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站点亮幸福生活
2011-07-12高波涛
□ 本刊记者 高波涛
文化站点亮幸福生活
□ 本刊记者 高波涛
图为定州市老年人正在表演节目。
一场雪,让农闲下来的人们变得更加忙碌。他们集中在一个有着“八室一厅一场” 的小楼里,看书看报、排演话剧,生活也变得丰富多彩。
这里是位于北京西南二百公里,有着“河北省县级第一人口大市”之称的定州市。为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定州市制定了“五室一厅一场”的农村“综合文化站”的配置标准,包括图书室、阅览室、棋牌室、器材室、办公室、多功能厅和文化健身广场。
热闹的文化站
“我们比市里的标准配置要高,目的就是充分满足群众的文化生活需求。”说话的是赵村镇党委书记赵季秋。这个小楼也就是赵村镇综合文化站,建成于2008年,投资80多万,总共两层,面积达350平方米,而赵村镇文化健身广场更是达到1100平方米。
文化站一层的多功能厅里,一台投影仪正在播放科普知识,百余平米的大厅座无虚席。
“这里做粉条的比较多,我们就经常播放一些粉条制作的科普知识。”赵季秋告诉记者。
“在这里不仅能学到科技知识,我们还能及时了解到党的惠民政策。”另一位村民说道。
“还可以排练节目。”说话的是该镇东甘德村的任凤田大姐。
“我们没事就聚在这里,自编自导自演些节目,有宣传计划生育政策的,有反映婆媳关系的,有讲邻里团结的。”任凤田接着补充道:“虽然我们都五十多岁,只要我们的小竹板一打,保证让你百看不厌。”
赵季秋告诉记者,竹板是村民自己做的,有些娱乐器械是他们自己买的。“这点钱我们舍得花,大家开心才是最主要的。”任凤田笑着说。
“不过,政府送的设施器材也不少,电子琴、唢呐,背投电视等。”一旁的王秋路老人洋溢着赞叹之情,让他最感动的是,这里的工作人员会主动询问冷暖,及时帮他们把空调打开。
那些肩负着全家重担的男人们,反倒更喜欢安静。张磊坐在图书室最里边的角落,认真看着手里那本《园林绿化工》,还不时做些笔记。
“我种了20来亩绿化苗木,都五六年了。除了地里,这里就是我来的最多的地方。”张磊告诉记者,图书室刚成立的时候,听说这里有些科普书,他便抱着闲逛的心态来这里看看,而让他惊喜的是,这里还真有很多有用的书。
张磊说,自己种植一种名为“桧柏球”的植物,这种植物需要形成一定冠型,如果没有形成,“别说价钱,恐怕白给都没人要。”正是他的闲逛,让他发现这里竟然有苗木栽培技术的书籍,如获至宝的张磊便一发不可收拾地喜欢上了这个图书室。“骑自行车不到十分钟,一有空闲我就来这里。”张磊笑着告诉记者。
当问到科技知识能给他带来多大经济效益时,张磊微笑着说:“不好说,如果我不懂这些科技知识,我的绿化苗木肯定要长疯了,没有好的冠型也就没人要了。而现在,每亩我能有十多万元的收入。”
丰富的文化经
文化的建设与发展彰显着新时期农民生活的幸福与富裕,文化建设的传承与记忆更体现着一代农民创业的艰辛与不易。
从定州市区驱车南行15分钟,穿过沙河大桥,就来到了定州市高蓬镇钮店村。眼前宽敞的街道,整齐的房屋和门前的商铺招牌让人怀疑这不是一个村庄。
“十年前可不是这样,那时有句俗语‘闺女宁可垫了圈,也不嫁给破钮店’。”高蓬镇党委书记张新峥说道。
钮店是有名的穷村、乱村,两委班子软弱涣散,导致村里财务、宅基、治安、计生一团糟。无奈下的市、乡两级领导把目光投向了村里的致富带头人赵守坤。也就在那时,资产已达百万的赵守坤回到村里,当上了党支部书记。
赵守坤把他的管理经验用到了农村管理上,把致富经传给了乡亲。在他的带领下,钮店逐渐成为一个富裕、和谐的村庄。
富裕起来的钮店开始让群众享受到精神文化的成果。随着定州市“综合文化站”的建设、推广,钮店人也建立起了自己的文化阵地。
“赵守坤说了,要建就建最好的,最起码20年不能落后。”张新峥告诉记者,正是由于赵守坤的这种认识,钮店村的文化建设一直“舍得花钱”。
2006年,村集体投资150万元,建成了集休闲、娱乐、健身为一体的钮店广场;2007年,又投资350万元,建成了定州市第一个农村公园,占地35亩。
