走出了困境,也解放了一批拥有巨额资金和现代企业管理经验的煤老板。

在左云县委、县政府的积极引导和大力扶持下,煤老板实现了从煤炭产业到农业的完美转型,既有力推进了一元到多元的产业结构升级,又实现了农业上的跨越式发展。两年来,全县原从事煤炭行业的人员投资发展现代农业项目27家,投资总额达3亿元。

“一些煤老板对家乡还是很有感情的。”刘振国书记强调,左云县农村很需要发展,城镇化带走了农村的人气,地方政府有责任把村子建好,而煤企转型正是一个很好的契机。

□ 编辑 周 旭 □ 美编 庞 佳

猜你喜欢

左云县山药蛋煤老板
印度“煤老板”暴富背后
张家口马铃薯:“山药蛋”蜕变成“金疙瘩”
左云县金融扶贫“贷”动致富路
乡村里的童年
爱提问的多多
郑建国书法作品欣赏
山西左云县杂交谷子生产现状与高产栽培技术
该隐退的不是煤老板是煤老板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