行走在这个农村公园,假山、石桥、喷泉、人工湖、休闲亭等景观一应俱全。公园里还有一面欧式风格的石墙,“这是钮店的文化长廊。”张新峥介绍道。“改革后的钮店文化”深深镌刻在石墙的一侧,“钮店人的文化理念”、“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要求”、“村规民约”彰显着钮店人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而做出的努力。
而在文化墙的另一端,一首首以《爱国篇》、《公私篇》、《敬老篇》、《婆媳篇》命名的短诗更让人流连驻足。
“农民莫忘种粮田,精心耕耘勤劳作。学生读书要勤奋,大好时光莫蹉跎……”
“邻里讲团结,遇事互相帮,和睦来相处,家庭保健康……”
“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婆婆和媳妇,算来有缘分……”
“这是要唱出来的。”张新峥笑着说道,“这是村里专门让文化带头人组织群众自发谱写的,一是为了村民在搞文化活动的时候有可传唱的东西,二是让老百姓记住钮店村的创业历史与发展理念,增加群众的幸福感。”
深入群众的文化观
每年正月十七,钮店村文化广场都会上演一出文艺汇演,十里八乡的村民都会赶过来,甚至邻县的也来凑热闹。张新峥谈道,“我们让每个村都出节目,以打擂的形式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这样,每年就会不断涌现出群众喜闻乐见的节目,文化活动也得到了更好的发展。”
据定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局长张立亚介绍,政府不仅每年补助1万元用于活动经费,还积极培训农村文化中心户、文化带头人、文化积极分子,组织开展文艺汇演。
随着全镇文化队伍的壮大,高蓬镇形成了23个秧歌队,18个锣鼓队,小剧团3个,培养书画、布艺、剪纸艺人25名,戏剧歌舞表演者200多人,为文化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定州市市委书记杨宝东对文化发展有着更进一步的认识。
“有历史文化底蕴,有群众基础,有传承,更需要有群众自身的参与。只要参与就有主观能动性,所以首先要在时间上给予保障。”正是这样的理念,让定州在全市形成了“十分钟文化圈”,即任何一户居民,从家里步行或骑车10分钟,就能找到合适的活动场所。
“有群众自身参与的需求,政府顺应群众生活的需要,才能更好、更容易地把文化建设发展起来。”杨宝东告诉记者,让群众参与文化建设,就要打好基础,大力推动群众性文化活动。
据了解,为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定州市委、市政府筹措资金1200多万元,建成了29个乡镇综合文化站。此外,还建成300多个农村文化活动室,253个农家书屋,160多个农村文化广场。
“政府不仅要提供场所,让群众能够展示才能,还要让有特长的人进行引导,这就是组织、演示、研发,要知道什么是群众最欢迎的,才能更好地推动乡村文化的发展。”而对于城市的文化建设,杨宝东更有自己的见解。
“城区方面,要提供档次更高的文化生活。”据了解,定州仅建成的文化广场投资就达5000多万,对于这个财政税收十几个亿的市区来说,这算得上是一个大手笔。
“另外,还要推动商业场所,鼓励民间企业在文化艺术娱乐这一方面的发展。”杨宝东以定州市大世界商场为例讲道,商场要搞酒店一体化建设,要建设一个综合性的演艺大厅,这对市民享受文化生活,甚至对周围城市的辐射、吸引都能起到很大作用。“对于这样的企业,我们就需要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
杨宝东告诉记者,“文化建设,一方面是群众喜闻乐见、愿意参与的;一方面是政府想推动的,对促进党群关系、推动和谐社会建设都起到重要作用的。”
他对文化的发展更有着坚定的决心,“城市、农村文化服务设施建设,就要像推动交通和路灯硬件设施那样去建设,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